胡正才(云南天外天律師事務所 云南 昆明 650011)
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是法定優先權利。這一法定權利對于建設工程施工人來講非常重要,具體表現在受償順序方面,即除不得對抗支付了全部或者大部分款項的商品房購買者外,其優先于抵押權及其他普通債權。根據《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法釋(2002)16號]第三條及《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法釋(2018)20號]第二十一條規定,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范圍包括材料費。在司法實踐中,建設工程施工人對包括材料費在內的建設工程價款主張優先受償權時,人民法院基本予以支持。但是,在建設工程實務中,普遍存在“甲供材”的現象,在“甲供材”情況下,建材供應商是否對建設工程價款享有優先受償權呢?
“甲供材”是工程項目建設方(俗稱甲方)和施工方(俗稱乙方)之間對材料供應、管理和核算的一種方法。即工程項目建設方在進行施工招投標及簽訂施工合同時,雙方在合同中約定:“工程項目建設中所使用的主要材料由甲方統一購入,材料價款的結算按照實際的價格結算,在工程款結算時將這部分材料款從結算總額中剔除”。
相反,當建設工程項目的主要材料由作為施工方的乙方進行采購,材料款統一在工程款中結算的情形即為“乙供材”。同樣,在建設工程實務中,還存在“甲控材”的情況,即甲方指定建筑材料的品牌、供應商,由乙方統一采購,材料款統一在工程款中結算。
在“甲供材”情況下,建材供應商與建設工程項目建設方簽訂建材銷售合同,直接與建設方結算建材價款。因此,建材供應商是否享有建設工程優先權,對建材供應商追索建材款、保障合法權益具有重大影響。
在建設工程中,供材形式無論是“甲供材”,還是“乙供材”,普遍性認識是將建材供應合同認定為買賣合同,按照普通之債對待。當然,將建材供應合同作為買賣合同,本身不存在任何問題,但是,在“甲供材”情況下,建設工程施工人主張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時,一般不會對“甲供材”部分的材料費進行主張,導致“甲供材”部分的材料費便淪為“普通債權”,進而喪失了優先受償權。這對“甲供材”的供應主體是不公平的。追根溯源,上述情形的發生,仍然屬于對建材供應商優先受償權存在意識缺陷所導致的權利毀損。
在大對數情況下,建材供應商既不是法律專業人士,又非建設工程專業人員,故而對優先權的認識不足,幾乎沒有“優先受償”概念。因此,建材供應商在簽訂建材供應合同時,都按照普通之債對待;在索取材料款時,幾乎不會主張“優先受償權”。按照“不告不理”的民事訴訟原則,建材供應商的“優先受償權”當然不能實現。
在司法實踐中,建材供應商主張優先權的情況甚少,裁判支持優先權的案例更少。主要原因有二:一是代理律師非工程專業,對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認識不足;二是法官缺乏關于優先權的裁判意識,機械司法。司法實踐中存在這樣一個真實案例:原告Z混凝土公司與被告Y房地產公司于2015年7月12日簽訂了《商品混凝土供需合同》,約定由原告向被告供應商品混凝土;同時約定了混凝土強度等級、結算單價、質量標準、以及混凝土計算、結算、付款方式、違約責任、資金占用費等內容。
在合同履行過程中,原告嚴格依照合同約定向被告供應混凝土,但被告遲延支付混凝土款;后因被告陷入債務危機,工程項目停工,故長期拖欠原告混凝土款。原告起訴時,在請求被告支付混凝土款的同時,還主張對涉案工程價款主張優先受償權。在庭審過程中,被告代理律師針對“優先權”問題提出抗辯:本案的案由是買賣合同糾紛,原告只是混凝土的賣方,不是施工承包人,無權主張工程價款優先權。判決也按普通債務處理,沒有支持原告的優先權請求。
從上述案例可以看出:在法律界,對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認知沒有形成普遍性的共識,存在認識上的較大差異。
通過上文對現有法律、司法解釋及相關案例的解析,關于建材供應商是否有權主張優先權的問題,可以得出肯定性的回答:無論從理論研究的角度講,或者從我國建設工程的現狀看,還是從法律規范層面上研究,都應當保護建材供應商的優先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對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規定,在中國立法史上是嶄新的,也是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的法律規定。從《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二百八十六條規定來看,建設工程款優先受償權是種特殊的、獨立的優先受償權利。其具有以下3個特點:
(1) 承包人為標的物增值付出了對價,無須對建筑物存在實際占有,它區別于留置權;
(2)無須登記就取得優先權利,它不同于抵押權;
(3)這種權利效力是法定的,無須得到雙方的合意。
