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鴻 趙世龍 謝陽清 張小花
摘 要: 井岡山市水稻耕作制度以一季稻為主,根據再生稻省工、省本、增加產量及技術簡單易行等特點,鼓勵實行種糧大戶先試種再擴種的稻作模式,可適當種植部分再生稻,調配生產季節;在種植單季稻溫光有余的稻區,推廣再生稻種植,選擇適合山區種植的兩季高產品種,為本地農民穩糧增收提質增效,創造致富新機。
關鍵詞:再生稻;種植背景與應用;打造品牌;農藝問題
再生稻是水稻種植的一種模式,在中國有著悠久的種植歷史,可以追溯到1700年前?,F代農業技術運蘊而生的再生稻,就是利用頭季稻收割后稻樁上的腋芽萌發成稻穗再長一季,實現“讓割過的稻樁長谷子”。2017年以來,井岡山市農業部門外派農技人員,到示范縣市考察和取經,掌握再生稻種植的技術,不斷摸索和總結出“活力強而持久的發達根系、母莖多而健壯、莖穗比大”三個高產指標優質品種,先后在我市多個鄉鎮應用推廣,發展再生稻是確保我市未來糧食安全的一個重要舉措。
井岡山市位于湘贛邊界北部 ,典型的山區生態地理區域 ,屬亞熱帶季風氣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遵守山區發展耕作規律以及農業氣候資源的特點引進再生稻優質品種。本地區經過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水稻“一種兩收”農業技術創新團隊和廣大農民的共同努力,再生稻面積從2017年的幾百畝試種增至2019年的4000多畝,一批有市場發展潛力的再生稻米品牌正在異軍突起。
拿山鄉南岸村水稻樟紅水稻種植專業合作社以“農戶+合作社”經營模式 ,在拿山、廈坪、黃坳、古城、新城、鵝嶺等地種植4000余畝再生稻,品種為金兩優534,旱優73等。第一茬再生稻頭季畝產達到700kg以上,突破往年一季稻產量并増產40%-50%;二茬每畝收獲300—500斤以上;兩季總計通常比其一季稻的產量增加50%以上,與一季中稻相比,畝增綜合效益500余元;與雙季稻相比,畝增效綜合250余元。探討和摸索山區種植再生稻模式,推出綠色高效優質品種,晚稻有五優航1573、五優5412、五優328、五優航666、安優航1573、優827;中稻有準兩優608、深兩優5814、農香優華占、恒豐優華占、欣榮優準兩優527、廣兩優1128、微兩優9810;近年來,推廣種植再生稻力爭頭季稻奪取高產,對我市糧食增產有重要意義。
一、再生稻種植背景和優勢:
1.為保護南方“黑土地”,發展綠色環保型的再生稻產業,為農民種田帶來了新希望,為國家糧食安全增加了新保障,為廣大消費者提供了新選擇。
2.日益增長的成本讓農民種糧效益降低。除此之外,每年如何處理秸稈的問題也讓當地農民頭疼不已。
3.種植大戶承包田塊8月中旬機收全是再生稻,頭季搶早上市,不愁賣,產量與種一季中稻差不多。第二季只用投入50斤尿素和收割機的費用,幾乎是純賺。而且,第二季的米比頭季更好吃,所以賣價也就更高。用“一二三四”形象比喻農民種植再生稻的情況:播一次種,收二季稻,每平方米高產可收三斤谷,總產值達四千元。
在此背景下,我市農業推進再生稻標準化種植,推行綜合防控和減量化生產,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色綜合防控替代高毒低效農藥,大大減輕了農藥化肥等帶來的污染。另一方面,種再生稻還有利于秸稈還田。再生稻10月底收割至次年中稻種植,有充足時間使秸稈全量自然還田、自然腐熟、增肥地力,播一次種收兩季稻,農民輕松增收。
二、對接市場打響再生稻品牌
在過去,農民對種再生稻沒抱什么期待,但現在,我市打破了傳統一季水稻種植習慣,再生稻產量高米質優,風險低效益好,再生季病蟲害輕,還基本不施農藥。種植再生稻,也可以成為農民致富的又一條道路。當前由于消費者對綠色優質農產品的需求不斷增加,相對于“價廉”而言,越來越多的消費者更傾向于選擇有品牌的“物美”農產品。
本地區農業技術部門通過引導種植大戶、專業合作組織、龍頭企業共同參與,探索社會化服務新模式,根據再生稻米市場差異化需求,以品質拓展市場、以市場促加工、以加工促生產,使再生稻米品牌開發取得了一定進展;農技人員參觀和學習再生稻產業發展暨產銷對接培訓班,現場展示了再生稻米品牌,創造致富新機。
三、再生稻特點和推廣應用意義
1.再生稻與“兩種兩收”的水稻相比,栽培不需要重新播種、育秧和插秧,也不需要耕犁耙田,省種、省工、省肥、省水、省藥,成本低。
2.再生季不需要打農藥,再生稻米質優、口感好,效益明顯好于種植雙季稻和一季稻。同時,再生稻俗稱“懶人稻”,種得早收得晚,完全錯開了農忙和“雙搶”高峰期。
3.再生稻種植利于促進農業綠色發展,與其他水稻種植模式相比較,水稻再生季只施用農藥1—2次,肥料用量比一季水稻少。據統計,再生稻比一季中稻增產53.85%,每產1噸稻谷減少農藥用量20%,肥料利用率提高6.8%,外觀或食味均顯著提高。
四、發展再生稻注意的問題
1.專家的建議先試種再擴大。因為再生稻技術要求相對較高,需要注意五個關鍵口:一是選種關,品種一周之內要齊穗。二是水源關,再生稻要在大田里生長6個月,既要灌得上,還要排得出。三是施肥關,一定要把底肥施足。四是病蟲關,前期注重防控稻瘟病、紋枯病。五是收獲關,再生稻頭季稻谷在8月中上旬集中上市,機械收獲及烘干設施能力要跟上。
2.再生稻種植,農機仍需提檔升級。在插秧機和收割機的問題上,還有很大的制約瓶頸,機藝融合能破解再生稻全程機械化難關。農業要上水平,農機農藝結合是個趨勢。
3.從政策角度分析,再生稻機械化生產所需農機具必須納入補貼目錄。對新研發機具開辟“綠色通道”,快試驗,快鑒定,快歸檔,能加速其推廣應用的進程。
4.在科研技術方面,打造再生稻生產全程機械化“智庫”。集合專家的力量,整合農業科研、管理、推廣、生產、企業等部門的力量和資源,開展再生稻全程機械化技術與裝備的聯合攻關。
5.發揮農機合作社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力量。通過合作社集中育秧、進行相關技術培訓,為農戶選擇適宜機械插秧與田間機管配套模式。
五、結語
綜上所述,神奇的再生稻,經濟效益比中晚稻高且養地,再生稻生產潛力十分巨大。在光、熱條件和生產生態條件均好的種植區域,充分挖掘再生稻生產的優勢;推廣再生稻全程機械化種植為重點,發展綠色環保型的再生稻產業,開辟出一條致富新途徑,為國家糧食安全增加了新保障,給農民種田帶來新希望。
作者簡介:李國鴻(1978-)男,江西井岡山市人、 助理農藝師,大專,從事農業農技推廣和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