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均奇 張杰 廖國梁
摘 要:水稻是我國最重要的糧食作物,水稻的產量關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也關系到國家的經濟發展。為滿足社會需求,我國在水稻種植研究中普遍注重單位面積產量的提升,并取得了巨大成就。與此同時,在提高產量的過程中,我國水稻種植中氮肥的使用量逐漸增加,相關機構統計顯示,我國水稻氮肥用量超過世界平均水平的70%以上,過量的氮肥會導致氮素的利用率嚴重降低,水稻在種植過程中極易出現各類病蟲害以及倒伏等方面的問題,水稻的整體品質也會受到不良影響,為此需要加強對于水稻高產以及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術的研究,促進水稻品質的改善。
關鍵詞:水稻高產;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術
一、水稻吸收利用氮肥的主要機制
1.根系生長
水稻吸收各類營養物質的主要器官是根系,稻田中的氮素通過水稻的根系進入植株內部,以此來促進水稻的生長發育。水稻根系對氮肥的利用與基因有關,通常情況下氮素利用率比較高的水稻品種根系活性吸收表面積大、根系總吸收表面積大、根系發根能力強、根生物量和體積大,對氮素的親和力和氧化能力比較強。氮素的吸收與水稻根系的縱向分布有密切關系,為提高氮素的利用率,需要重點培育細小的根系。
2.物質積累和生理代謝
水稻利用氮素與生物活性物質的代謝作用和反饋調節作用密切相關,氮素利用率比較高的水稻品種,葉片的氮素能夠轉換為蛋白氮,葉綠素以及加氧酶能夠與這些蛋白氮進行融合完成碳代謝的環節,氮素利用率與全氮含量以及蛋白氮的含量也具有一定的關系。水稻氮代謝率與氮利用率與光合作用密切相關,評價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可以采用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以及可溶性蛋白含量作為主要指標。
在氮肥使用量逐漸增加的情況下,水稻植株中各類干物質的分配也會出現不同的特點,在水稻抽穗期前,干物質在葉片中大量積累,在莖稈中積累較少,抽穗后干物質會在稻草中大量積累,谷草比例會在水稻成熟期出現一定程度的降低。雜交稻在氮肥用量增加的情況下干物質的比重會逐漸降低,生產優勢未得到明顯提高。
二、影響水稻氮肥利用的因素
1.秧苗質量和移栽的密度
現階段,很多農民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出現經濟利益的考慮,刻意增加播種密度,導致部分秧苗的生長發育不良,在進行移栽的過程中會出現比較嚴重的損失,對水稻的產量和品質均會造成不良的影響。目前,很多地區受到技術條件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在水稻種植的過程中依然采用傳統的手工種植的模式,農民的工作量大,勞動強度高,移栽密度無法準確控制。部分地區使用的插秧機行間距過大,移栽過程中的叢距不合理,嚴重影響了水稻的后期生長。
2.氮肥施用量不合理
目前,我國大部分水稻種植地區存在氮肥施用量過大以及前期施肥比例過高的問題,產生這種情況的主要原因是水稻產量的目標設定過高,很多地區的管理部門缺乏對農村地區的實際考察,將水稻豐產田作為水稻產量的主要標準,農民的種植和施肥理念相對落后,嚴重影響了水稻的正常生長。同時,部分農民錯誤的灌溉方式也會導致田地肥料的大量損失,對水稻根系的生長產生抑制作用,嚴重情況下會導致水稻紋枯病的發生,對水稻的產量和質量也會產生不利影響。
三、水稻高產與氮肥高效利用栽培技術
1.施肥的方法和時間
常規的條狀深度施肥的模式會導致氮肥利用率降低,為此可以將施肥的方式轉變為點狀的施肥模式,以此來增加水稻的產量,降低氮肥的損失,實現利用率的全面提高。采用控釋施肥的模式施加氮肥能夠提高穗數,調節單株水稻產量結構,氮肥的利用率將會得到全面提高。不同的氮肥施用時間也會對水稻產量產生一定的影響,通常情況下,穗分化期是水稻氮肥利用率最高的時期,遲熟中稻和單季晚熟的水稻在生長發育的后期對氮肥的利用率比較高,為此需要保持土壤中氮肥的濃度,將施肥時間適當延后。
2.施用氮肥的種類
在水稻生長過程中需要氮磷鉀等元素,其中氮元素會對水稻的產量產生直接作用,為此很多農民在種植水稻的過程中對氮肥的施用普遍比較重視,對于磷鉀肥的施用重視程度不足,這種施肥方式會導致土壤中磷鉀等微量元素含量不足影響水稻產量和品質,為此需要適當施加磷鉀肥,平衡土壤中的各種微量元素,提高水稻產量,促進氮肥利用率的全面改善。
3.灌溉和種植
不同的灌溉方式會對水稻的產量和氮肥的利用率產生比較大的影響,采用間歇性灌溉和薄淺灌溉的模式能夠促進水稻根系的生長發育,提高水稻葉面積,氮素能夠在水稻不斷生長的情況下直接作用于生長的核心位置,后期水稻的光合作用顯著增強,能夠提高水稻的千粒重,增加產量。采用干濕交替的灌溉模式也能夠對水稻產量產生良好的促進作用。
水稻種植的方式主要包括人工撒播、機播、手插等,機播的產量比較高,能夠促進田間的透風和透光,水稻群體的生長發育更加協調,水稻對于氮肥的吸收和利用率均能夠得到全面提高,長期采用機播的方式能夠形成穩定高產的水稻群體,顯著提高農民的經濟效益。采取精量穴播的方式能夠在提高產量的同時實現種植成本的降低,有助于水稻種植的高產和高效。
4.施肥管理
現階段,普遍采用的施肥技術是測土配方施肥技術,該技術能夠依據水稻土壤肥料供應的特點、需要肥料的整體規律、肥料的作用,將無機肥料與有機肥料進行深度融合,微量元素與營養物質能夠實現合理的配比,水稻的產量、品質、土壤肥力、農作物環境等均能夠得到妥善的處理。
參考文獻:
[1]金芝輝,王起,柴有忠.氮肥用量和移栽密度對水稻甬優1540產量和經濟性狀的影響[J/OL].安徽農業科學,2019(08):39-41
[2]唐利忠,石泉,王曉玉,陳平平,周文新,屠乃美,王學華,易鎮邪.氮肥用量和運籌方式對湘南早稻產量和氮素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農學通報,2019,35(11):72-81.
[3]肖小軍,呂偉生,余跑蘭等.三熟制油菜秸稈還田條件下施氮量對早稻產量形成和氮肥利用率的影響[J].作物雜志,2019(02):103-109.
[4]王天窮,顧海英.基于減排目標的氮肥減施項目補償標準探討——以2015年上海地區水稻、小麥種植戶為例[J].農業技術經濟,2019(03):4-15.
[5]徐飛,隋文志,懷寶東,楊雪,隋新.井水增溫灌溉對寒地水稻生物學特征及水肥利用效率的影響[J].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8,23(11):142-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