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志剛
近年來,國家提出完善秸稈收儲體系,進一步推進秸稈肥料化、飼料化、燃料化、基料化和原料化利用,加快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產業化,加大秸稈禁燒力度,促進農民增收、環境改善和農業可持續發展。對接上級政策,結合實際工作情況,對內丘縣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情況進行了調研,形成調研報告:
一、農作物秸稈資源基本情況
內丘縣是農業大縣,總人口29.5萬,其中農業人口20.5萬,占總人口69.5 %,全縣耕地面積45.3萬畝,常年小麥種植面積23.6萬畝,玉米種植面積22.6萬畝,花生種植面積 9.94萬畝,谷子播種面積2萬畝,薯類播種面積1.3萬畝,豆類播種面積0.96萬畝。其中小麥、玉米主要集中在內丘鎮、金店鎮、官莊鎮和五郭店鄉;其他作物主要集中在柳林鎮、大孟村鎮和五郭店鄉。糧食作物總產量19.3萬噸。
農作物秸稈資源量及利用情況:
內丘縣全年理論資源量為32.45萬噸,全年可收集資源量為25.78萬噸。其中:年產玉米秸稈約13萬噸,小麥秸稈約9萬噸,谷子、豆類、花生、薯類等作物秸稈4萬噸左右。農作物秸稈產量大、分布廣、種類多。
歷年來,當地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特別是近年來從多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因地制宜的推廣秸稈氣化、秸稈還田、秸稈青貯等技術。秸稈利用初步形成多用途、多渠道發展新格局。去年秸稈綜合利用量為24.78萬噸,綜合利用率達96%以上。
1.肥料化 全縣大中小型拖拉機9845臺,大中型聯合收割機近800臺,秸稈粉碎還田機600多臺,這些為農作物秸稈機械化還田利用提供足夠的保障,全年秸稈機械化還田利用量為22.4萬噸,占比90.4%。小麥秸稈基本全部還田,玉米秸稈大部分實現機械化還田。
2.飼料化 全縣擁有牛、羊規模養殖場54個、養殖戶631戶,反芻動物飼養量為羊31000只,牛5300頭,并逐步實現了規模化養殖、標準化生產。飼料化利用量為2.14萬噸,占比8.64%。主要是利用玉米秸稈、花生秸稈、薯類秸稈進行青貯、微貯利用。
3.能源化 全縣有秸稈氣化機組3套,秸稈壓塊企業3家,大中型沼氣工程8處。能源化利用量為0.21萬噸,占比0.85%。主要用于沼氣池發酵原料、秸稈氣化站燃料、秸稈壓塊原料等。
4.基料化利用量為0.02萬噸,占比0.08%。主要包括食用菌種植基料、大棚蔬菜基料等。
總體上看,秸稈綜合利用促進了現代農業發展,提高了秸稈利用科技水平,推動了循化農業的發展,農作物秸稈以機械化粉碎還田為主,能源化、飼料化、基料化等綜合利用還處于起步階段,利用結構與布局有待進一步優化,綜合利用率有進一步提升空間。
二、秸稈綜合利用存在的問題分析
1.農民積極性有待提高。受經濟效益、方便程度等多方面因素影響,農戶利用秸稈的積極性并不高,需從利益引導、技術支撐等方面著手,充分調動和激發廣大農民的積極性與主動性。
2.收儲運體系問題。農作物秸稈量大、體積蓬松、密度小、收獲季節性強,撿拾、打捆等配套設備缺乏,造成秸稈的收集、儲運難度大、成本高,加上服務體系不健全,秸稈收儲運已成為制約秸稈產業化發展的重要瓶頸之一。
3.產業化發展程度較低。秸稈利用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尚未真正實現商品化,秸稈利用的龍頭型、骨干型企業不多。
4.政策激勵機制問題。有些秸稈綜合利用優惠政策沒有落實到位,利益激勵機制不健全,長效機制尚未形成。
三、對今后農作物秸稈綜合利用的幾點建議
1.確定重點領域? 根據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現狀、資源潛力,綜合考慮秸稈各種利用方式的現有基礎、發展變化趨勢等因素,確定今后一段時間全縣秸稈綜合利用重點領域。
(1)基礎領域。政策明確、技術成熟、利于農業可持續發展,在秸稈利用方式中具有基礎性作用的領域。
(2)主導領域。以規模化利用為主,產業化程度高、資源利用量大,對進一步提高秸稈綜合利用率起支撐作用的領域。
(3)潛力領域。技術含量較高、利用程度較深、未來前景廣闊、發展潛力較大,對秸稈綜合利用方式具有拓展作用的領域。
全縣秸稈綜合利用總體上可按照“立足基礎領域、大力發展主導領域、加快培育潛力領域”進行分類指導。
——在利用方式上,重點抓好秸稈還田、飼料化、能源化等對秸稈利用起支柱性作用的方式,作為全縣推進秸稈綜合利用的主攻方向。
——在關鍵環節上,著力突破秸稈收集貯運體系和秸稈綜合利用關鍵技術兩大瓶頸制約。
——在理念導向上,突出以產業化推進秸稈綜合利用,尤其在秸稈能源化、工業化利用等非農領域,加快形成產業化發展格局,逐步形成市場驅動機制。
2.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加大對秸稈還田利用的支持力度,在繼續支持秸稈機械化還田利用、農業生產社會化服務等既有扶持政策的基礎上,加大對秸稈能源化、飼料化、原料化、基料化和設備制造以及收儲運服務體系的扶持和引導,更好地發揮政策的帶動效應。
3.加強執法監管? 為秸稈綜合利用提供法律保障,切實將秸稈綜合利用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
(1)根據區域秸稈還田利用情況,劃定秸稈禁燒區域。
(2)加大秸稈禁燒執法檢查力度,完善管理機制。
(3)加大輿論宣傳力度。充分利用網絡、廣播、報紙、電視等媒體,開展多形式、全方位的宣傳活動,讓廣大群眾充分認識秸稈露天焚燒和棄置的危害,保護生態環境,維護公共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