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恩豐,謝碧莉,丁燕春
?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面向社區搭建繼續教育平臺的實踐探索——以廣州城建職業學院為例
陽恩豐,謝碧莉,丁燕春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廣東 廣州 510925)
針對建設社區數字化學習資源,開展社區高等學歷教育,組織社區職業技能培訓與鑒定,構建社區繼續教育機制和拓展社區國際教育渠道等五個方面開展實踐研究,旨在依托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建筑工程技術、機電一體化技術、市場營銷等省級品牌建設專業及相關優勢教學資源,搭建面向社區繼續教育服務平臺,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服務于從化區的“美麗鄉村”建設,為建設和諧社區和學習型社會發揮積極作用。
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社區教育;繼續教育
國務院在《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中明確提出,在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應當面向社區搭建繼續教育平臺,創新繼續教育的教育理念,樹立繼續教育的教育目標,并且明確繼續教育的受教育對象不應當限制年齡和階段,落實終身發展和學習的教育宗旨[1]。構建全民學習能動性,打造學習型社會和教育大國。從目前情況來看,以學歷教育為主導的傳統教育觀念對社區居民產生著很大的影響,基本認為正規的學校教育才是學習的必要途徑,這種認識不利于社區居民素質的整體提高和構建學習型社區。廣州城建職業學院作為廣東省教育體制改革試點單位、深化自主辦學綜合改革試點高校,本著“以學生成才為本、以質量特色立?!钡霓k學理念,構建起校企協同育人、協同創新長效機制,成為教育改革的先鋒隊伍。
隨著我國社會的快速發展、互聯網的普及應用,我國社會轉型成為數字化、信息化的時代,在大數據時代的背景下,我國教育事業以及社區應當充分、積極地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手段和水平,引進數字學習設備和資源,打造數字化學習條件和環境[2]。通過社區與高職院校的有效對接,完美結合,匯集優質的教學資源,共同搭建數字化在線學習平臺。面向社區居民,幫助其有效完成繼續教育活動。
結合“美麗鄉村”建設標準和需求,高職院??梢月摵仙鐓^主管機構,實施“送教上門”的教學方式,著重針對鄉鎮干部以及開發區企業員工進行重點培訓和教育,以滿足社會發展和崗位知識與技能的需要[3],完成繼續教育的學歷教育。
為了促進下崗員工、失業群體、農村轉移就業勞動力以及進城務工的農民工更好完成就業情況,社區可聯合職業院校,共同打造職業教育基地或者技能培訓點,對社區人員開展可持續的技能提升培訓,再依托職業院校的職業技能鑒定完成技能培訓的鑒定,確保社區人員上崗就職的穩定性和安全性。
建立健全社區的繼續教育機制,借助互聯網+時代的便利條件,聯合高職院校搭建繼續教育學習的平臺,積極營造終身發展和學習的氛圍[4]。明確繼續教育是全國上下的責任和義務,社區應當聯合政府、行業企業以及社會組織等多方力量建造、培育學習型的組織基地。建立健全社區的教育質量管理制度,完善和細化社區教育學習基地的招生流程和管理政策,構建人才流動以及社區教育效益評估等制度體系。
積極搭建、拓展與周邊國家的教育輸送和溝通渠道?,F階段我國部分高職院校與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高校成立了合作項目,搭建了與馬來西亞等東南亞國家高校的教育合作平臺,積極引進了優質的教學資源,為我國教育事業以及社區拓展社區國際教育渠道做出了積極貢獻。
以建設適應社區發展的繼續教育運行機制和服務平臺為實踐目標。加大開放型以及共享型的社區數字化學習資源的建設力度,積極搭建高職院校與社區之間的數字化在線學習平臺,全面落實學習平臺學習資源的共享性、公共性、公益性,充分保障學習平臺學習資源的開放度。同時,為了豐富以及優化學習資源,應該積極引進國際優質教學資源,實現社區居民及時學習國際名校的優質教學資源。
以構建學習型社會和教育大國為實踐目標。除了借助互聯網+時代下高職院校學習資源和渠道搭建社區學習平臺,還應及時針對學習平臺制定學習質量和效果的跟進制度機制。加強社區職業技能鑒定的考核制度建設,完善社區繼續教育流程,切實提高基層崗位的就業率,提升社區居民的各項技能水平,真正提升社區居民的職業能力和水平。
