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傳虎(中鐵十五局集團第四工程有限公司 河南 鄭州 450000)
改革開放幾十年以來,隨著中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們驅車出行頻率越來越高。高速公路出行作為我國一種重要交通方式,大大縮短了省際之間、重要城市之間的時空距離,加快了區域間人員、商品、技術、信息的交流,有效地降低了生產運輸成本[1]。為中國經濟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據交通部信息,如今中國的高速公路里程數僅次于美國,預計到2020年,中國高速路里程數將達到約10萬km[2]。與此同時,由于高速路建設項目涉及的土地面積大、建設工期長,在這期間不可避免的對沿線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包括水土流失、植被破壞、水體污染、塵埃以及沿線農業的影響等。因此分析和預測高速公路建設項目給沿線生態環境所帶來的影響,并提出防護措施是十分有必要的。
生態環境是指與人類密切相關的,影響人類生活和生產活動的各種自然力量或作用的總和。我們的生活離不開生態,國家也大力提倡生態文明建設、綠色發展。在進行項目施工時,應以不大面積破壞生態為前提,建設成環境友好型項目。以下對高速公路施工帶來的主要生態環境影響進行分析:
高速公路工程建設開始后,由于大型機械壓碾、人員走動、材料堆積、廢渣傾倒、臨時工棚的搭建、揚塵以及采料場的挖掘等,都會對原有植被本身和其覆蓋的土壤產生重要影響[3]:
(1)主體工程的施工會造成土地表面的肥沃層丟失,剩下裸露的巖石層邊坡植被很難自行再恢復;
(2)暫時性的植被破壞活動,比如臨時工棚、人員走動等,會造成該區域植被生長力暫時性下降;
高速公路建設在施工過程中的路基開挖、橋梁架設、采石、采沙場地的挖建以及臨時用地的占用會大量破壞沿線原始植被,使得此處的土壤性質改變,固土能力下降。同時開挖過程會造成大面積的山體裸露,形成大量邊坡,巖石層裸露,此時由于沒有了植被的保持水土的能力,加上氣候的影響,如雨水沖刷和風化,很可能會徹底改變原先的地質地貌,更嚴重的是由于沒有防護措施,一旦遇到暴雨等惡劣天氣,可能會造成山體滑坡,不僅使得大量水土流失,更威脅山下行人安全。
水資源一般分為地表水和地下水,高速路施工過程中主要會對地表水造成污染。地表水是指存在于地殼表面,暴露于大氣的水,是河流、冰川、湖泊、沼澤等幾種水體的總稱。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會產生很多的建筑垃圾、生活和生產廢水。如果將這些垃圾和廢水隨意倒在河道或者水溝上,不僅可能造成水流改道,對岸邊造成更大沖刷,更嚴重的是會威脅下流居民的飲水健康[4]。更有甚者可能在遇到暴雨天氣時,形成小型堰塞湖,威脅下流居民生命財產安全。因此,高速公路工程建設對水資源的影響必須給予重視。
首先,施工建設會在兩邊搭建防護措施,施工完成后更是綿延的鐵護欄。這樣就形成一定范圍內的隔離帶,阻礙了公路兩邊物種交流,影響動物的遷徙和覓食范圍[5]。更嚴重的是兩條或多條高速公路中間形成一個完全隔離區,當陸生生物把此區域的食物來源耗盡之后,就可能面臨死亡,該區域的生態系統會嚴重失衡。
其次,施工期間的造成水體污染,使得水的含氧量降低,影響水生動物的生長。另外,施工過程中的固廢隨意堆放、堵塞河道,可能會造成水流量很小的河道、小溪消失或改道,影響該區域的動物飲水。
