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上炤
(廈門市市政工程設計院有限公司,福建 廈門 361015)
在城市建設中,道路不僅承擔著繁重的交通功能,同時也是城市市政建設的重要內容,代表著城市的形象與品質。隨著時間的推移和城市的擴建,原本的市中心逐漸老化,成為舊城區,而舊城區的道路因為建設的年代較早,隨著城市居民的增多,這些道路越來越顯得窄小,在通行能力上存在著明顯的不足,加之兩側的建筑結構基本比較完備,無法進行市政設施和綠化景觀等綜合服務功能設施的建設,而且對其進行拆遷及交通導改也存在著較大的困難。
本項目位于廈門市思明區中山路附近,屬于老舊城區,涉及5 條市政道路(新華路、大同路、思明東路、霞溪路、公園西路),道路等級為城市支路,設計速度為30km/h,道路紅線約12~24m,機動車道路面寬度約9m。主要提升改造內容:架空線纜化落地、產權管線(燃氣、給水)、道路交通工程、排水工程、照明工程、綠化景觀工程等。
舊城區道路地上、地下物較為復雜,為了能順利推進設計工作,應及時開展相關前期基礎工作,具體工作如下:1)地形圖復測。這一環節主要是調查地上物及復核場地標高,這是設計工作全面展開的必要條件,能為后續平縱橫設計及工程量計算等提供數據支持;2) 道路病害、空洞檢測。這一環節主要是調查道路的病害及空洞情況,是進行路面結構設計重要的依據,通過路面綜合評價等級,便可以采取相應的改造方案;3) 地下管線檢測(物探)。這一環節主要是調查地下管線的種類、位置、規格及埋深情況,這是進行管線綜合設計重要的依據,也可以根據地下管線埋深的情況,判斷路面結構是否需要采取加強措施。
以上三項基礎工作一般是建設單位委托有資質的勘探單位在設計工作前進行的,但在設計過程中也應及時收集獲取相關的資料。
對舊城區的道路進行改造,主要是增強道路的交通性,同時為附近的居民提供應有的市政設施及綠化景觀,因此,設計人員必須從全局著手,將舊城區的道路納入到城市的路網及區域道路交通當中來,根據其特性,從全局的層面進行統籌規劃,系統分析舊城區道路存在的缺陷,然后科學設計改造的方案,協調好與城市市政管線和綠化景觀的關系。
因為舊城區的道路格局基本固定,對其進行改造,勢必會涉及到兩旁的建筑物、構筑物和綠化樹木以及地下的市政管線,如果實施大規模的征拆改造,不但難度較大,同時社會反響也大,因此,在對其進行改造時,設計人員的設計思路必須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則,盡量減少征拆設計,靈活設計,不必尋求全線的標準一致,在保證安全與和諧的情況下,適當保留一些特色建筑物和構筑物,并保留市政管線設施與原本的綠化樹木,從而降低施工的難度。
舊城區道路為早期建設、服務年限長,局部路段技術標準較低,在平面設計過程中,應考慮優化平面線形,以便提高道路使用功能,但道路周邊建筑物密集,主要為居住、商業性質,道路、地塊紅線分界清晰,且拆遷難度大、費用高、周期長。故平面設計時應兼顧技術標準及工程經濟性,不宜大拆大建,針對局部平曲線半徑偏小無法滿足技術要求時,應優先考慮在道路紅線范圍內調整平面線形或者采取降速的方案。
舊城區道路與周邊建筑物的相對高程已確定,且人行道邊與建筑物是緊密挨著的,以本項目為例,道路周邊大部分建筑物的地坪標高比道路略高或者基本持平,若道路(人行道) 設計高程有較大的抬高,可能會出現雨水倒灌店面或者住宅情況和店門屋門無法開啟的問題,而且,在施工的過程中,施工單位還必須與周邊的居民、商家開展大量的協調工作,這樣會導致項目暫停,影響到項目的正常推進。因此,道路周邊建筑物的標高需求是舊路縱斷面設計中最關鍵的控制因素。
