覃遵碧
摘 要:文章簡單概述了恩施州的能源情況,并分別從“一池三改”、“五個一”、“四位一體”、秸稈等方面,論述不同的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關鍵詞:農村;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能源問題是近年來我國發展面臨的主要社會問題,社會各界對于能源短缺和能源的循環利用也十分關注。對于農村地區來說,可用的能源比較有限,而需求的能源量也不是很多,因此很多新能源無法發展。本次就立足于農村地區的發展,探究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一、恩施州能源概述
恩施州一直重視能源方面的發展,在近年,恩施州因地制宜的開發水電,加快培育風電、光伏發電等產業,清潔能源產業集群建設穩步推進。2019年一季度,新增投產清潔能源裝機5400千瓦,全州清潔能源總裝機近405萬千瓦,地區發電量6.62億千瓦時(不含水布埡電站);全社會用電量14.03億千瓦時,同比增長13.03%。總體來看,項目建設儲備謀劃梯次連續,能源生產消費總體平穩,頁巖氣勘探開發取得突破,水電產業鞏固提升,風電產業穩步增長,光伏產業助力扶貧,能源替代初見成效。通過實施電氣化農業、工業、教育、交通、民生、旅游六大專項行動,全州已建成電氣化項目29類2250個,減少標煤燃燒15.4萬噸,減少二氧化碳38.38萬噸,減少硫化物排放1.16萬噸;代表電氣化水平的年人均用電量,從2014年底的703千瓦時提升至1093千瓦時。天然氣鄉鎮全覆蓋工程順利推進,8縣市的36個鄉鎮(城區辦事處)實現天然氣供應。
二、農村庭院“一池三改 ”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一池三改”是一個專業概念,即沼氣建池與改圈、改廁、改廚相結合,使人、畜糞便、廚房污水均進入沼氣池,達到無害化處理。通過該模式的落實看,可以提高庭院經濟發展,實現家居溫暖清潔化,發展無害化農業生產模式,屬于一種生態家園富民計劃。這是農業部重點推行的能源循環利用技術,專業性和技術性要求很高,因此需要專業人士持證建設生產。該模式的實施需要堅持因地制宜,也就是要根據恩施州當地的自然氣候、土地資源、農業產業結構、村鎮建設以及農戶自身條件等,設計個性化的改革方案,并安排專業技術人員進行實施;還需要堅持同步施工原則,各方面的改建要一起進行,結合庭院的面積、空地大笑、方位、建筑物和草木數量等進行設計;要做好配套建設,廁所、圈舍等,尤其是沼氣輸配系統要設計好;農戶需要經過專業培訓后才可以使用,并要求按規定使用。
三、農村庭院“五個一 ”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該模式也是依靠沼氣為基礎,利用庭院中的旱井進行改造建設,以太陽能作為動力,重點針對養殖業發展。該模式的落實,是技術人員在庭院的低洼位置,建設一口旱井(容積10-30m3,),為了收集降雨;同時搭建日光小棚(面積在0.3畝左右),用來育苗、種菜和養殖食用菌等。具體沼氣池的建設與“一池三改”相似,但是容積要確定在10m3,以滿足模式運營需求。暖圈也要建立在沼氣池上方(面積在10m2),以豬為例,一般就養殖3-4頭。最后是在庭院中種植果園(面積在0.1-0.2畝),可以種植水果和干果。
四、農村園區“四位一體 ”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該模式是“種植、養殖、加工、沼氣、肥料”五環產業并舉和互補的生態農業良性循環模式。它變單環技術為組合鏈條技術,集大成于一體,建立起規模集約化的生態農業產業體系。該模式是以糧食生產或蔬菜種植為基礎,養殖業為龍頭,沼氣能源開發為紐帶,有機肥料生產為驅動,形成飼料、肥料、能源、生態環境的良性循環,帶動加工業及相關產業發展,合理安排經濟作物生產,從而發展高效農業,提高整個體系的綜合效益。
該模式是建立在蔬菜園的基礎上的,連接沼氣池進行運行。利用庭院中的旱井進行改造建設,以太陽能作為動力,重點針對種植業發展,實現集水井、畜禽舍、沼氣池、日光溫室等的有機結合。首先是建設一座日光溫室(面積在200-600m2),用于種植花卉、水果、蔬菜等,消除季節帶來的影響;之后再溫室的西側,建立畜禽舍(面積在20m2),以豬為例,一般就養殖4-6頭,配備廁所(面積在1m2);然后再畜禽舍下方建設沼氣池(面積在8-10m2),將畜禽舍的出糞口與沼氣池的入料口相連,實現糞便的回收利用;最后建立集水井(容積30-50m3),滿足溫室中的蔬菜種植需求。
該模式應用的能源主要是可再生能源,沼氣、太陽能,減少常規能源的使用。比如冬季在圈舍的合適位置上設置薄膜的保溫措施(僅冬季時釆用)這樣可提高圈舍內的溫度,進一步減少牲畜糞便的熱量損失。以圈舍的頂面作為太陽能集熱器,吸收利用太陽能。
五、農村秸稈熱解氣化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
秸稈是農業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最主要的廢棄物,種植大多數農作物都會產生大量的秸稈。過去農村中一般是使用秸稈進行燃燒,再將草木灰倒到田地中增加肥力。在該技術中,可以利用秸稈熱解氣化技術,將秸稈轉化成能源循環的原料,實現廢棄材料的回收和再利用。該模式需要以農村村委會或合作社作為主體,聯系整個鄉村的村民進行落實,將秸稈作為主要的原材料。借助相應的設備,安裝好之后,調試好程序,就可以將秸稈轉化成燃氣,進而滿足農戶日常生活中的燃氣需求。
在該模式的落實,需要建立儲備房,用于放置收集來的秸稈,并進行秸稈的儲存,注意保持該室內的溫濕度適宜,避免過于干燥和潮濕;同時還要配備秸稈預處理設備,對秸稈進行粉碎等預處理;還要建設一個氣化間,借助生物質氣化技術將秸稈在缺氧的條件下轉化成能源。另外,在整個系統的結尾處還要安裝燃氣存儲器,收集轉化而來的燃氣,并借助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對燃氣進行輸配,按照村民的用氣需求進行合理安排,輸送到每戶的燃氣設備中。
六、結語
農業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的應用,對于減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推動能源循環利用,減輕環境污染,實現廢物利用有十分積極的意義。但是考慮到當前有不同的農業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需要結合不同地區的農戶的實際情況進行選擇,保證因地制宜。這些模式的應用為新農村建設的發展提供了指引。
參考文獻:
[1]宋金璐.農村能源循環農業技術模式的研究與應用[J].吉林農業,2019,(1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