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聲樂學習中,哼鳴練習是一種很重要的訓練方法,是聲樂基礎訓練的方法之一。此練習能使學習者通過長時間的刻苦訓練,達到理想、科學的聲音狀態,對聲樂學習有很重要的幫助。在研究過程中,查閱文獻資料,了解哼鳴的方法與作用。觀看相關視頻,感受哼鳴在聲樂訓練中的重要作用。在學習如何練習哼鳴的理論知識的基礎上,通過教學實踐了解到哼鳴在聲樂訓練中的重要性,并總結借鑒前人經驗,從而提高歌唱水平。
【關鍵詞】哼鳴;高位置;頭腔共鳴;聲樂訓練
【中圖分類號】J613.3?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哼鳴練習是聲樂學習中一種很重要的訓練方法,在古今中外的音樂史上,音樂大師們對哼鳴的評價都極高,斯科特說“哼唱以產生最豐富的聲音共鳴,它是所有發聲的基礎。卡魯索、梅爾芭、馬加利迪·阿爾弗雷每日都用哼聲練習,他們稱哼鳴為聲音之光,能哼到哪里,就能唱到哪里。由此可見,哼鳴練習在聲樂學習中的作用是不可忽視的。它能使學習者聲音通暢,音色優美,改善共鳴,穩定氣息,對情感表達也有著重要作用。本文主要研究哼鳴的來源、哼鳴的正確方法、哼鳴在聲樂訓練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在作品中的實際運用與情感表達。
一、聲樂以及哼鳴的來源
(一)聲樂的起源
西方音樂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古羅馬時代,音樂主要是單聲部形態。從公元5-14世紀時期中世紀,這一時期的音樂主要是格里高利圣詠、贊美詩等。15-16世紀文藝復興時期聲樂以復調為主。可分為早期的布艮第樂派和佛蘭德樂派,主要成就有彌撒曲、經文歌和世俗復調歌曲。之后又出現法國的尚松和意大利的牧歌。到了晚期,羅馬樂派將聲樂復調推向頂峰。17世紀,進入巴洛克時期,主調音樂興起,大型聲樂體裁“歌劇”出現。歌劇大師蒙特威爾第創作的《奧菲歐》被世人稱為經典之作。18世紀下半葉,“維也納古典樂派”誕生,莫扎特的歌劇和海頓的清唱劇是古典主義時期聲樂的最成功的作品。19世紀的浪漫時期,出現許多歌劇大師,如威爾第、舒伯特、韋伯、舒曼等。同時,“民族樂派”的興起,也為聲樂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到了20世紀現代音樂時代,聲樂的發展也日新月異,與時俱進。
(二)哼鳴的來源
巴洛克時期,歌劇大師們在歌劇的創作中,為了效仿希臘悲劇的朗誦調而創作了一種新穎的曲調——宣敘調。為了使宣敘調可以具有朗誦般結實、深沉的聲音,就必須改變歌唱的方法,需要有充足的氣息,明亮的共鳴。所以,為了聲音的質量,就要改進共鳴技巧,使聲音結實,圓潤洪亮。在這基礎上發展出美聲唱法,“哼鳴”練習就是美聲唱法中的基礎訓練之一。
二、哼鳴練習的正確方法
哼鳴練習可以分為閉口哼鳴與開口哼鳴,下面我們共同探討其各自的方法與優點。
(一)閉口哼鳴
閉口哼鳴時,要注意嘴唇輕輕閉合,但是口腔內留有一定空間,像含了半口水在口腔里,舌尖要放松,輕抵下齒,軟腭隨著練聲音高的上升,逐漸上抬。口內肌肉、喉嚨要放松,不要太過拘緊,否則就可能會出現聲音擠的現象。在練習時不論上行還是下行,都保持高位置不變,使聲音統一。閉口哼鳴是開口哼鳴的基礎,許多歌唱家都認同,如果不能先閉著口唱好,就不能把張口唱好。
(二)開口哼鳴
在開口哼鳴練習中,一定要注意口腔適度打開,不可使勁將下巴向下,否則會造成下巴僵硬,聲音不集中。與閉口哼鳴一樣,要注意口腔內部狀態的建立。開口哼鳴可以用來檢查學習者的口腔狀態,當學習者隨意變換口型,聲音依然保持不變,就說明哼鳴的方法是正確的。開口哼鳴練習時,可以采用下行音階,將聲音直接打到眉心處,然后保持高位置不變,使聲音統一,注意音與音之間的連貫。
