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水稻在四川鄰水縣種植面積較大,水稻穗頸瘟俗稱“叩頭瘟”、“捏頸瘟”,水稻穗期是水稻稻瘟病發生概率較高的時間段,病害發生后主要水稻吸收養和水分,使水稻無法正常健康的生長發育,空殼率大幅度增加,對水稻種植產量與品質的不良影響作用顯著。在本地5月份進入多雨季,利于葉瘟發生,為病害蔓延提供便利,需要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重點對丘陵山區、感病品種、重發區、前期葉瘟發生重的農田進行稻瘟病預防治理。以此,本文對水稻稻瘟病發生規律及綜合防治措施進行論述分析。
關鍵詞:水稻稻瘟病;發生規律;綜合防治措施
水稻是我國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農業種植面積廣泛,而水稻生產種植期間人們最關注的就是產量與品質。水稻稻瘟病是水稻種植期間常見的病害,該病害的發生能夠使水稻大幅度減產,通常會減產10%-30%,嚴重的情況下還有可能引發水稻絕產。水稻稻瘟病在多雨季和日照時間少的時節容易發生,一旦發生就會使水稻生產帶來較大的經濟損失,對水稻農業發展的危害較大。因而在水稻種植期間需要結合實地種植水稻稻瘟病發生情況,采取有效綜合防治措施進行防范。
一、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規律
水稻稻瘟病病害通常發生在水稻的穗頸和枝梗上,在穗頸上產生褐色腐爛環狀斑,阻斷水分和養分的運輸,稻谷的千粒數會大幅度減少,病發嚴重的情況會出現稻穗斷頸和白穗的情況。今年從5月份開始經常出現雨水多、日照少的特殊氣候,稻瘟病發生概率提升,部分稻田出現“化苗”現象,預測本地水稻穗頸瘟發生程度為中等至偏重。總結來說,水稻稻瘟病病發時間較早,具有傳染性,多發期集中在5-6月陰雨季節,稻瘟病會寄生在早期水稻中,在潮濕環境中快速傳播,從而引發大面積水稻患病,使水稻減產。稻瘟病的發生會受氣候的影響,溫暖潮濕的環境下病害真菌活性變強,因而水稻稻瘟病在南方發生頻繁。
二、水稻稻瘟病發生的主要表征現象
水稻稻瘟病會在水稻不同的結構區域進行感染,為水稻生長發育帶來不同的危害。水稻稻瘟病在水稻生長各個周期都有發生的可能性,根據發生時期進行分類,可以將水稻稻瘟病分為苗瘟、葉瘟、節瘟、穗頸瘟以及谷粒瘟等。這幾種瘟病發生的主要表征現象如下:
1.苗瘟病是水稻苗患病,病因主要是由于種子受到病害侵入,導致苗種根部患病,當種苗患病之后,秧苗會出現枯萎狀,苗葉枯黃,或者還會出現蜷縮。苗期發生病害時,若是氣候潮濕,患病部位會出現一層黑色霉,最終導致幼苗死亡。
2.葉瘟病是病害真菌侵染葉子,在葉片上會出現褐色斑點,斑點會隨葉片增長而增大,最終葉片會枯萎死亡。
3.節瘟病是病害侵入稻節,患病的稻節部位會出現發黑的現象,最初患病時,稻節會出現褐色斑點,然后斑點數量逐漸增多直至稻節發黑。稻節患病后會向感染一側倒伏,若稻節全部感染,就容易出現折斷。
4.穗頸瘟是病害侵染了水稻的稻穗,患病后穗頸出就會出現黑色或淡褐色斑點,患病程度嚴重情況下會產生白穗。穗頸瘟能夠嚴重影響水稻果實發育,會導致水稻減產,病害不良影響作用極大。
5.谷粒瘟是病害侵染了水稻谷粒,患病后谷粒表面會出現黑褐色的斑點,患病的谷粒不能做種子,否則會將病害蔓延至下茬水稻種植。