在互聯網+時代背景下,借助高職院校以及國際高校的學習資源以及渠道,面向社區搭建的繼續教育平臺,應當滿足多樣性和個性化的居民需求,需要充分考慮各個年齡階段和層次的居民繼續教育現狀,同時,也應當滿足各個行業居民的繼續教育學習愿望。所以,繼續教育平臺應當涵蓋學歷教育、國際交流、技能培訓與鑒定、健康養生、家庭服務、社區活動等方面的學習資源與服務項目。實施互聯網+模式,開設在線學習模式的數字化服務平臺,積極為居民創建便利的線上學習條件,滿足社區居民隨時隨地開展學習活動、資料查閱、在線交流以及控制學習進度的需求。
廣州城建職業學院啟動建設中辰鋼結構、東方雨虹等公司在盧旺達等“一帶一路”國家建筑工程技術專業實踐教學基地,探索建立防水技術與材料實訓基地;著手與馬來西亞城市大學、拉曼大學等共建“國際建筑與房地產學院”、“一帶一路”合作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通過與國內外多家知名企業深度合作,共同搭建了多個合作項目以及平臺,成功建立了現代建筑技術職業技能公共實訓中心,已為社區、企業、行業、協會開展各類培訓2萬余人。完善了建筑技術技能培訓體系以及服務平臺,完成了數字化在線學習平臺的建設。與此同時,成功搭建了面向社區繼續教育的服務平臺,強化和豐富了社區的服務功能,為各級政府強力推進的“美麗鄉村”建設規劃提供了基層服務和基礎設施,為建設和諧型社區以及學習型社會發揮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通過校企合作方式,積極組建高素質、高技能、高水平的服務團隊,以學校繼續教育學院、培訓學院現有人員為基礎,進行統籌規劃,由高職院校校領導和黨組織統一管理,監控共享型和開放型的平臺的規劃設計,加強學習教育平臺在建設過程中的督查力度和頻率,確保平臺正常運作,切實保障學習教育平臺運行的穩定性和持續性,落實面向社區開展技能培訓與技術研發板塊內容,結合社區的實際需求和發展需要,持續性豐富平臺的服務項目和服務功能,從而提高平臺的服務效益,切實提高社會效益。
為了保障和提高學習繼續教育平臺的實用性和時效性,可以針對社區居民的人員結構、階段以及年齡等方面進行全面性調查,從而科學、準確地調研社區居民受教育的需求和期盼。從而合理、有針對性地完善職業技能培訓體系和課程,開展職業技能培訓鑒定,大力開展非學歷教育。
與此同時,應當以“美麗鄉村”建設為契機,充分發揮當地社區的功能性,高職院校應當聯合社區教育機構,開展“三下鄉”等服務活動,建立校外教學基地或者教學點,全力開展非學歷教育。聯合地方政府、企業、行業、社區,在社區舉辦各類職業技能競賽,鼓勵創新性以及創造性的建筑類職業技能板塊的研發,充分調動居民的自主學習性以及主觀能動性。
依托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面向社區搭建繼續教育的平臺,大力開展和鼓勵社區居民進行創新性科研以及創造性成果研發,注重學習的知識與技能的應用性以及實踐性。
為了滿足社會和人們日益增長的技術需求和專業需要,提升社會實際生產的技能和水平,必須不斷豐富和擴展社區的服務項目和服務范圍,不斷擴展國內外高校學習資源的渠道搭建,提高社區平臺學習資源的質量,并確保社區繼續教育平臺的開放性和共享性。根據社區居民實際需求,及時擴充社區平臺學習的各類服務資源,整體提升繼續教育平臺的服務品質。
綜上所述,通過針對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面向社區搭建繼續教育平臺的實踐內容、目標、難點進行深入全面研究,加強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面向社區搭建繼續教育平臺的實踐路徑的探索,對于落實全民終身發展和學習的教育宗旨有著非常積極的意義。
[1]李佳,李瑞正.“互聯網+”時代高職院校面向社區開展繼續教育工作的研究與實施[J].才智,2018(13):161.
[2]李妮.珠海市高職教育與社區教育協同創新的探索[J].遼寧高職學報,2018,20(4):20-22,112.
[3]劉福安,王貴平.依托在線學習平臺構建繼續教育學分互認體系的實踐探索與研究[J].天津職業院校聯合學報,2017,19(9):42-46.
[4]王亦飛.高職院校與新生代農民工社區教育資源融合的對策研究——基于杭州白楊街道聞潮社區的調研[J].青少年研究與實踐,2015,30(2):11-15.
2095-6835(2019)03-0122-02
G726
A
10.15913/j.cnki.kjycx.2019.03.122
〔編輯:嚴麗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