所以說,開口哼鳴和閉口哼鳴應該相互結合起來,才能將哼鳴的重要作用發揮出來。
三、哼鳴練習在聲樂學習中的重要作用
在聲樂訓練中,哼鳴練習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作用。這種練習會成為學好聲樂的重要方法與途徑。
(一)哼鳴練習有助于喉部肌肉放松,穩定喉頭
打開喉嚨,穩定喉頭,是歌唱基本訓練的前提。剛開始學習聲樂時,學習者可能會出現提喉、壓喉等狀態,如果不注意,長期以往就可能形成肌肉記憶錯誤的狀態,嚴重時還會導致聲帶受損。而哼鳴練習主要是打開喉嚨,尋找頭腔的高位置,就會很好的使喉部肌肉放松而穩定喉頭,達到一個良好的狀態。所以說,哼明是初學聲樂者建立良好的口腔內部狀態方法的前提。
(二)哼鳴練習有助于氣息平穩流動
在聲樂訓練中,氣息是一切聲音的源泉,是歌唱的基礎。對于初學者來說,氣息是學習的第一環節,哼鳴練習可以幫助氣息平穩流動,更好的加以控制。哼鳴練習可以放松喉部肌肉,穩定喉頭,從而可以使整個氣息通暢,具有流動性,均勻并有控制的將聲音流出。
對于不同程度的學習者有著不同的要求,初學者在哼鳴練習時,可以采用慢速、簡單的練習,防止喉頭僵硬,提卡現象出現;對于有一定基礎的學者來說,哼鳴練習可以采用中速、流暢的練習,在氣息的支持下,達到較好的聲音質量。
(三)哼鳴練習有助于聲音集中,獲得良好共鳴
哼鳴可以使聲音集中且明亮,穿透力更強。練習時嘴唇放松,上口蓋抬起,讓聲音穿出去,找到眉心處的那個點,不論音的高低如何變化,聲音都要保持這個高位置不變。找到這個高位置后,可以先試著把元音字母逐步帶入進行練習。最后,延伸到歌曲的演唱中,使其達到共鳴的真正目的。經過長期的反復練習,一張嘴就會找到那個明亮的高位置,為我們能夠更好地演唱作品做好準備。
(四)哼鳴練習可以表達特殊情感
在歌曲的演繹中,經常會出現一些增強語氣的詞,如:啊、呀、哦、hm等。雖然都是襯詞,但是表達的情感情緒有所不同。最常出現的詞就是“啊”,在一些歌頌祖國或者感恩父愛母愛時,常用“啊”來渲染情緒,把歌曲推向高潮,同時使演唱者的情緒也得到完全抒發。而哼鳴,通常表達一種自己內心深沉的、內斂含蓄的情感,有一種娓娓道來的感覺,更容易讓人思考,體會作者的創作意圖。并且通過演唱者的二度創作,使聽眾達到感官與心靈的契合。
四、哼鳴在作品中的實際運用
哼鳴練習在聲樂訓練中有著不可忽視的重要性,其最終結果就是把哼鳴的方法運用到實際作品的演繹中。在《祖國之戀》中,在第一句開始演唱時,要提前想好哼鳴的位置,把字頭直接咬在那個位置上。“花蕾”兩個字的音區相對來說較低,但是位置要保持像第一個字一樣。主歌部分都要想著哼鳴的感覺來唱。到副歌部分,音區明顯上升,就更加需要找到頭腔共鳴,使歌曲更加優美圓潤。比如在副歌的倒數第二句,“我的生命都屬于你呀”中的最后兩個字,是長音保持,一定要在唱之前想好如何發聲,唱到怎樣的位置,用哼著唱的感覺把“你”字帶出來。
在《我親愛的爸爸》中,有許多跨度較大的音域,如何才能很好地完成這種轉換,就需要我們在唱較低的音時就找好位置,到高音只需保持位置不變,氣息給力,就可以較為輕松的找到共鳴點。這就需要在平時哼鳴的練習中打好基礎。
五、結語
可見哼鳴練習不僅是聲樂學習的一種技巧,更是一種奠基石,可以帶領我們朝著正確的道路探索、前進。在今后的教學和演唱中要合理和廣泛的應用哼鳴來達到聲音的提高和作品的完美演繹。
參考文獻
[1]于潤洋.西方音樂通史[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 2003(16).
[2]田玉斌.談美聲聲樂藝術[M].拉薩:西藏人民出版社, 1995(5).
[3]高雅.聲樂訓練中哼鳴練習的重要性[N].隴東學院學報,2014(4):143-144.
作者簡介:劉星華(1981—),女,漢族,山西太原人,碩士,講師,晉中學院音樂學院,研究方向:聲樂表演與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