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余
人們對科學傳播的認識通常認為經歷了3 個階段:1)科普,認為科學傳播是掌握了科技知識的科學家通過媒介向大眾直接灌輸科學知識的行為,是一種自上而下單方向的行為,公眾被動接受科學知識對知識本身不會產生影響。2)公眾理解科學和知識,強調公眾不單單是知識的被動接受者,科學家和媒體在傳播科學知識的同時,有責任和義務讓公眾去理解科學,公眾真正自覺的去支持維護科學,而不僅僅是因為科學家說它是科學的,大眾就無條件的相信,當成真理,要有自己的思維去判斷和理解科學,從而推動科學事業的發展。3)科學傳播,認為科學傳播的實質不再只是單純的科學向公眾傳播,同時也強調公眾向科學傳播的重要意義,它反映了科學傳播是一個互動的過程,公眾可以通過自己對傳播的科學的反思而與科學家進行互動,促進科學的發展。
在傳統的科學傳播中科學信息主要來源于科學家,他們為了展示自己的科研成果獲得公眾和機構的支持,發布自己的科研成就,以獲得資金的支持,除此之外,政府通過發布科研信息,來推動科研政策的制定和實施。隨著21 世紀網絡的大力發展,信息傳播的媒介發生了巨大變化,科學信息的來源也復雜多樣。除了專門機構和科學家發布,公眾的二次傳播和各種網絡媒體也會對信息進行轉載也成為非常重要的信息來源。
科學傳播的內容也發生了階段性的變化,在科學傳播開始由于傳播的主要目的是獲得機構和公眾的支持,所以內容主要關于科學取得的成就和對社會和世界帶來的影響。再加上科學知識本身的晦澀難懂。媒體對科學知識的實質并沒有太多的描繪。隨著公眾理解科學知識階段的發展,科學傳播的出發立場變成了普通大眾,為了讓大眾能夠去理解科學,培養公眾的科學素養??茖W的傳播除了科學知識外也包括科學的精神、文化和方法等內容,讓公眾更好的去理解認識科學?,F在網絡傳播的發展,大眾獲得科學信息的方式多樣。以公眾為核心,打破了以科學共同體為核心的傳統科學傳播模式,更注重大眾主動對科學內容的獲取,反思和反饋,科學傳播成為傳受雙方互動的過程,科學信息也是相互的影響相互傳輸。
社會建構論回答了社會如何被人通過實踐所構建,伯格和盧克曼在1966 年出版的《社會實在的建構:知識社會學綱領》中在米德等人的符號互動論的基礎上,提出社會建構的3 個過程:外化、內化和客觀化,所謂外化,就是人類將自己的主觀意識或心理活動在外部世界中實踐行動,從而形成了社會。所謂客觀化,就是人類將自己外化形成的社會又區別化成與人類相對立的獨立的實體。內化指客觀化了的社會在進入人的意識。三者之間相互并存和相交,形成一個循環往復的過程,只有在三者持續和并發的過程中了解社會的主觀和客觀的實在的建構的相互性及復雜性。
目前,我們將社會建構論歸納有3 個基本特征:
1)過程取向分析,認為社會秩序不是既定的事實,實踐是互動的,是人類與社會分類、理解、反思即外化的過程的結果,反對社會實在論;
2)歷史與文化分析取向,客觀的社會條件和不同組織與群體的社會關系、文化等;
3)機制分析取向,通過社會的市場、權力、法律等機制來構建宏觀社會。
我們一般認為科學傳播系統可以分為傳播者、傳播渠道、傳播內和受傳者,科技傳播系統是一種信息和知識傳播系統,既遵循一般傳播系統的規律,又具有自身的特點。分析科技傳播系統的結構,首先要了解其基本要素。本文在社會建構論的視角下通過剖析科學傳播中各因素的互動過程來建構科學傳播信息。
科學傳播的傳播者包括科學傳播信息的生產者——科學共同體,專門從事信息采集的工作者,如科學記者。還有科學政策的制定者和傳播組織,科技和教育部門等。受傳者指信息接收者,在現代傳播系統中,公眾不只是被動接受,而是雙向互動。受傳者和傳播者角色之間相互交替和互換。發出信息時是傳播者,接收信息時又成為受傳者。特別在互聯網中,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主動的參與者。傳統的科學傳播媒介主要來自報刊雜志、電視和一些學術論壇,隨著互聯網的出現,打破了科學傳播的時空限制。科學傳播媒介變得多樣。增大傳播方式的復雜性。
社會建構主義認為知識是被構建的,在這個角度下,科學傳播的內容也是可構建的,在傳統的科學傳播觀念中,科學知識是客觀的,傳播者只是發現了客觀事實并傳播給大眾,基于社會建構論的視角,科學傳播信息是傳播者在主觀意識下通過自己的積極行為所構造,而不是僅僅在某種客觀規律趨勢下造成的??茖W傳播信息是被構建的,除了客觀的科學事實,影響科學傳播信息構成的因素還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方面是傳播者對信息內容的選擇和加工,傳播者的外在因素和內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傳播者自身的人格、文化知識基礎。外在因素有傳播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工作環境、以及傳播內容的影響群體帶來的壓力或約束。另一方面是受傳者對傳播信息的影響;受傳者對內容的選擇是由受傳者自身的社會背景和社會需求決定的,受傳者的需求會返過來影響科學傳播信息選擇和處理的過程。此外,受傳者自身所處的社會環境影響、對傳播信息和傳播者的印象也會影響受傳者,自身所處的社會文化層次導致受傳者對相同的科學傳播內容會產生不同的理解??茖W傳播是一個復雜的過程,必須對科學傳播內容進行全面的建構而分析整個科學傳播的過程。
在傳統的科學傳播中,媒介是信息的傳遞者,科學知識單方面的流向大眾,科學家與公眾之間通過媒介實現知識的共享。社會構建主義的核心闡述知識不是由認知主體被動獲得的,而是由認知主體主動構建的結果,將社會構建主義反映到科學傳播,認為在科學傳播的過程中,首先,科學傳播的內容是可質疑的,不僅僅是客觀的科學事實,而是客觀與主觀的結合。其次,公眾不單單是科學知識的被灌輸對象,單純的知識接收者,而是在自己的思想知識建構基礎上,對獲取的科學知識進行反思和構建,形成自己的科學知識體系。
科學傳播的過程也可以看成是外化、內化和客觀化的三個過程。傳播者在自己建構的思想知識基礎上發現并傳播科學信息,我們在將科學傳播的信息客觀化,客觀化的科學傳播信息又反過來影響我們的知識建構。
科學傳播建構過程的復雜性決定了科學傳播的復雜,也正因此,對科學傳播的研究更應全面的去把握,把控科學傳播的各個過程。注意傳播者,媒介和傳播者之間相互聯系和各自的自身建構。此外,科學傳播的主體因著眼于公眾,首先關注他們在建構中的需求,也是科學對于他們最有意義之處。其次,新媒體環境下,科學傳播更有助于公眾需求的傳達,但新媒體環境的復雜也使得公眾要理解科學的本質:“科學是可錯的”。最后,由于我國的社會現實決定了公眾對科學的態度也應是復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