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海萍 高波 尉德翠
摘 要:在現代農業種植體系中,水稻占據著重要的地位,是重要的農業經濟作物。在進行水稻種植生產過程中,探尋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方法,構建現代農業種植體系,提升水稻種植綜合效果。本文立足水稻種植實踐,針對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提出相應的解決策略,旨在提升水稻種植綜合水平。
關鍵詞:水稻;病蟲害;防治現狀;方法研究
水稻作為一種經濟作物,具有較高的經濟價值和栽培價值,是重要的經濟作物,具有多種用途,價值較高,對于保障糧食供給安全也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探索水稻的栽培技術,是現代水稻種植產業的重要研究方向,有待深入研究和發現,提升水稻的病蟲害防治效率,提升經濟效益。從市場前景來看,水稻市場廣闊,但是對于病蟲害防治來說,雖然經濟效益較為可觀,但是水稻栽培周期相對較長,且投入較大,需要較強的技術支撐,探索掌握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技術,可以有效提高水稻種植經濟效益。本文立足水稻病蟲害防治技術,從種植環節入手,探討水稻的病蟲害防治要點,旨在指導水稻種植實踐。
一、選地整地
在水稻病蟲害防治過程中,選地整地是第一個環節,也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在選地育苗的過程中,要選擇疏松肥沃的地區,要離水源地較近。在選地整地實踐中,要堅持優中選優的原則,充分考慮到水稻的栽培實踐,通過有效的翻地整地,保持高15厘米左右的種植土壤區域。此外,在定植的過程中,除了保證土壤肥沃,具有較為良好的灌溉條件外,水稻的種植要考慮坡度,一般來說,種植坡度不能超過15度,保障水稻的種植生長條件。在水稻種植實踐中,選地等環節是基礎工作,對于后期水稻病蟲害防治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義。探索科學的選地、整地路徑,可以為后期水稻種植以及病蟲害防治提供堅實的基礎,有著至關重要的意義。
二、育苗移栽
一般是采取種子繁育為主,同時配套秧苗栽植,在水稻種植實踐中,病蟲害防治工作不僅僅存在于水稻生長環節,而是貫穿整個水稻種植過程,對于育苗等環節,要進一步強化認知,提升重視程度,提升育苗移栽的綜合水平,適應當前病蟲害發展趨勢。
1.種子處理。種子處理技術。用25%氰烯菌酯4ml+ 10%吡蟲啉10g浸種4kg。
防蟲網隔斷技術。水稻播種后立即覆蓋防蟲網,每隔1-1.5米采用1根竹片作弧度支撐,防蟲網頂端距離秧苗植株頂部約20-30cm,防蟲網邊緣沿秧畦四周埋入土里5-10cm壓實。防蟲網有效遏制秧田期由灰飛虱侵染傳毒而引發的水稻條紋葉枯病、黑條矮縮病。
2.水稻移栽。在進行有效的選種和育苗之后,就可以進行水稻移栽工作,一般來說,每株的行距在5公分左右,坑穴深度一般在3公分左右,在施加腐熟肥料的時候,要保證一定的計量,一般是2到3千克,在水稻栽培的時候,要保證水稻根本的舒展,然后踩實后,要澆透水,保障水稻移栽的成活率。
三、田間管理
在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的過程中,田間管理是關鍵環節,對于提升水稻成活率和結果率具有重要意義,要從基礎工作入手,注重水稻管理細節,提升病蟲害防治的綜合效率,探索科學的水稻田間管理模式。
