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玉娟
十年九旱是遼寧西部地區生態條件最恰當的概念,旱災是長期限制本區農業生產和經濟發展的主要因素。筆者通過對本區自然現狀及存在問題的分析,初步提出建平縣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的方向與技術對策,以期促進建平縣半干旱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一、建平縣半干旱地區農業生產現狀。
建平縣農作物以玉米、甜菜及小雜糧為主,且畝產量很低,每遇大旱,嚴重歉收及至絕收。經過多年實踐,初步總結出一條符合當地實際且切實可行的旱作技術路。壓縮玉米種植面積,擴大抗旱耐旱的谷子、高粱、糜子等作物面積,地膜+集雨補灌技術及播前蓄墑、覆蓋保墑、集雨增墑的抗旱增產經驗得到推廣,取得了一定的經濟、社會生態效益。但農業生產受制天氣的局面并沒有改變,種植業生產仍然在低產低效狀態下徘徊,糧油產量其他地區的30%-60%,重旱年份嚴重減產甚至絕收的現象并不少見,如2009年全縣農業生產遭受60年旱災,全縣受災旱作物面積大約100萬畝。
二、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方向
1.抓科技,促增產,實現糧油料基本自給
根據建平地區的客觀條件,目前迫切需要依靠科學技術發展本區糧油生產,提高單產,增加總產,實現區域基本自給,油料供求平衡。
2.穩步建設特色優質農產品基地
建平半干旱的區域光熱資源豐富,適于多種農作物生長,其中小雜糧、馬鈴薯、豆類、藥材品質優良,有很大的生產潛力。土地面積廣,深度開發潛力大,有大面積適于發展小雜糧、馬鈴薯、中藥材的荒山荒坡和梯田。當地勞動資源也極為豐富,建設優質農產品基地建設基礎條件良好。因此,應發揮本區資源優勢,選準拳頭產品,穩步建設綠色小雜糧、馬鈴薯、藥材、雜豆等農產品生產基地,保證產品質量,擴大市場占有率,以帶動地方經濟的發展。
3.堅持高標準農田建設
以水平梯田和中低產田改造為主的高標準農田建設是半干旱地區增產增收的重要途徑,應持之以恒地將興修梯田為主的蓄水保墑措施和以土壤培肥為主的封肥力持續建設工程與現代農業技術相結合,工程措施、生物措施、技術措施并舉,減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態環境,持續提耕地生產能力,以建保退,促進基本農田規模穩中有增。
4.堅持農業產業化經營
要以市場為導向,以提高經濟效益為中心,按市場牽龍頭,龍頭帶基地,基地連農戶的形式,優化組合各種生產要素,對區域性主導產業實行農產品的專業化生產、系列化開發、一體化經營、社會化服務,把分散的小規模生產有序地組織起來,組建空間分布相對集中、專業化程度較高的產業群、產業鏈,實行產、加、銷一條龍開發,以小生產、大規模走向市場,促進當地農村經濟的全面發展。
5.堅持生態修復和環境改善
建平半干旱的區域生態環境條件較差,農業生態缺乏自身恢復、發展能力。因此,要從生態農業建設的角度出發,宜林則林、宜牧則牧,積極調整優化農、林、牧結構比例,逐步恢復自然植被,改善農業生態環境,提高土壤肥力,減輕環境污染,實現其綜合開發,不斷增強農業綜合生產能力,達到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
三、建平縣半干旱地區農業發展對策
1.建立耐旱型種植業結構
積極調整結構,擴大耐旱型作物種植面積。生產實踐證明:谷子、高粱、馬鈴薯、糜子是需水較少的耐旱作物,特別嚴重的是糜子、谷子、蕎麥。不僅耐旱、耐瘠,生育期短,可以推遲播種,躲過春旱,而且生長發育與降水特點相吻合,產量高而穩定,應適當擴大種植面積,建設東北最大的小雜糧生產基地,發展增收型糧食開發。
大力推廣立體種植技術,提高農田高產穩產性能。即在退耕還果的宜農地塊進行糧果、糧經立體種植,以短養長短長互補,減輕退耕后幼樹期對農田產出水平的影響,提高糧食產量,增加農民收入。
2.確立旱作節水農業發展道路
建平縣農作物產量低而不穩的重要原因就是降水與需水在季節上不合拍。因此,對作物生長季節的降水,應通對應用梯田建設以及耕、耙、耱、壓等措施等秸桿覆蓋、雨季蓄墑后地膜覆蓋保墑、適時春播等途徑利用起來。還應通過攔、蓄、集等措施集蓄水源,在作物生長關鍵時期或嚴重干旱時段通過滴灌、噴灌等節水灌溉方式進行補灌,緩解降水時間分布不均對作物生長發育的影響,變被動抗旱為主動抗旱,達到抗災奪豐收的目的。
3.抓好旱作農業施肥技術
絕大部分地區的農作物秸桿被大量移出農田外供作燃料使用,農業有機肥投入不足。從表面看,導致該地區肥力較差,形成水流、土走、地貧、人窮的原因是由于干旱所致,但究其原因是由于土壤的肥力差,農作物缺乏抗旱能力造成的,地貧缺肥、旱薄相連直接限制了自然降水的高效利用,這也是該地區作物生產中豐中有欠,欠中有豐的原因所在。因此,要增加肥料投入,特別是有機肥投入,實行平衡施肥,大力推廣穴施、條施、分層施肥等技術,減少水分無效消耗達到以肥調水的目的。
4.加大技術推廣力度
農村群眾文化素質比較差,制約著新技術的示范推廣速度。因此,重點抓好新技術的宣傳普及是各項抗旱增產措施落實的前提和基礎。要想方設法,努力培養和建立一支懂技術、善經營、會管理的農民技術隊伍,保證和促進各項技術的落實。抓好技術普及,在重點培訓的基礎上,要努力強化宣傳力度,提高廣大群眾的旱作農業技術水平,促進旱作農業的深入發展。
5.加大扶持和調控力度
建平縣農業發展既有優勢,又有劣勢,從發展角度分析,只要我們進一步轉變觀念,提高思想認識,重視、扶持、發展旱作農業,旱作農業的效益也將會更加顯著。因此,我們一定要明確思路,制定規劃,加強宏觀調控,增加技術、物資投入,從政策上扶持、從行政上領導、從技術上引導,不斷增強旱作農業發展的后勁,才能保證半干旱旱作農業的持續穩定發展,加快農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