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瑤
作為綜合性藝術,播音主持需要達到一定的藝術美學水平,才能為節目增色。《朗讀者》作為文化情感類節目,在娛樂消費節目占據主流的今天,一經推出后之所以能夠火遍大江南北,與主持人董卿所展現出的播音主持藝術美學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從《朗讀者》著手探討播音主持藝術美學,加強新一代播音主持人才的培養,有助于推動該門藝術的持久發展。
《朗讀者》打動觀眾的并非是朗讀過程,而是朗讀者本身豐富的經歷和情感。作為節目主持人,董卿需要通過與朗讀者交談實現嘉賓經歷挖掘,成為嘉賓與文本間的橋梁,所以在思想上必須與節目和嘉賓契合,成為節目駕馭者[1]。毫無疑問,董卿在主持過程中需要展現相應思想美學,才能引發觀眾情感共鳴。例如,在以“青春”為主題的一期節目中,在觀眾因朗讀者的經歷而產生對青春的向往之情時,董卿適時道出:“唯一的缺點就是消逝得太快,人生又何嘗不是如此呢?而正因為如此,我們更需要拼盡全力,好好生活!”這句話點醒了沉浸在青春美好的觀眾,引發了觀眾對珍惜時光這一理念的思考,使節目得到了完美收官,同時也展現出了主持人思想深度,拉近了主持人與觀眾間的距離,能夠體現出播音主持藝術美。實際作為節目制作人,董卿的思想在節目制作過程中產生了重要作用。在《朗讀者》中,董卿對國內從古至今多位先賢人生感悟進行了引用,同時也向觀眾介紹了國外一些文學巨匠和名人的事例,無一不在展現主持人本身的思想境界,促使節目給觀眾帶來的美學感受得到了增強。
播音主持作為引領整個節目發展的核心,其人格魅力往往會成為節目的品牌,能夠體現出該門藝術的個性美學。在《朗讀者》中,主持人如沐春風的主持風格就成為了節目的特色,能夠給觀眾帶來心靈慰藉。基于“朗讀打動人心,朗讀屬于每個人”的理念,節目以傳播社會正能量為使命,而主持人在節目中的人格表現也顯然符合節目主旋律。在一期以“告別”為主題的節目中,在對中國駐非洲馬里維和部隊的前隊員進行訪談時,董卿始終維持著帶有溫情的笑容,默默傾聽前隊員的敘述。在對隊員家人進行采訪時,董卿一直站立一旁,眼神專注,從安靜溫婉主持到中間帶有“哽咽”氣聲的主持,使觀眾感受到了主持人流露出的真情實感,同時又體現出了主持人本身典雅端莊的氣質。在《朗讀者》節目中,董卿始終展現了從容自然的主持狀態,同時又展現了自身詩書氣韻和大氣穩重,使節目播音主持擁有了典雅、質樸、優雅的風格特征,使整個節目氛圍受到了影響,也促使觀眾重視節目儀式感,愿意配合主持人起立鼓掌展現人與人之間基本的尊重[2]。憑借個人魅力,董卿在節目中的播音主持實現了個性美學的傳遞,給觀眾帶來的耳目一新的感受。
語言是主持人的武器,同時也是主持人展現播音主持藝術美學的重要工具。在《朗讀者》中,董卿展現出了播音主持人的專業素養,能夠靈活運用語言技巧展示聲音魅力,從而達成打動觀眾的目的。例如,在一期以“家”為主題的節目中,面對演唱《夢回家鄉》的武術離鄉游子,董卿說道“這首《夢回家鄉》唱出了你對家鄉、家人的情感。我們大獎賽期間,有多少白了發的父母守在電視機前啊,也支持了無數子女踏上了背井離鄉的路”。結合事件背后的情感,主持人實現了精心語句結構的設計,能夠使語言在保持文字原本味道的同時,得到內涵和魅力的提升。此外,董卿也能實現語言的生活化運用,比如在與稍感緊張的潘際鑾談話時,提到嘉賓家人都是名校出身,董卿就感嘆到“一家的學霸啊”,營造了輕松幽默的氛圍,在使嘉賓放松心情的同時,給觀眾帶來了親切感。正是由于主持人對節目語言文字表達追求至善至美,才能展現出播音主持藝術的語言美,表現出主持人對文字的掌控力,從而使嘉賓在主持人的引導下釋然敞開心扉,自然完成所選文章的朗讀。
