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國之健 編輯/小丁
黨的十九大報告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對“健康中國戰略”的表述是“實施‘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要完善國民健康政策,為人民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
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首先是以健康延壽的生命長度、閱世歷練的生命廣度和生存質量的生命高度的生命時空觀,來演繹身體健康民族的境界:“以人為本、健康優先、改革創新、科學發展、公平公正”。
其次,配置適應健康人群從孕幼到青少年,到中老年,各個年齡階段的普適性康養技術服務項目;滿足亞健康與亞臨床,慢性疾病與臨終關懷,乃至規劃身后,不同生存狀態人群的專屬性康養服務需求的二維聯動。
那么,怎么才能更好地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呢?
一是提高國民健康素養三種內涵,“行”體質食療與量身運動的平衡生態,“思”高峰體驗與知足追求的穩定心態,“語”生存質量與健商自測的永續文化態,以獲取和理解基本健康信息和服務,并運用這些信息為服務做出正確決策,以維護和促進群眾自身健康的能力。
二是上海健康城市建設供給的剛性目標,保障群眾的衣、食、住、行四項權益。醫:優化配置醫療資源,便捷高效就醫服務,成熟定型分級診療;食:居民營養監測制度,食品安全治理體系,實施過程智慧監管;住:無煙環境人群干預,自然環境污染防治,嚴格制度目標考核;行:健身場地四級覆蓋,強化健康管理小組,融入一百二十萬人。
三是在群眾中倡導個性化保健操作習慣:民以食為天的“舌”尖上安全,生命在運動的“腳”尖上健體,智能化生活的“指”尖上移動,精神性幸福的“心”尖上追求,元認知歷練的“腦”尖上開發。習慣的養成非一日之功,“3周以上的重復會形成習慣;3個月以上的重復,才會形成穩定的習慣”。
評價生存質量已形成全球化的標準。《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自測量表(WHOQOL-100)》,有二十余個國家和地區參與了研究,不但反映了社會物質條件的發展(從生理需求過渡到精神需求),而且體現了人本主義精神,將生存質量界定為主觀體驗,既考慮到了一定的文化價值體系,又弘揚了個性。
解析WHOQOL-100的六個領域,包括生理領域的疼痛與不適,精力與疲倦,睡眠與休息等三個方面;心理領域的積極感受,思想、學習、記憶和注意力,自尊,身材與相貌,消極感受等五個方面;獨立性領域的動能力,日常生活能力,對藥物及醫療手段的依賴性,工作能力等四個方面;社會關系領域的個人關系,所需社會支持的滿足程度,性生活等三個方面;環境領域的社會安全保障,住房環境,經濟來源,醫療服務與社會保障的獲取途徑與質量,獲取新信息、知識、技能的機會,休閑娛樂活動的參與機會與參與程度,環境條件(污染/噪聲/交通/氣候),交通條件等八個方面;精神支柱/宗教/個人信仰領域單列一個方面。
《世界衛生組織健康有關的生存質量自測量表》不只是檢查一個是否健康達標的文件,也是我們為群眾提供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的目標。習近平指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經濟要發展,健康要上去,人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都離不開健康,要大力發展健康事業,要做身體健康的民族。”大力發展健康事業,為增強中華民族的健康,這是《科學生活》雜志應盡的社會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