高速公路的建設勢必會對農業用地產生影響,一方面是高速公路本身對農業用地的占用,另一方面是高速公路施工過程中對農業用地的破壞。在高速路建設過程中會附帶很多臨時工程設施,有的會臨時占用大量土地,比如:臨時住地、施工便道、拌料場、大型機械停靠占地等。在占用過程中,由于沒有植被保護降雨沖刷泥漿進入農田,使農田上出現“沙壓農田”的現象[6],造成農田土質改變,使得后續農田的農業生產力下降。
中國在高速路工程建設方面取得了重大成就,但相關的法律法規并沒有跟上。相比較西方國家,我國的相關法律法規還需要進行完善,并需要相關監督部門的落實執行。在完善時,不能一味照搬西方國家,得結合我國具體事情,制作具有可操作性、引導性的法律法規,要通過法律讓人們重視工程建設中環境保護。相關工程驗收部門也應該把環境保護看作工程質量合格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1)施工人員和機械車輛應嚴格按照施工便道活動,避免植被的大面積破壞:
(2)在車輛運輸砂、土等容易產生揚塵的材料時,應給予灑水或者表面覆蓋遮擋物等措施,防止塵土影響植被的光合作用,也影響美觀;
選取2017年1月—2018年3月自愿報名參加在我院規培基地培訓進行培訓的住院醫師作為研究對象。采用訪談和自尊量表(SES)測試等方法,篩選出SES總分≤20分(自尊偏低)和《人際關系綜合診斷量表》得分在9~19分的30名住院規培醫師。其中男14名,女16名,年齡23~26歲,平均為(24.00±0.36)歲。
(3)施工過程中遇到需要保護的植物時,應咨詢相關林業部門,妥善處置;
(4)施工完成后形成的邊坡,給予具有植被生長條件的覆土,并進行加固措施,然后栽種一定的樹木,減少水土流失,這樣有利于后期植被的恢復。
(1)高速公路施工期應選在枯水期進行,盡量避免在雨季施工作業,這樣可以減少對水源的影響;
(2)建筑材料應當集中堆放,尤其是瀝青以及金屬材料,應給予一定覆蓋物,防止降雨沖刷帶進水體中而形成污染;
(3)生活污水、施工污水不得隨意排放,應經過集中降污處理再進行排放;
(4)經協商,可以將施工人員的住宿安排在附近居民家,這樣既可以減少生活垃圾對附近水體環境的污染,又可以給居民帶來一定收入。
建設時搭建臨時住地所挖掘的土不要隨意傾倒,應該集中堆放,待工程完成時記得回填,恢復該處的原貌;臨時生活處應該修建排水溝,不得將廢棄渣石傾倒河道,這樣會造成阻塞,水流沖刷河岸,造成水土流失;采料場應平整采料,避免形成大型斜邊坡,水土大量流失,不利于植被恢復;在雨水地面徑流處開挖路基時,及時設置臨時土沉淀池攔截混砂,等到路基完成之后再填平池子,最后要還要還原此處的植被原貌。
(1)應該加強施工人員的保護意識,禁止捕殺野生動物;
(2)工程規劃時,應該考慮動物的生存空間,不能讓動物的生存空間封閉,影響動物的遷徙和覓食;
(3)安裝一定防護措施,防止動物進入施工區域,以免誤傷;
(4)減少噪聲與燈光對動物的干擾。
(1)在工程規劃時應該避免大范圍的占用耕地;
(2)在施工過程中,應挖排水溝,避免下雨沖刷泥漿進入農田,影響土地肥沃力;
(3)應避免重金屬污染進入農田,大型機械的機油、金屬腐蝕等可能會被農作物吸收,從而影響人體健康;
(4)揚塵的防護:避免農作物表面堆積灰塵,影響光合作用,從而影響產量。
高速公路建設對生態環境產生了多方面的負面影響,是值得重視的。作為國家的一項重大民生工程,應該秉持建設生態高速公路的理念。在工程建設中,應該提高生態環境保護意識,避免走“先發展,后治理”的老路,以最低程度的環境損壞代價換來國民經濟的巨大發展。目前,高速公路建設過程還存在很多問題,相關理論研究應該快速跟上,更好地為工程建設提供環境保護的理論依據。相關部門也應該健全法律法規,讓生態環境保護成為工程質量驗收時考查的一個重要部分。在滿足交通需求和發展區域經濟的同時,兼顧生態環境的保護,真正實現高速公路生態環境系統的協調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