由董卿對《朗讀者》的主持,可以為播音主持藝術美學展現帶來啟示。作為央視節目中的常青樹,董卿同時也是面對新媒體挑戰的傳統媒體人,在面對做新媒體將導致傳統電視觀眾被引流的質疑時,董卿通過實際行動表明新媒體份額可以流回電視,形成雙向流動,只要你制作的節目具有足夠的思想深度,能夠展現播音主持藝術思想美學。而想要達到這一水平,顯然與主持人本身擁有的豐富人文內涵有著直接關系。董卿從美國做訪問學者歸來后,思想內涵得到了進一步升華,不僅僅是過去人們認識的春晚主持人,從《中國詩詞大會》到《朗讀者》的播音主持,無一不體現出了董卿對自我的超越。從《朗讀者》第一期節目“遇見”開始,董卿就不再只是“專業的播音主持”,而是開始表達自身“思考方向”,引領觀眾進行思考。達到這樣的思想高度,離不開董卿本身具有的文化素養,所以觀眾在對節目進行稱贊時,也常常表示被董卿的學識和真誠打動,這都離不開播音主持本身深厚的文化底蘊,從而使節目能夠傳遞出厚重的文化感。
作為播音主持人,將播音主持當成是一門藝術,不斷進行自身藝術修養的積蓄,才能在節目中展現個人魅力,使播音主持能夠展現個性美學。董卿在《朗讀者》中,顯然并未一味迎合當前網絡媒體節目潮流,而是表現出了自身對藝術審美的追求,成功將該節目與審美追求層次不高的節目拉開了距離,形成了鮮明對比。在每期節目中,一開始都是由董卿從兩扇門中緩緩走出,到達舞臺中央,由觀眾起立鼓掌。在“快餐文化”盛行的今天,這一看似緩慢、多余的環節卻體現出了主持人對播音主持藝術的堅定追求,起到了烘托前期氛圍和將觀眾導入節目的作用。在質疑中,董卿之所以能夠堅定追求節目儀式感,與其積蓄的深厚藝術修養有關,促使其在面對“泛娛樂”播音主持現象時能夠不急不躁,在節目中融入部分綜藝元素以滿足精英文化階層審美意趣的同時,能夠堅持節目獨特風格,不斷釋放自身個人魅力,實現節目準確定位。新時期的播音主持從業者也應當汲取這一經驗,實現藝術修養積蓄,在面臨激烈競爭時避免千篇一律,確保播音主持藝術個性美得到較好展現。
從董卿在《朗讀者》中對節目語言的完美把控,可以看到一個優秀播音主持人的專業素養。結合節目氛圍展現出明朗語氣節奏,做到主持過程中停頓分明、對話交流感強,都離不開主持人對語言溝通技巧的熟練把握。中國擁有悠久歷史文化,漢語更是億萬中國人使用的語言,具有較強的表達能力,能夠以不同方式進行相同意思的表達,也能以類似形式進行不同意思的表達,想要做到最精準的運用語言,表現播音主持語言美,從業人員還要加強中國語言藝術的學習和研究,在掌握語言文化內涵的基礎上,結合節目需要進行語言合理運用。在工作中,為通過語感、語義、語形實現思想內涵的深刻表達,確保觀眾產生深刻感受,還要加強語言功底鍛煉,逐步形成對語言的感知與感覺,學會運用更具感染力的語言句式結構,促使語言魅力得到不斷提升[3]。確保每段語言都能加強與情景的融合,拉近與觀眾的距離,能夠使播音主持語言美學得到完美呈現。
綜上所述,董卿通過在節目中展現播音主持藝術的思想美學、個性美學和語言美學,成功使《朗讀者》成為了觸動中國人內心民族文化情節的優質電視節目,展現出了節目引領閱讀的價值。作為新一代播音主持人,想要在節目中充分展現播音主持藝術美學,體現豐富的人文內涵,需要不斷督促自身提高專業素養和實現藝術修養積蓄,繼而達成推動播音主持藝術創新發展的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