建設工程款優先受償權的上述特點,可以總結出其效力更加優先、行使更加便利,不難看出立法者對建設工程施工者權益保護的立法本意。同時,在本次司法解釋二中已明確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范圍包括材料費,所以建材供應商應當具有優先權。
在建筑材料中,商品混凝土屬于重要的建筑材料。在傳統施工工序中,包含了混凝土攪拌。隨著社會化分工及社會對環境保護要求的提高,混凝土攪拌工序才逐步從施工工序中分離出來,由傳統的現場攪拌轉變稱場外預拌。因此,混凝土預拌企業應運而生。
根據《建筑企業資質管理規定》第十一條第一款第(二)項規定,專業承包資質序列三級資質(不含鐵路方面專業承包資質)及預拌混凝土、模板腳手架專業承包資質,由企業工商注冊所在地設區的市人民政府住房城鄉建設主管部門許可。因此,商品混凝土預拌需要取得相應資質,商品混凝土生產企業必須具備建筑企業施工資質。由此可見,商品混凝土預拌依法屬于專業分包的范疇,商品混凝土供應企業依此應當依法享有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第三條:“建筑工程價款包括承包人為建設工程應當支付的工作人員報酬、材料款等實際支出的費用,不包括承包人因發包人違約所造成的損失”。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一條第一款:“承包人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的范圍依照國務院有關行政主管部門關于建設工程價款范圍的規定確定”。
從上述司法解釋規定不難看出: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范圍包括材料費、人工費、機械使用費等直接工程費用和利潤、稅金等間接工程費用。因此,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保護的范圍包括材料款,故而建材供應商依法具有優先權。
綜上所述,建材供應商的優先權應當依法保護。
根據合同的“相對性”原則,建材供應方式不同,優先受償權的行使方式及救濟途徑亦有不同?!凹坠┎摹焙汀耙夜┎摹贝嬖诋斎恍缘膮^別。
在“乙供材”情況下,建材供應相對方是施工人,建材供應商只能向施工人索賠。施工人向建設方主張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時,已經對材料費主張了優先受償權,故而建材供應商不能重復主張同一權利,更不能突破合同相對性原則,直接向工程項目建設方主張權利。
如前所述,材料款屬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的范圍。在“甲供材”情況下,因施工人不可能代建材供應商主張權利,故建材供應商只能按照“合同相對性”原則向工程項目建設方索賠。故此,“甲供材”的供應主體有權對工程項目建設方主張優先權。
《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問題的批復》第四條規定:“建設工程承包人行使優先權的期限為六個月,自建設工程竣工之日或者建設工程合同約定的竣工之日起計算”。這個時限規定,存在一定的缺陷,可能導致優先權難以的行使。因為大型工程項目的結算是一個漫長的工程,需要花費大量的時間。一般情況下,工程未結算之前,施工人不會主張優先權,待工程結算發生糾紛后,施工人主張優先權時,6個月的時限已過。因此在《最高人民法院關于審理建設工程施工合同糾紛案件適用法律問題的解釋(二)》第二十二條中作了變通規定:“承包人行使建設工程價款優先受償權的期限為六個月,自發包人應當給付建設工程價款之日起算”?!皯斀o付建設工程價款之日”應怎樣把控呢?這是值得進行深入探究的問題。
“應當給付之日”如何確定?在長期司法實踐中,若合同有明確約定的,合同雙方應當遵守合同約定。但在合同沒有約定給付時間,或者約定不明確的情況下,應遵守我國現有法律之規定,即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的原則、內容及相關司法解釋規定來確定。
變通是手段,也是技能。比如:合同約定的給付時間即將屆滿,若不通過訴訟方式,可否采取其他方法保住優先權時限呢?為此提供以下思路:
第一,可以通過補充協議約定,將應付款之日延后。按照“后行為否定先行為”的民事原則,即可有效保護優先權期限。
第二,在雙方無法達成補充協議的情況下,可以通過發函的方式,限定最后付款日期。這樣也可以達到保障優先權的期限。
當然,對“優先權”時限的把控,方法和技巧很多。在具體實務操作過程中,應當根據法律規定,分析雙方的地位,靈活應用。以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的維護己方合法權益。
建設工程項目施工人的優先權,法律已經明確規定。但在“甲供材”情況下,建材供應商的建設工程價款優先權尚未明確。因此,建材供應商應當重視優先權,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手段,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