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志勇 楊玉桂


【摘要】侗族婚嫁歌旋律優美,節奏鮮明,蘊含著深厚的侗族音樂文化。本文中筆者主要對其分類及音樂特點進行分析研究,以期使更多的人去認識了解侗族婚嫁歌,更好地去傳承發展這一民族文化瑰寶。
【關鍵詞】侗族婚嫁歌;分類;音樂特點
【中圖分類號】J607?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侗族婚嫁歌是侗族民歌曲中的一種,顧名思義是在新人嫁娶時演唱的,是以新人為中心,對即將開始的新生活進行贊美和祝福,也表達新娘的不舍和對父母辛勞的感謝。天柱縣石洞鎮侗族婚嫁歌歷史悠久,深刻反映了侗族歷史文化及祖祖輩輩生活現狀,內容豐富,民族氣息濃郁。
一、侗族及天柱縣石洞鎮侗族婚嫁歌簡介
侗族是我國少數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貴州、湖南、廣西、湖北等地。據2010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侗族總人口數約為288萬人,其中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約為140萬人,石洞鎮位于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天柱縣,全鎮人口有3萬余人,其中99.9%的居民系侗族。侗族世代視歌為寶,依靠大歌維系侗寨生活,“飯養身、歌養心”是寨民生活真實寫照。
婚嫁歌屬于風俗歌體裁的一種形式,侗族婚嫁歌只在婚嫁過程中演唱,并直接反映婚嫁活動基本內容和特征,地方特色鮮明、民族風格濃郁。在侗族的婚姻習俗中,男女雙方婚事定下到結婚期間,新娘的姐妹常到其房間幫助做嫁妝,嘮家常,互訴感情而歌;臨近出嫁親人走進她的房間,新娘就會以哭唱的形式訴說親人的養育之恩及就難舍離別之情;到男方迎親隊伍到來時,一路上的對歌,酒席上把酒言歡喜悅之際以歌獻酒,以歌致謝等婚俗儀式過程的歌唱都屬于婚嫁歌。
二、天柱縣石洞鎮婚嫁歌的分類
天柱縣石洞鎮侗族傳統婚禮一般要舉辦三天,場面非常熱鬧。整個婚禮從攔門酒、煮茶、夜席、釀海、安神龍等過程中都伴有歌聲的環繞。根據演唱內容、演唱對象、演唱場合及演唱形式的不同一般分為陪嫁歌、姊妹歌、攔門歌、酒歌等類型。
(一)陪嫁歌
陪嫁歌是女子出嫁前夕所唱的歌曲,平時在家干活,山上做事,休閑娛樂時刻都可以吟唱。特別是姑娘出嫁前夕在家中所辦夜宴席上所唱,深刻領悟到親人對自己的囑托,表達懂得感恩之情,也表達出了對出嫁女子對娘家依依不舍的情感,和對親人們的眷戀。常以獨唱的方式進行。
(二)姊妹歌
姊妹歌是通常是女子出嫁前夕,由本村姊妹玩伴和其他地方的好友陪伴是所演唱的一種歌種。多為女子所演唱,演唱情緒可以是歡快愉悅,也可以是低沉的,主要表達姐妹之間的難舍,對以前生活的懷念,和對未來生活的憧憬,演唱內容豐富。多以獨唱和對唱的方式進行。
(三)攔門歌
攔門歌是婚禮儀式上的一個高潮,在侗族婚禮中攔門歌最常見有兩種形式。一種是“攔關親歌”,即迎親隊伍以選定的時辰到達女方家的門口,女方這邊的送親隊伍會在大門口用米酒和歌來相迎;男方這邊為了能早點進入家門也會早有準備,安排比較突出的歌手和酒量好的青年。整個過程以對歌的形式來進行,直至女方的親朋好友滿意。二是“攔姨娘歌”,到了回娘家的日子,姨娘到新郎家接新娘,男方為了留住客人雙方進行對唱,表達出雙方的不舍。攔門歌旋律優美高亢,詞意直接,情感明了清晰,使整個婚禮儀式都充滿歡樂的氣氛。多以對唱與一領眾和齊唱的形式進行
(四)酒歌
侗族婚嫁中,酒是每個環節中出現最多的一種東西,酒歌在侗族天柱縣石洞鎮的人婚禮中常出現在“夜席宴”和“釀海”環節之中。“夜席宴”是雙方婚禮過程中都會擺上一個長桌宴,分別坐著雙方最有地位和歌唱能力最強的人們。桌上擺滿了各種特色食物和大碗米酒,整個過程以對歌的形式進行。曲調統一,明朗上口,歌詞多以結合當時的情景自由創作為多,主要表達出對出嫁女子的不舍和對新郎的祝賀情感。“釀海”與“夜席宴”基本相似,婚宴雙方以 滿酒、滿肉、敬滿桌客,表達出對雙方的祝福,保佑人們順心平安。多以對唱、合唱的方式進行。
三、天柱縣石洞鎮婚嫁歌的音樂特點
天柱縣石洞鎮屬于北部方言區,民歌多以山歌類型為主,以單聲部的方式進行,所以石洞鎮婚嫁歌也多是單聲部歌曲。
(一)旋律特點
天柱縣石洞鎮婚嫁歌的旋律比較委婉,曲調高亢嘹亮,音域寬曠,音與音之間幅度跳動的比較大,四度的跳進最為典型,三度、五度也時而出現。在演唱過程中,常帶有倚音、上下滑音等裝飾音,豐富了旋律曲調,使樂曲更具特色。
(二)調式調性特點
天柱縣石洞鎮婚嫁歌曲作為民歌中山歌的一種,多以民族五聲調式創作,整段圍繞主要旋律進行,其中羽調式和徵調式居多,調性比較單一,曲調以五聲音階為根基,常以sol、do、re、la為歌曲中調式的主音,通常用一個曲調反復。
(三)節奏節拍特點
天柱縣石洞鎮婚嫁歌,多是即興創作,信手拈來張嘴即唱,節奏輕快、簡單明了,沒有固定的節奏型,節拍自由多變,以散拍為主。
(四)唱腔特點
天柱縣石洞鎮婚嫁歌多以真假聲結合的方式演唱,假聲幫腔,音域寬廣,音色明亮。在演唱過程中,為渲染歌曲氣氛,加強歌唱語氣,演唱者常穿插很多的襯詞于其中,以“啊”“哦”“喲”“唉”等為多,形象表現了歌曲的民族風格和鮮明的地方特色。
隨著社會的發展進步,各民族之間的相互融合,也使得部分民族民間文化漸漸消失殆盡,石洞鎮侗族婚嫁也受到現代婚嫁風俗的沖擊影響,使得婚嫁歌也鮮有所聞。在此,筆者呼吁政府及社會各界人士能夠積極重視侗族婚嫁歌的生存現狀,保護和傳承侗族音樂文化遺產,使其在新時期得到創新發展、發揚光大。
參考文獻
[1]胡艷麗.侗族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三論[J].凱里學院學報,2013.
作者簡介:柳志勇(1981—),男,凱里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碩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演唱教學;楊玉桂(1995—),女,貴州天柱,凱里學院音樂與舞蹈學院,2015級音樂學本科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