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雪萊
在這個科技信息化的時代,新媒體這種數字化媒體的出現是必然的,它成本低,具有豐富多樣的形式,信息發布及時,傳播速度快,人們隨時隨地都可以通過手機端、PC 端進行社交與互動,方便快捷地看新聞、聽新聞、看視頻等,新媒體已經融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也使媒體領域更加的多元化。雖然新媒體已逐漸成為主流趨勢媒體,但它仍無法完全從傳統媒體中獨立出來;傳統媒體公信力較高,但傳統媒體在新形勢下需要與新媒體融合發展,降低制作成本,提高傳播速度,才能順應時代的潮流,找穩自己的立足點。
傳統媒體已存在多年,具有多年傳播經驗,運作專業化,公信力很高,在很多人特別是中老年人心中有著很高的地位,相較于新媒體傳播的新聞,傳統電視新聞節目存在的優勢主要是具有更強的社會責任、信息真實權威、具有更高的深度和廣度等。
新媒體時代下,信息處于爆發式增長,每個人每天通過網絡接收到的信息有很多,而且還有很多垃圾信息。正因為如此,很多人開始變得懶惰,不愛思考,停留在單個信息上的時間很短。而新聞節目提供的信息在發布前,都要經過收集、過濾和把關,在嚴格的規章制度的約束下,電視新聞節目提供的信息往往質量高于數量,提供的信息真實、權威、具有代表性。同時傳統媒體的工作者一般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較強的專業知識能力,具有一定的社會責任感,使得傳統電視新聞媒體有著較高的影響力。新媒體更加注重時效性和吸引力,精簡但不深入,且新媒體上的信息發布者可以是任何網絡用戶,而電視新聞節目對新聞事件的剖析和解讀也往往比新媒體更加的具有深度和廣度。
在新媒體迅速崛起以前,電視新聞曾是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人們通過電視新聞甚至是廣播新聞得到一些信息,了解這個社會。但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因電視新聞節目所報道的新聞有限,且時間固定,靈活性較差,大部分群體特別是年輕人更傾向于在網絡上通過網頁、App、微博、小程序、公眾號等觀看新聞,它們的傳播速度更快,能夠第一時間推送到手機端、電腦端,資源豐富,且有自己選擇的空間,可以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來看,制定個性化節目單。特別是現在的新聞都增加了評論的功能,相比電視新聞節目單方面的講述提高了新聞的互動性。目前電視新聞的受眾主要是時間上相對自由的中老年群體,而青年群體大量流失,電視新聞節目受眾面變窄。
在新媒體的大環境下傳統媒體的人才流失現象明顯,大批的電視人才受到新媒體薪資和發展空間的吸引,轉向新媒體行業,導致新聞節目缺乏具有一定創新意識的人才,影響了電視新聞節目的發展。新聞節目的制作人員需要有較高的新聞敏感度,能夠把新聞的嚴謹性和新媒體的碎片化有機結合起來,而部分新聞工作人員忽略了市場的需求,沒有及時更新創作的理念,直接影響了電視新聞的質量和收視。
許多的電視新聞節目存在形式統一,單方面傳遞信息,缺乏創新性等問題,阻礙了新聞節目的發展。這些現象隨著電視節目的不斷改革有一定的改善,但由于各種因素的影響,電視新聞節目的有效創新依然困難重重,導致觀眾出現審美疲勞等問題。且觀眾很容易錯過電視新聞中的廣告信息,大大影響受眾對廣告商品的認知和記憶,使廣告效果大打折扣。
在電視新聞節目的創作中,相關工作人員首先需要提高自身素養,不斷地學習最新的創作理念、新媒體的發展方向等;要深刻地理解節目的思想,找準節目的定位,設定明確的目標;其次,要為節目建立良好的口碑,樹立積極正面的形象,防止一些突發狀況的發生;還要創新自身的觀念,能夠將傳統節目的優勢與新媒體的優勢結合起來;在新聞真實客觀的基礎上進行一定的解讀,這種解讀可以是深度的,例如某種社會現象背后的根源,引發共鳴,也可以是生動形象的,例如對于一些政策和時事等的解讀,能夠讓觀眾印象深刻且能更好的理解。
電視新聞要想吸引大眾的視線,提高競爭力,就要重視節目的創新、真實客觀的同時需要增加一定的個性,能夠讓觀眾記住。
節目內容的選取上,可以針對性地選擇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熱點話題,特別是與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的新聞作為素材,例如重慶公交車墜江案、中美貿易戰等,能夠引起廣泛的關注和思考。可以邀請相關專家學者到節目中進行分析和點評,或者連線不同國家的專家,讓不同的觀點相互碰撞,還可以通過直播等方式,讓觀眾通過記者的鏡頭直接參與到節目中,拉近新聞節目與受眾之間的距離。
節目編排形式的創新亦非常重要,許多觀眾已經厭倦了新聞播報人員單方面的播報和解讀。現在有許多電視新聞節目的編排已經有了一定的創新,例如湖南衛視的《新聞大求真》節目,通過采訪權威專家以及實驗室求證等,驗證傳言的真假,不僅讓節目變得更加有趣,在輕松的氛圍中也讓大家對傳言的真實性有了深刻的認識;鳳凰衛視個性鮮明,很多新聞節目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評論性質的節目,更多地關注重大地新聞事件,對新聞進行深度地解讀和剖析。
因新媒體不能完全獨立,其運作在一定程度上仍依賴于傳統媒體,而傳統媒體已逐漸不在主導地位,二者的融合發展勢在必行。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可以充分發揮自身的優勢,回歸于新聞內容本身,立足于對新聞的深度解讀和分析,注重節目質量,再利用新媒體平臺的傳播,增加對觀眾的吸引力和潛在的受眾群體。
例如很多新聞頻道緊跟時代的發展潮流,開通了自己的微信公眾號平臺,在各大社交平臺如微博,短視頻平臺如抖音、快手等開通賬號,有了自己的App 等,不僅增強了傳統媒體的權威性和吸引力,讓更多的年輕人對傳統媒體有了新的認識,也與新媒體很好地結合起來,揚長避短,有效解決了傳統新聞媒體的一些弊端。例如創建自己的App 平臺,完善各項功能,可以讓觀眾選擇性地看新聞或聽新聞,選擇自己感興趣的新聞模塊和領域,可以回看和反復觀看;例如開通微信公眾號平臺,往往通過一篇爆文的傳播就可以極大地提高知名度;例如開通微博賬號,可大大增加新聞的閱讀量,可以及時與觀眾之間進行互動,有最新的新聞也能在第一時間發布。總之,將電視新聞節目與新媒體很好地結合起來,不僅能夠保證新聞的內容,也可以使傳播方式變得更加的豐富。
同時需要注意的是,網絡上言論比較自由,虛假信息泛濫,新媒體信息的可信度正逐漸變低。新聞媒體應當恪守真實、誠信、權威的原則,對于虛假的新聞或是還無定論的事件切不可妄自報道,不可為了抓人眼球而將良好的形象毀于一旦。電視新聞媒體還應重視輿論的力量,正確地引導輿論的方向,發揮正面的作用和監督的職責,完善監管的手段,確保新聞的客觀性和真實性。
在這個新媒體快速發展的時代,傳統媒體例如電視新聞節目進行變革與創新是發展的關鍵手段。在優秀電視人才大量流失、新聞節目缺少創新的背景下,電視新聞節目應注重創作人員理念的創新、創作形式的創新,以及發揮自身優勢,積極與新媒體融合發展,提高新聞節目的吸引力和競爭力,實現電視新聞類節目的可持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