在進行水稻病蟲害防治過中,除草、追肥、灌水是基礎環節,同時也是重要的環節。除草一般每季要進行2次左右,中耕的深度一般保持在10公分左右,要保障土壤的疏松和透氣性。同時,要保障土壤的抗旱保水。水稻田間用水做到“前淺、中曬、后濕潤”。秧苗移栽后到分蘗后期保持淺水層,利于秧苗成活;分蘗后期至揚花期排水擱田,減少無效分蘗,強健稻株;揚花期至成熟,干濕交替,利于灌漿,抗倒伏。一般來講,水稻對于水分的利用率相對較低,對于肥料的利用率也不高,在施肥的過程中,普遍的施肥模式無法滿足水稻的快速生長需求,而水稻根部的趨肥性也比較弱,所以在施肥的過程中,要保證施肥的精準性,一般距離不宜超過10公分。在肥料配比中,要堅持一定的百分比原則。施肥的時候,施肥點一般是背面,追肥時候要綜合考量第一次施肥效率,調整施肥的計量和頻率。
四、病蟲害防治
水稻病蟲害以預防為主,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生物物理防治,確保產品質量和安全。
1.綜合防治策略
(1)農業防治。選用抗病品種,是預防病蟲害的最有效途徑;種子消毒,可選用浸種靈浸種消毒,能有效預防惡苗病、稻瘟病、白葉枯病、細菌性條斑病等傳染病害;適時播種,改進播種方法達到避病的目的;合理施肥,控制氮肥用量,增施磷、鉀肥;
(2)化學防治。對癥下藥、適時施藥、合理用藥;堅持使用無公害農藥, 大力推廣生物農藥;科學施藥,選用新型的噴霧器,采取低容量噴霧,提倡農藥合理的混配、輪用。
(3)生物防治。以微生物治病,目前應用較多的有殺螟桿菌、殺蟲細菌、蘇云金桿菌、白僵菌等;防治稻縱卷葉螟、螟蟲使用100億孢子/毫升短穩桿菌 100ml/畝;防治稻瘟病使用4%春雷霉素50ml/畝;防治紋枯病使用24%井岡霉素30 ml/畝。
(4)物理防治。人工捕捉,采摘卵塊、拔除枯心團、誘集或誘殺;篩選種子,去除病粒;采用曬種也可以減少病菌侵入。 信息素誘殺。在螟蟲每代成蟲始盛期,每畝放置1個誘捕器,內置誘芯1個,誘殺雄成蟲,每30天換一次誘芯。放置高度以高出秧苗10-15cm為宜,采取橫豎成行,外密內疏的模式放置。種植香根草誘集螟蟲。
2.綜合防治優點
(1)預防為主。根據各病蟲害易發生時期提前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來預防病蟲害的大規模暴發。以紋枯病為例,在6月末紋枯病易發時期,噴施愛苗乳油防治紋枯病的發生;8月上旬噴施稻瘟靈防治稻瘟病。
(2)綜合防治。針對水稻一種病蟲害,實施多種防治措施來達到控制其危害的目的。以二化螟為例,堅持防一代壓二代,在6月中旬噴施殺蟲劑防治,同時利用二化螟雌性激素吸引雄蛾,將其誘殺在誘捕器中。
(3)統防統治。開展統防統治施藥,根據上一年病蟲害發生情況和常年病蟲害高發的時期實行復配用藥防治多種病蟲害。如對水稻易發病蟲害二化螟、紋枯病和稻飛虱,可根據病蟲害實際發生情況進行統防統治,有利于減少施藥次數,降低用工成本。
五、結語
綜上所述,水稻作為一種經濟效益較高的作物,具有廣泛的市場。在開展水稻病蟲害防治實踐中,要注重相應的技術要點,探索科學的病蟲害防治模式,從選種育苗到田間管理,要探索科學的模式,注重水稻的習性和特點,提升水稻的成活率,同時保障水稻的結果率,提高綜合經濟效益。
參考文獻:
[1]楊思源.水稻種植及病蟲害防治技術[J].農業與技術,2019,39(14):123-124.
[2]許忠華,姜平.試析寒地水稻病蟲害綜合防治技術[J].農村科學實驗,2019(18):57,63.
[3]李中州.水稻病蟲害的防治[J].農民致富之友,2019(18):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