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姚海軍 編輯/暖陽
腎結石是現代社會中極為常見的疾病,腎臟里長出了“石子”,不但會引起疼痛、血尿,還會引起尿路感染。如果“石子”長期阻塞泌尿道,造成腎積水,連腎功能都會受到損害。但我們在門診經常也會看到患者手里拿著B超單子說,“醫生,出大事了,我腰子里長了結晶了,怎么辦?是否需要進行微創手術啊?”
那么,腎結石與腎結晶到底有什么關系?兩者是不是一樣呢?
腎結晶并不等于腎結石,兩者區別如下。腎結晶和腎結石更多可以看作是同一個疾病的不同階段,腎結晶屬于腎結石的先兆。腎結晶也就是指尿中出現的結晶,其成分除包括草酸鈣、磷酸鈣、磷酸鎂銨(磷酸三鹽)、尿酸及尿酸鹽等結晶外,還包括磺胺及其他藥物析出的結晶。產生尿結晶的現象稱晶體尿。腎結晶相對于腎結石來說,是比較輕微的,只要平時多飲水、多運動,注意飲食習慣,保證一日三餐,就可以預防結晶轉變成為結石。
對于那些尿酸高的患者來說,小便中易產生尿酸結晶,在排出小便的時候小結晶就可能引起排尿時痛,此時便需要到醫院檢查治療,防止形成尿路結石。日常生活應多注意正確飲水以及飲食清淡。
1.不要大吃大喝,限制超量營養。因為大吃大喝多攝入的是高蛋白、高糖和高脂肪飲食,這樣會增加尿結晶形成的危險性。
2.養成良好的飲水習慣。適當多飲水可增加尿量,稀釋尿中的結晶,使其容易排出體外。同時,即使已形成的細小腎結石,也可能及早從尿液中沖刷出去。有學者指出,最好每天飲水2 500毫升以上,維持尿色清淡。
3.泌尿系統感染是尿道結石形成的主要局部因素,并直接關系到尿道結石的防治效果。由變形桿菌、葡萄球菌和鏈球菌造成的尿路感染,最易誘發腎結石,這些細菌能將尿素分解為氨,使尿變為堿性,因而尿酸鹽易于沉淀而形成腎結石。同時,細菌及其引起的膿塊、壞死組織也可作為結石的核心而慢慢形成腎結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