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 嬌,仇曉敏
相對于各類傳統媒體而言,新媒體時代下的各種新型傳播平臺和媒介擁有著更加廣泛的受眾面,受眾類型性格多樣,但是總能在新型媒體平臺上找到符合個人閱讀興趣和愛好的新聞信息傳送平臺。對于電視新聞而言,這既是挑戰又是機遇。新媒體傳送信息不受地域和時間限制,而傳統的電視頻道數量是十分有限的,并且播送相關的節目靈活性較差,用戶主動權和選擇權較小,導致這些新聞內容只能在一定的范圍內進行傳播,接觸受眾效果較差。同時,新媒體所包含的各種信息、發布和接收傳播平臺工具滿足了當代社會快節奏、高效率的生活和信息接收的習慣,信息碎片化的傳播也使得新聞信息的分發更加靈活,但這并不意味著電視新聞的生存空間被完全擠壓,恰恰相反,這正是給電視新聞開辟了新的生存天地。
新媒體時代一個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信息傳播時效性更強,在電視報紙等傳統媒體時代,重大信息的傳播往往需要更長的時間間隔,受眾知曉信息需要更長時間的等待,受眾和信息發送者之間存在著較大的時間差和不平衡性,這在很大程度上對社會公眾認識相關問題產生了負面影響。并且傳統的受眾群體在面對信息傳播時主動權較小,參與權幾乎為零,傳受雙方處于兩種不對等的信息地位,新媒體時代,主流的評論、跟帖、彈幕等各種類型發表意見渠道顯著增多,這些與傳播者和其他受眾進行互動的方式不僅限制少,而且更加快捷方便,更容易得到回復,效率更高。
傳統電視新聞媒體報道方式比較單一,這種單向度的傳播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夠保障受眾的關注度,從而導致新聞信息傳播效果不理想。當前我國的報紙、電視、電臺、網絡等各家媒體已經逐步走向了融合階段,雖然現在融合程度較小,在一些具體工作上還存在著誤區,但這種融合大趨勢已有展現,它避免了傳統的新聞采編發過程當中相互剝離、資源浪費、效率低下等弊端,這對于在新時期各類傳播媒體渠道不斷拓展信息發布渠道和降低受眾信息接受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媒介融合這一概念在20 世紀就被浦爾教授提出了,這個概念的提出就是在多功能媒體技術的發展背景下為了保證信息傳播質量和安全,滿足受眾日益增長的新聞信息需求的結果。媒介融合在當前時段下已經進入了第三個階段,各類移動終端的普及推動傳統媒體和新媒體在內容、平臺、操作、機制上不斷融合,并逐漸伴隨著信息時代的發展構建社會化媒介的基礎。因此,電視新聞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與新媒體進行融合是我國傳媒產業轉型升級的必然趨勢,也是進一步滿足人民群眾知情權、構建社會和諧輿論氛圍的重要保證。
就當前中國媒體行業而言,新媒體發展時間雖短但勢頭強勁,在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各類新聞信息傳播媒介上都占有著重要地位,它們在用戶市場上所占份額較大,并且形式和運行機制不斷革新,越來越適應于當前社會信息需求的發展方向。因此,傳統電視新聞媒體不能忽視新媒體的傳播模式效果,要主動學習新媒體的相關運行技能,提高相應的思想認識,利用新媒體提高宣傳力,占領輿論的主陣地,進一步實現信息的無縫覆蓋,利用多種渠道進行相關信息的分發,例如,很多地方電視新聞媒體主動運用新媒體手段開展找尋拐賣兒童相關新聞報道,在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各個平臺上進行內容發布,提高了社會影響力,產生了良好的社會效果,更加直接地為社會做出了貢獻。
如同上文所言,互動性和參與性是當前新媒體發展的一個重要優勢,這同時也是傳統電視新聞媒體的一個短板。因此,電視新聞媒體應當利用新媒體的高效傳播、雙向互動等優勢特點積極主動與受眾進行對接,強化交流,廣泛聽取電視新聞受眾的意見和建議,了解民眾訴求,從而實現傳播者和受眾之間的良性互動。在這個過程中應當注意,不同新媒體平臺和介質的特征、受眾結構不同,所以在主題一定的前提下,它們的發布方式、內容、表達風格和時間也應當有所差別,只有這樣才能夠更加充分的利用好新媒體資源,調動受眾參與新聞節目的積極性,通過更小的交流成本獲得更大的交流效益。
電視新聞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不應當是孤立片面的,而是應當兩者結合建立起一套綜合性服務平臺,在這個平臺上,二者可以實現珍貴資源的共享,進一步降低內容生產成本,實現對用戶反應訴求的精細監測,進一步合理調配電視新聞資源,深入挖掘社會價值,增強社會效應。在此基礎上建立一套多渠道融合的傳播體系,實現報紙、廣播、電視和網絡新媒體的進一步融合,打破各自壁壘和局限,構建傳播矩陣,實現網絡平臺的多端建設,形成一條完整嚴密的產業鏈,從而進一步促進我國新聞行業向好發展。
就當前而言,很多電視新聞媒體在進行新媒體轉型期間,并沒有認識到專業人才的作用和關鍵影響,專業的新媒體人才是新聞行業提升新聞報道質量和滿足當代信息傳播需求重要因素,新媒體新聞人才實際上就是新聞行業良好發展的可靠動力,因此電視新聞媒體應當注重引進相關的新媒體人才,并且通過行業培訓、參觀學習等對本行業內部工作人員的專業素質進行提升,樹立其新媒體意識,與此同時,必須加強對其政治意識和社會責任感的培養,牢固樹立“黨媒姓黨”的堅定意識,認清自身喉舌地位和作用,從嚴管理好從基層的技術、編輯、記者到總體的管理、設計者等所有人員的行為,確保行業人員努力肩負起自己的使命和責任。
一套合理的電視新聞媒體運行體制是保證其能夠順應時代發展的基礎,首先要完善電視新聞信息資源的傳輸體制,打破行業和部門間的壁壘,通過與新媒體建立統一協調的傳輸網絡實現多段傳輸、協調共享,進一步提升傳播效率。其次,在制播體制上也應當完善從信息資源的收集、初步篩選、輸出管理各個環節,發揮固有優勢,差異化制作提升傳播效率,實現整個節目制作得多樣化,并且在這個流水線作業中,可以合理適度地與商業平臺合作,激發生產活力。另外,在經營體制上,電視新聞媒體要打破原有的刻板營收格局和模式,不斷革新新媒體思維,解放思想,逐步適應在網絡化時代電視的營收體制,在管理上應當逐漸適度的向市場化模式進行轉變,當然在這個過程當中保證電視節目質量是第一位的,正確對待網絡輿論熱點,做好輿論引導工作,首要就是要保證始終為黨和人民發聲。
社會經濟和信息傳播技術在未來一個時期里將會以更加迅猛的速度不斷發展,各類電視新聞媒體應當看到新媒體時代帶來的挑戰和機遇,要抓住機遇、順勢而為,不斷解放思想、革新工作模式,擺脫存在的局限,始終以內容為抓手,通過多種多樣的形式與新媒體進行融合發展,在競爭當中進一步取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實現雙贏,提升核心競爭力,引導公眾進一步樹立正確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發揮媒介的真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