鑒于上述因素考慮,在進行縱斷面設計前,必須獲取道路中線及橫斷面現狀標高的數據,然后再進行試拉坡,直至滿足設計路面結構層厚度、橫坡以及沿線建筑物標高的要求。而本項目由于局部路段的地勢較為平緩,使得設計中道路縱坡無法滿足最小縱坡0.3%的要求,因此,在進行縱斷面設計時,必須綜合考慮多方面的因素。
道路橫斷面的設計也十分重要,直接關系到道路的通行能力,同時還會涉及到交通組織、綠化景觀和周圍建筑物、構筑物及地下市政管線的拆改等諸多方面。因此,在設計道路橫斷面時,設計人員必須綜合分析改造后道路的功能定位、交通需求、出行特征、造價以及施工難度之后才可以確定。
舊城區道路由于運營時間長,年久失修,病害問題比較突出。以本項目為例,根據病害檢測報告,路面綜合評價為差和次,根據相關規范標準應進行大修和中修。同時,由于給水、燃氣及架空線纜化等管道的先行實施,根據以往類似項目施工情況,其會對既有路面結構造成二次破壞,產生新的病害問題。因此,本項目機動車道路面結構應采取破除新建路面的方案。
此外,由于舊城區道路現狀管線密集,分布情況錯綜復雜,部分管線埋深較淺(局部僅約0.5m),檢查井多,為了最大程度的保護地下管線,并較好地保證路面結構施工的質量,必須合理設計路面結構基層。在實際設計中,結構基層可設置為柔性類、半剛性類、剛性類,結合本項目的特點,宜采用砂碎作為墊層,水泥混凝土作為基層,這樣不但能減少重型碾壓對管線破壞的可能性,同時還加強了路面結構。
人行道路面結構鋪裝應結合片區的特色,并與周邊的環境相協調,從而形成一定的景觀效果,同時,廈門作為海綿試點城市,應充分考慮海綿城市建設的理念。本項目位于中山路附近,屬于老城旅游區,大部分的人行道都處于騎樓段。因此,根據本項目的實際情況,對這類型的人行道采用了板材類進行鋪裝,景觀的效果較好,對于露天段人行道則是采用了透水磚進行鋪裝,充分滿足了海綿城市理念。
道路交叉口的通行能力是影響道路通行能力的主要因素。在對舊城區道路交叉口進行改造時,應根據道路的等級,同時結合該道路當前的交通現狀,積極與交警等相關管理單位做好溝通,征求他們的實際管理意見,合理設計布局,以解決道路節點擁堵的問題。
因為本項目地處舊城區,標志牌經多次維護,某些功能上存在著重復或矛盾的現象。因此設計人員應結合交通情況,在設計中進行拆除或合并處理。對于道路沿線的標志牌,應結合路燈桿件、懸臂桿件進行合理的“多桿合一”處理,從而使街道整體的觀感變得更加清爽,避免給人以雜亂的印象。
在對舊城區道路進行改造時,勢必會與原道路兩側的樹木、建筑物和構筑物等既有設施產生矛盾,如果實行大規模征拆,不僅會增加施工的難度,同時也會造成巨大的浪費,并造成較大的社會反響。因此,面對這些關鍵控制點時,設計人員應采取“以保為主,征拆為輔”的原則,對個別實在影響交通改造的建筑物、構筑物及樹木進行必要的征拆,其他的應予以保留。這樣不僅能降低改造施工的難度,還能減少社會影響。
綜上所述,本文闡述了對舊城區道路進行改造的設計思路及要點,這僅是筆者的一點個人淺見,希望能對相關單位和部門的工作人員提供參考和借鑒,更好地協調各方面的需求,為人們出行提供更便利的環境,從而促進城市的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