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 婧
遼寧地區是我國最早開始工業化的地區之一,在其工業上升發展期間創造了上百個全國第一的成果,是新中國成立之初工業發展的典型代表。但在以第三產業為支柱產業的現階段,遼寧地區表現出對當前發展階段的極不適應性。由于遼寧地區具有豐富的工業背景,其工業文化具有得天獨厚的研究價值,可將工業文化成為遼寧地區工業轉型的重要突破口。
我國在改革開放之際,走上工業化正常發展道路,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工業文化的正常發展階段,但經過40 年,工業文化仍處于發展不平衡、發掘不全面的階段。究其原因是關于工業文化沒有進行過系統梳理。王新哲、孫星、羅民的《工業文化》是第一本對工業文化進行較為系統梳理的著作,該書將工業文化的定位分為廣義、中性和狹義,而對于遼寧地區的工業文化研究,是對其狹義的定義的研究,是指對遼寧地區“工業與文化相結合而產生的文化,與工業生產活動緊密聯系”。王新哲等在書中將工業文化具體分為物質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僅從工業文化方面來說,該著作為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研究提供定義和研究方向。
在檢索過程中發現關于遼寧工業文化的著作少之又少,僅了解到由王開以散文筆法講述遼寧工業歷史的《遼寧工業文化》,該書意在介紹遼寧工業發展的關鍵時期、關鍵地點和關鍵人物,其重點是在展示遼寧工業發展過程中工人所表現出的精神文化,僅為了解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發展和形成脈絡提供可靠的史實依據。
以“遼寧工業文化”為關鍵詞在中國知網、萬維數據知識平臺中進行全文檢索所得到的相關研究文獻被筆者大致分為對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理論研究、對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開發、對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重塑和對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傳播這四個方面。
當前學者對于遼寧地區工業文化多從現狀研究層面延伸到問題層面的分析和措施研究。如王莉的《遼寧工業文化理論和實踐研究》借助分析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發展歷史、發展現狀對未來發展進行預測來豐富遼寧地區的工業文化觀念。王莉在文章中直接指出遼寧地區在工業文化方面的系統的研究基本屬于空白,工業文化的觀念也較為落后,并存在認識誤區。
對于檢索所得的關于遼寧地區工業文化開發的文獻大致可又分為工業旅游資源的開發和工業文化品牌的開發兩個部分。
2.2.1 工業旅游資源的開發
在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開發方面,旅游資源的開發占主要部分,其中又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對現代工業文化旅游的探討。以邱瑛的《遼寧工業文化旅游可持續發展研究》為例,她認為遼寧地區的工業化和城市化是融合發展的,提倡發展工業文化旅游,傳播企業文化,開拓企業經濟增長點。邱瑛所提出的主要措施是針對仍在發展中的工業,提倡與其他旅游形式的組合、旅游線路的合理規劃等。
另一類是對工業遺址的保護與開發,這個類別在工業旅游資源開發中占絕大多數。其中李曉萌在《關于遼寧工業遺產開發利用的思考》中分析了工業遺址的重要性以及遼寧地區關于遺址保護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保護與開發利用的方式。李曉萌的觀點是對工業遺址中文化的發掘和利用,增強旅游資源的觀賞性和記憶點,其中提及到開發“工業遺產文化旅游產品”體現出其對工業遺址文化的傳播意識。
2.2.2 工業文化品牌的開發
對于工業文化品牌的開發是遼寧地區工業文化開發中最缺乏的部分,這意味著遼寧地區的工業文化研究的品牌意識較差。部分學者提及到工業文化品牌開發僅作為對工業文化發展的主要措施,如李靜提出打造遼寧特色工業文化遺產品牌,但對于品牌的傳播提及較少。而將工業文化品牌作為主要研究的是徐暢的《遼寧工業文化品牌打造和傳播研究》,其中分析了打造遼寧工業文化品牌的意義、細化了打造遼寧工業文化品牌的類型并提出了遼寧工業文化品牌的傳播策略。其文章立足于遼寧工業文化傳播,表現出強烈的品牌開發意識。
對于利用遼寧地區的工業文化為城市建設服務是當前學者對工業文化研究的一個主要方面,多在提倡利用工業遺產進行特色城市的建立。
在《工業遺產與沈陽城市旅游形象塑造》中,范曉君和張萍是聚焦在工業遺產和旅游城市形象上,他們認為地方特色文化和形象是城市辨別程度高的基礎,也是城市發展壯大的重要資源優勢。而“我國文化城市類型豐富,特征鮮明,因此每個文化城市建設都應緊緊圍繞自身的特色文化來進行。遼寧工業城市均具有深厚的獨特的傳統工業文化,工業遺產十分豐富,因而應努力建設工業特色文化城市”。
呂思達借用“城市名片”來對比沈陽的新舊形象。他認為遼寧老工業基地經過兩次轉型正在努力打造“新名片”,需要對沈陽的“新名片”進行重新定位以及傳播。他認為沈陽的城市風貌和特點是其擁有獨特的工業文化。進行特色工業城市建設就是指利用工業文化幫助遼寧地區工業轉型,不再是重工業基地,而是成為工業特色文化城市。
對于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傳播包括媒體關于遼寧工業文化的報道內容和文獻中關于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傳播研究。
2.4.1 媒體傳播內容
媒體報道是傳播的主要手段,通過對地區媒體——北國網和全國媒體——人民網進行以“工業文化”為關鍵詞的檢索發現北國網的相關資訊僅有29 條,最早一篇是在2018 年6 月,最新一篇是在2019 年5 月,其中有效報道為19 篇;人民網的相關資訊有107 篇,最早一篇是2012 年8 月,最新一篇在2019 年4 月。
從報道時間上看,人民網上的相關報道在2016年開始明顯增多,到2019 年有明顯下降趨勢。這與《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中提出“2020 年東北地區在重要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重大成果①和《關于推進工業文化發展的指導意見》的印發和實施有直接關系,媒體本能將工業文化的開發關注點放到老工業基地。而北國網上的相關報道是2018 年出現,并在2019 年明顯增加,這意味著遼寧地區在近幾年才關注到自身的工業文化的旅游開發,但在開發過程中明顯沒有使其作用和價值發揮到極致,在文化傳播方面存在很多不足。
從報道內容上看,人民網和北國網上的相關報道主要分為工業遺址保護與開發、工業文化傳播平臺建設和傳播工業文化相關活動三類,其報道重點在工業遺址文化的開發,這說明遼寧地區的工業文化意識才剛剛崛起,工業文化開發仍處于初期階段,這顯然不能與遼寧地區“共和國長子”的文化內涵相匹配。
2.4.2 傳播方式研究
在所有關于遼寧工業文化的文獻中,關于傳播方式的研究文獻僅檢索到一篇徐暢的學位論文《遼寧工業文化品牌打造和傳播研究》。該篇創新在對傳播學和品牌學相關理論的應用,提倡系統打造遼寧工業文化品牌,從而進行品牌傳播,是對遼寧工業文化的整合管理,但并未涉及遼寧地區工業文化在傳播過程中所用的傳播方式存在的問題。
綜上,通過對關于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相關文獻整理發現:對遼寧地區工業文化的開發研究居于多數,且以旅游開發為主要方式,對于工業文化品牌開發占于少數,而對于遼寧地區工業文化傳播方向的研究幾乎屬于空白,具有很大的研究空間。
注釋
①《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全面振興東北地區等老工業基地的若干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