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若華
(長沙理工大學, 湖南 長沙 410000)
中國人口眾多,物資和資源相對不足。通過幾十年的建設,城市中高樓大廈林立,城市規模的快速膨脹,城市生態環境惡化,人們不得不重新開始審視城市生態和自身健康的問題。高效快速的發展模式,帶來了諸多問題,比如環境污染、能源浪費等等。如何能夠把保持城市的可持續發展與城市生態建設結合起來,是擺在人們面前很重要的一個問題。
回顧中國古代,人們很早就崇尚天人合一,順天而為,強調人對于自然的尊重,強調人與自然之間的和諧相處。國際建協提出:保持和恢復生物多樣性,資源消耗最小化,降低大氣土壤和水的污染,保障建筑物衛生、安全、舒適,提高環境意識等五項原則。現在綠色建筑更強調人和環境的共生,強調節約和有效利用能源,并且注重具體的實施過程。
綠色建筑的構成系統,涉及到眾多專業、多項學科,也涉及到建筑的外部環境和內部環境。在綠色建筑設計系統中,人是居于最首要的位置,人的活動和行為對其產生影響,建筑與人共同構成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多種學科指導生態規劃設計,形成一個科學的共融的系統。強大的城市的服務功能以及城市運行的效率,也能夠保障一個生態服務體系形成可持續性的發展模式。
通過綠色建筑的設計,可以滿足人類追求美好生活的需要,滿足人們對生命安全、生活舒適、身心健康的愿望。但是同時,也要對人類的行為進行約束,控制自然資源的消耗程度,通過技術的手段,降低能源消耗。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城市體量不斷擴大,在很多時候城市的規劃卻趕不上城市建設速度。很多地方缺乏完善的統一規劃,城市無序擴張,浪費巨大。比如很多城市在建設的過程中,純粹追求規模和效益,忽視了城市綠地的功能,弱化城市人文資源特色,城市面貌千篇一律,城市布局雜亂無章。
有些地方,控制體系失效,綠色建筑的設計往往是被動的,相對滯后,造成了很多城市生態環境遭到很大破壞,而且往往在實施綠色建筑以及推廣綠色建筑的過程中存在很多的不確定性。
好的設計必須要以好的觀念為前提。例如,南方城市多江河湖泊,由于雨季水量較大,我們往往采取堵、圍的方法,造成了很多地方沿江沿河的地段,堤壩越堵越高。城市和水體生態環境之間形成一個巨大的隔墻,它隔絕了城市和水系之間的溝通,也隔絕了人和自然之間的溝通。
建筑作為人類的一種活動,在實施過程中必然存在人對自然的影響。我們在消耗著大量不可再生資源的時候,也在大范圍地破壞自然環境,這些活動也對我們人類自身的生存和發展,造成了巨大的威脅,所以說,人類與建造活動的和諧關系就成為了綠色建筑設計的首要原則。
建筑過程中采用合適的技術手段,強化過程管理。提高效率,減少建造活動對自然的干擾,形成高效的建造活動。能源消耗是綠色建筑最重要的指標之一,建筑必須充分利用能源,降低建筑對環境的壓力。節能省地型建筑,這是具有中國特色的可持續的建筑理念。對提高對土地的利用效率,挖掘土地利用價值,具有很強的理論指導作用。
綠色建筑設計的前提條件,是必須要滿足人們對舒適和健康的需求。建筑是為人服務的,既然有人的使用,就會有能源的消耗。通過建筑技術的發展和創新,人們已初步掌握了綜合性的綠色建設系統集成技術,這些完全能夠滿足人類對舒適性的追求。
綠色建筑的設計、建造和維護非常復雜。很多人認為,綠色建筑的建造成本會極大高于一般建筑的建造成本。實際上,采用高端的建造技術只是可選方法之一。而采用適當的投資,適當的建造方法,才是我國綠色建筑建造方式的正確方向。
從綠色建筑的立項開始,就應該采取科學方法,合理規劃,根據多方面的需求合理定位,并選擇合適的標準。
生態系統的組織設計加上基礎設施設計,對建筑全壽命周期全盤考慮。設計者應充分考慮建筑的朝向、形狀、空間使用和布局方式,結合建筑的外部環境、場地景觀特色和生態特點等,形成對場地生態系統的全盤掌控。
通過技術的手段,建設過程中采用合理的建筑方案,合理的結構體系。建造的過程中可采用適宜的建筑材料,比如墻面材料采用白色或者淺色的,對光的反射率較高,能夠降低室內的能量損耗,達到保溫隔熱的目的。
加強宣傳,形成人們共同的價值標準,制定相應的服務標準和監督管理規范,約束人們的行為。重視對建筑材料的循環再利用,對建筑垃圾的資源化處理,對建設場地進行生態化修復,保障綠色建筑的可持續性。
在城市快速發展的進程當中,生態和綠色越來越受到重視,我們都開始意識到,必須要保護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環境,綠色建筑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必然手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