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科技記者?廣義的“科技記者”是指那些采集、傳播科技新聞,推動科技、經濟、社會發展的科技新聞工作者。狹義的“科技記者”則指的是致力于宣傳國家科技政策、報道最新科技成果、聚焦先進科研人員、傳播科學思想和知識,以電臺、報紙、新媒體等平臺采訪報道科技新聞信息的新聞從業者。本文的科技記者含義指的是后者。
1.2.1 科技記者是科技新聞的提供者
科技新聞旨在向大眾普及科學知識、傳播科技消息。而科技記者就是科技新聞和大眾之間的橋梁,這就要求他們要在第一時間掌握第一手科技新聞的資料,同時要進行歸納、調查和分析,深入一線準確、詳細地了解科技新聞的內涵,及時完成報道任務。
1.2.2 科技記者是科技新聞的分辨者
互聯網時代,紛繁的科技新聞讓人們目不暇接,在采集報道科技新聞的時候,記者不僅要有嚴謹認真的工作作風,更要通過專業素養和不斷地學習,從而思考和判斷科技新聞的真偽。更好地為大眾接收科技新聞進行把關。
1.2.3 科技記者是科技新聞議題的策劃者
關注最新科技動態、進行科技新聞議題的策劃引導輿論關注,是科技記者的一項重要使命。如每年獲得國家科學技術獎的公民和組織,科技記者依靠新聞敏感確定熱點話題,對獲獎對象進行深度采訪調查,有重點、有次序地組織報道,讓受眾也能跟著傳播的節奏參與其中。
隨著社會經濟的高速發展,科技成果越來越多,大眾需要接受的科技傳播也越來越多,然而國民的科學素質與時代要求卻相差甚遠。究其原因,科技媒體和科技記者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報道科技新聞的記者數量與科技新聞的數量不成正比,使得很多的科技成果無法及時傳播出去,致使大眾也無法認識和運用。加之很多科技記者在很多科學信息面前缺乏謙虛謹慎的作風、實事求是的態度以及專業的職業修養,讓科技記者的“科學性”大打折扣。
在采集和報道科技新聞的時候,由于科技知識的欠缺,很多科技記者都無法準確完全地進行論述,從而難以實事求是地進行科技新聞的傳播,對自己報道的信息沒有能力判斷真偽。在涉及到科學事實的時候指鹿為馬、無法篩選可靠的信息或者判斷科學事實,更有甚者主觀或客觀地誤讀了科技信息,將其論述成了“偽科學”,導致虛假信息的傳播。引得大眾嘩然。在科技新聞飛速傳播的今天,科技知識的欠缺已經成為越來越多科技記者前進的瓶頸,他們在各個知識領域中固步自封,不曾拓展自己的知識框架,在傳播科技的道路上走得緩慢艱辛。
科技新聞因其專業性太強,很多的科技記者就直接“搬運”信息,使得很多的科技新聞在報道中難以說清、難以理解,從而讓專業術語堆砌太多,常常也把專業術語再進一步的說明、解釋,讓新聞報道更加地冗長、累贅,大大降低了科技新聞的可讀性和趣味性,也讓讀者與科技新聞之間有了一道陌生的鴻溝。
科技記者最應該避免的是對科學的夸張、曲解、誤傳。因此,科技記者首先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職業素養,鍛煉自己分辨真假科技信息的眼光,加強自己過硬的采訪報道能力。采訪科技新聞前要做好準備,明確報道思想,掌握相關的科技知識,熟悉有關資料,在此基礎上擬訂好采訪提綱。
在傳播科技新聞的時候,首先要確保科技信息的真實性,尊重科學事實,尊重科技成果;其次要將完成的科技新聞向有關專業和人員虛心求教,反復確認所寫信息的準確性;最后還要對所傳播的科技信息進行核實,對于涉及保密內容的信息要向有關部門咨詢,以獲得批準。
科技記者必須具備的重要素質之一就是不斷學習和掌握各類的科技知識。科技記者不同于一般記者的最大特點就是:不斷穿梭在各科領域之間,如地理、數學、化學、農業、機械等。這就要求科技記者要提升自己的科學知識、拓寬自己的科技知識框架,深入一線學習各類知識理論。更需要根據科技報道的要求,不斷地調整自己的知識結構。進行科學人物報道時,要提前了解該人物的科研經歷和科技成果,遇到不熟悉的專業術語和理論要提前向有關專家請教,從而和采訪對象之間建立起一座橋梁;在進行科技成果報道時,要事先理清該科技成果的來龍去脈,以及該成果對大眾有何重要意義等,做到“心中有丘壑”。
前蘇聯科普作家伊林曾說過:“沒有枯燥的科學,只有枯燥的敘述。”如何把枯燥難懂的科技知識轉化成通俗易懂的科學理論是擺在每一個科技記者面前的難題。這就要求科技記者要從新聞背景入手,從背景中挖掘科技新聞的價值和意義,其次要秉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三貼近”原則,其實大多數科學知識都和日常生活有密切的聯系,從生活角度切入,大眾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在解讀一些深奧難懂的數據時,要懂得取舍。
科學技術的發展不單單是科研成果,其最終都與人民群眾的生活息息相關,如何讓大眾更好更快更清楚地接收到科技帶來的實惠,是科技記者的神圣職責。因此科技記者要對科技新聞的出現背景和發展過程有自己的預見和判斷,特別是有關大眾日常的科技信息要有關注和選擇的能力,運用自己的新聞敏感性為大眾傳播科技知識和成果。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更新,科技信息也隨之倍速地出現,這就要求科技記者有一雙“慧眼”,去分辨挑選出那些既新奇又實用的新聞信息。因此,科技記者也要在平時不斷學習和積累科技知識,不斷擴展科學知識結構,及時了解大眾關注的科技成果,讓自己成為大眾通向科技城堡的“敲門磚”,提高自己傳播科技信息的能力。
科技記者要面對不同的專業領域,采集不同領域的科技知識,因此也要學習和鍛煉各種科技新聞的寫作和表達方式。要不斷提升自己的學習能力,大量閱讀科普文章,增長自己的見識,開闊眼界,面對不同領域的知識都能把文字進行重新加工,用生動形象的語言為讀者闡述科學知識。
科技記者要不斷學習科技工作的知識和準則,提高自己的職業道德修養。積極深入一線進行體驗式報道,接近平時“高大上”的科技新聞和科技成果,真正了解其原理,用通俗易懂的文字為讀者講好每一個科學故事,拉近讀者與科研的距離,激發讀者的興趣,由此寫成的稿件也能讓讀者身臨其境,對其閱讀體驗更顯珍貴。
我國法律明確規定新聞宣傳必須保守國家秘密。保守國家秘密是我國每一個公民的基本義務,對于新聞工作者更是如此。科技記者首先要從思想上重視,嚴防科技泄密事件;其次在采集科技新聞信息時,要防止網絡泄密,加強對計算機網絡的保密防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