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 珊
近年來,隨著國內媒體開放程度逐漸的深入,媒體自身向產業化、市場化發展的急劇變化,廣播新聞的宣傳工作無論在傳播理念還是在制播實踐上都有了深刻的變化。我國的廣播新聞宣傳方式以時效迅速、內容豐富、功能多樣等優勢得到群眾的廣泛認可,報道性、紀錄性、即興性,時效性,以及定期性的特征使廣播新聞的宣傳在媒介傳播領域享有極高的地位。但是,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網絡傳播的迅速蔓延,新聞受眾心理的不斷改變,以及新聞宣傳媒介之間競爭的越演越烈,使廣播新聞宣傳工作正經受著前所未有的沖擊,新聞傳播轉瞬即逝、畫面感差、以及同化性等弊端因素更加明顯的體現出來,迫使著廣播新聞宣傳工作必須有所變革。
創新,是新聞宣傳工作永恒的主題,是應對復雜多變的傳播媒介領域新挑戰的必然要求。新聞宣傳工作的變革要從宣傳策略和新思維觀方面進行改變:改進宣傳方法,深度報道以焦點、重點、疑點、難點、亮點為核心,摒棄模式化思想觀念,提高新聞宣傳工作質量,以體現出宣傳工作在廣播新聞中的價值。
廣播新聞受眾是接收新聞信息的終端,而廣播新聞宣傳工作則作為新聞和受眾的中介成為最重要的環節,體現著受眾對廣播新聞報道的認可度。一般來說,廣播新聞受眾心理有3 個特征:隨意性,交融性和互動性。
隨意性是指廣播新聞受眾選擇頻道和頻道內容不受拘束,完全體現著受眾的意愿。新聞宣傳質量的好壞,在于如何在第一時間吸引受眾的興趣。在廣播節目中,我們經常會遇到交通事故造成堵車的現場連線采訪,受眾在第一時間想要聽到的便是堵車的地點,事故的傷亡情況以及繞行線路。這些及時性的表達,時效性強,非常考驗現場記者的應變表達和溝通能力,當然也是電視、網絡等媒體無法在第一時間做到的傳播方式。
交融性,我們可以這樣理解,當廣播新聞初步得到受眾的默許,受眾不再換臺的時候,新聞節目自身的內容及形式,是否能得到受眾的認可,是保證電視新聞宣傳質量的第二個關鍵環節。受眾通過廣播新聞了解到新聞事實,通過媒介溝通間接地認識感性世界,這個時候,廣播新聞對受眾的影響便會有所深入,而受眾對廣播新聞的評論、態度、情感等方面因素便決定著廣播新聞宣傳的質量。
互動性,在隨意性和交融性的基礎上產生,只有受眾對新聞節目達到默許和認可之后,才會產生互動,或接受、或反對、或疑惑、或思考、或對照,在種種錯綜復雜的心理活動中實現著對廣播新聞信息的獲取和最終認可。
手機,已經成為人們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交流溝通工具。現代都市的受眾大多習慣于快餐式新聞,打開網頁后照片的內容往往比文字更能吸引眼球。反觀廣播新聞宣傳方式,雖然能夠借助有聲語言表達情感、傳遞思想,比文字來得直接,卻缺少了一定的畫面感,感染力有待增強。而廣播受眾中大多是開車過程中聽廣播,離開車子后使用收音機的頻率并不高,這也導致廣播新聞宣傳出現局限性。
在網上,論壇、微信、微博等交流平臺為新聞宣傳提供了很好的場地,這對廣播新聞宣傳而言,是一個良性的契機。增加與廣播受眾的互動,是廣播新聞宣傳的重要環節。對此,應開展更多的新聞有獎競答、電話咨詢、法律解讀等互動性欄目,增加與受眾的交流和溝通,才能使廣播新聞宣傳工作穩步進行,繁榮發展。
廣播新聞宣傳策劃是新聞宣傳的基礎和首要步驟,包括人力、物力、財力等的協調,節目的次序及人員的相互配合等。新聞宣傳的合理部署就需要有一個系統性的宣傳策劃方案,這樣不僅避免了資源的浪費,還增加了廣播受眾對新聞宣傳的信任度和認可性,為廣播新聞宣傳工作的進行做了很好的鋪墊。