三、水稻稻瘟病的綜合防治措施應用
1.選擇健康優質水稻種植
水稻稻瘟病對于水稻的危害性較大,對水稻瘟病進行綜合防治具有必要性。在防治期間需要從種子質量的源頭入手,根據種植地區的實際條件,來選擇適宜種植的水稻品種,并選擇健康優質的水稻種子進行種植。不同品種水稻性能方面有很大的差異,抗病性、抗藥性、耐藥性是水稻品種選擇需要重點關注的點。要挑選抗稻瘟病性強的水稻,從而提高種子病害抵抗能力,防止病害入侵。
2.采用科學的水稻栽培技術開展種植
現代水稻種植新型栽培技術得到積極的推廣和應用,利用優質水稻栽培技術,對水稻種植農田進行科學的整理,強化水稻種植規范水平,并提升種植期間的田間管理質量,包括灌溉管理、施肥管理以及病蟲害防治管理等,從而全方位的為水稻生長創造良好的環境,抑制水稻稻瘟病的滋生與蔓延。在多雨季節是稻瘟病多發時期,要及時做好排水管理,在水稻的各個生長期進行合理的施肥,保障水稻獲取充足的養料,施肥期間注重氮、磷、鉀含量配比以及施肥量合理性的控制。
3.科學采用病害防治技術
在水稻稻瘟病防治期間,要對當地的病害發生規律及特點進行明確掌握,然后采用科學的病害防治技術。如針對水稻穗頸瘟要在水稻破口期利用農藥進行防治,而針對急性的病斑發現之后立刻利用藥物治療,慢性的病斑可以選擇適宜時間進行治療。利用農藥進行防治期間,需要根據水稻患病情況合理使用藥物,并注重藥物配比科學性。
稻瘟病因不同時期發病種類不同,且治療稻瘟病的藥劑也多有不同,所以選擇合適的藥劑至關重要。市場上常見的有稻瘟靈、咪鮮胺等用于防治稻葉瘟、穗頸瘟等不同病害。例如:治療稻葉瘟的方案:(1)40%的稻瘟靈以100ml/畝的比例進行防治;(2)75%三環唑以22g/畝的比例進行防治。所以,在使用藥物對稻瘟病進項防治時,應該根據發病史,綜合不同時期對不同病害進行不同藥物的正確使用,從而保證藥物防治的效果。
4.多品種水稻進行科學布局種植
水稻稻瘟病在發生期間,病發區域不同,可以利用多品種的水稻進行科學布局種植,不同的水稻品種在抗病性方面存在差異,可以利用抗病害能力強的水稻品種來阻擋稻瘟病的蔓延。尤其是在稻瘟病發病嚴重的區域,可以種植高產、抗病性強的水稻品種,利用其發揮間隔作用,從而防止水稻稻瘟病發面積蔓延傳播,降低病害的危害程度,為病害治療提供更多的時間,也有效的預防稻瘟病的發生。因而地區可以根據實際情況,對多樣化水稻品種的種植進行科學布局,促進其防治能效發揮。
綜上所述,水稻稻瘟病的發生對水稻產量提升以及品質保障有極為不利的影響,針對水稻稻瘟病進行綜合防治,于地區水稻生產種植健康發展和經濟效益提升有重要助益。水稻種植產業需要對稻瘟病發生規律進行綜合分析,對癥下藥,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進行預防控制。
參考文獻:
[1]段紅菊.淺談祥云縣水稻稻瘟病的發生與防治[J].農村實用技術,2016(7):34-36.
[2]譚秀芳,沈瑋囡,任廣乾,等.水稻稻瘟病發生特點及防治措施研究進展[J].農業科技通訊,2018(7):237-239.
作者簡介:張學芬(1970-)女,漢族,四川鄰水人,鄰水縣農業農村局,農藝師,大專,研究方向:植物保護及病蟲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