廣播新聞的宣傳內容是新聞宣傳工作的根本所在,鮮活、鮮明、精彩、精致的新聞內容,往往會給新聞受眾以聽覺上的吸引。
2018 年6 月,在交通文藝廣播《968 時時在》節目中,主持人接到聽眾的求助電話。唐山二環路西半幅道路簡易通車已經半年多的時間,紅綠燈、路燈雖然已經安裝到位,卻不能正常使用。二環路沿線村莊較多,大人外出,孩子上學都要經過二環路,但往來的大型車輛車速快,又沒有紅綠燈的制約,因此,二環路上幾乎每天都有傷亡事故發生。二環路與老莊子鎮的交叉路口,更成為了村民口中的“死亡路口”。
當地村民多次向相關部門反應,但所有的投訴都如泥牛入海,得不到任何反饋。了解事情經過后,本臺記者迅速和交警部門取得聯系,被告知二環路紅綠燈路燈屬于唐山市城管局管轄。而市城管局的回答是:雖然二環路施工建設由城管局來負責,但是后期的設施運營項目已經移交給唐山城市建設投資有限公司。當記者來到城投公司,得到的答復是,紅綠燈路燈不亮,是因為電費沒有著落,并且電費該由市城管局來負責。一時間,紅綠燈電費變成了皮球被在各職能部門之間踢來踢去。那么,大家一直互相推諉的紅綠燈電費到底是多少呢?現在,二環路各路口安裝的紅綠燈是最簡單的紅黃綠三色紅綠燈,根據交警設施大隊工作人員的粗略計算,這樣的紅綠燈一個路口四個方向一年的電費僅僅410 元。
無數起傷亡事故和僅僅410 元電費形成了鮮明的反差。這一期節目播出之后,引起了聽眾極大的反響和關注。大家紛紛打來電話,了解采訪的進展過程。在新聞媒體的輿論推動下,8 月底,二環路上紅綠燈終于亮了起來。
從事情的起因到記者采訪再到圓滿解決,聽眾的參與度和關注度極高。也給了我們深刻的啟迪:在平時的采訪和直播節目中,新聞內容應更貼近實際,從受眾心理角度出發,進行深度報道,小角度切入而反映大角度事實,突破口越小,縱深感越強。在有理有據,有力的新聞事實前,獨家、獨特、獨到的新聞內容會給受眾帶來耳目一新的感覺。
好的新聞內容必須借助于好的形式,只有形式和內容的完美統一,才能達到好的新聞宣傳效果。追求新聞報道形式的創新,就是要在新聞報道中突破傳統的呈現形式,以獨特的視角,多種文體,豐富多樣的表達形式,來反映新聞題材。
“新新聞主義”的報道方式出現在20 世紀60年代,它關注的是在公開新聞事件背后的內幕和幕后的情況,并以獨特的主觀方式觀察,以文學化的筆法報道。這種評論式的報道方法很有感染力,我國的廣播媒體節目風格在一定程度上也受此影響。比如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名牌欄目《晚報瀏覽》,它是“中國之聲”改版后仍然保留的節目之一,這與它活潑的播報風格,大量貼近百姓生活有很大關系。
綜上所述,廣播新聞宣傳作為新聞媒介傳播途徑的一種,存在著優勢和劣勢是必然的。受眾對廣播新聞宣傳質量和宣傳形式的要求不斷改變和提高以及其他新聞傳播媒介的競爭,就要求廣播新聞宣傳工作在不斷變化的信息時代里有一個“質”的飛躍和“新”的突破。但是,也應該認識到的是,新的宣傳策略,新的思維方式,在實際運用中一定會有一個被受眾接收和認可的過程,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里就能達到預期的目的。因此,廣播新聞宣傳工作應認清現狀,與時俱進,在保留原有優勢的同時,不斷的彌補自己的不足,吸收新的科技和其他傳播方式的優勢,只有這樣,才能在變化萬千的信息時代里,不被受眾遺棄,不被時代所淘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