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呈昊 南京郵電大學貝爾英才學院
20 世紀90 年代,無線射頻識別技術(簡稱RFID)興起,它是一種非接觸式的自動識別無線電通信技術,也稱為無線射頻或者無線電射頻技術。RFID 采用電磁理論作為理論基礎,利用無線電波讀寫記錄媒體,最后采用射頻的方式來進行非接觸的雙向通信,從而能夠自動識別目標對象,最終達到獲取相關數據的目的。
前幾年發生的瘋牛病、禽流感事件震驚世界,一方面嚴重危害了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另一方面也再次把食品質量安全問題推到風口浪尖上。為此,國內外各方專家學者都在極盡全力研究對食品的安全追蹤。此時,RFID 技術進入了人們的視野。相比來說,國外對RFID技術的研究應用比較成熟,比如說,國外有很多的養殖場都引入并使用了RFID 電子標簽識別技術,該技術能夠全程監測飼養動物的生長及加工狀況,對形成完整食品安全產業鏈大有益處。
澳大利亞的Moraitis 和IBM 公司首先將RFID 技術應用在食品行業中。這兩家公司聯合使用了RFID 跟蹤系統,該系統每天都會提供由Moraitis 公司運出的西紅柿的詳細信息,包括質量、包裝日期、種類、大小以及產地等。
SYSCO 公司進行了RFID 低溫存儲系統的開發并成功進行了試驗。試驗證明了該系統能夠在食品運輸過程中有效監測環境溫度,為一些極易被溫度影響品質的食品運輸提供了保障,推動了食品質量監管工作的進步。
另外,英國的Trenstar 和Scottish Courage Brewing 公司為了實時追蹤盛酒桶,也率先使用了RFID 標簽。同時,葡萄酒生產商也能夠使用RFID 標簽監測酒桶所處環境條件的變化。
由于葡萄酒的假冒偽劣產品很多,造成市場上真假難辨,為維護消費者權益以及生產經銷商的利益,Sassicaia 的生產商正考慮把RFID 芯片加入到酒瓶的標簽中以明辨真偽。
除了國外廣泛使用RFID 技術,我國也開創了將RFID 技術應用于食品的監管跟蹤的新紀元。比如,浙江省水產局等聯合國內水產業首次推出了千島湖“淳牌”有機魚身份認證,這是一個魚類產品的智能防偽卡,通過此卡能夠實現水產品生長加工全過程的質量追蹤。
國外對RFID 技術的應用已經趨于成熟,但是國內對該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晚,所以在應用成熟度上還和一些發達國家存在明顯差距,表現及其對應措施如下:
(1)由于我國目前食品供應系統組織程度尚且較低,所以要想應用RFID 技術,就必須提高經營者的組織程度;
(2)由于技術還不夠發達,所以在運輸過程會存在信息傳遞延時甚至延誤的情況,針對此,應大力改進相關技術,注重信息的傳遞;
(3)由于監管力度不夠,所以還存在一些黑心商家生產三無食品,對此,若要進一步應用無線射頻識別技術,首先應要加強食品安全信用體系建設;
(4)由于目前我國國民對食品安全重要性的認識還未達到普遍較高水平,所以要想發展RFID 技術,應分批次分地點進行,先在大城市投入使用,后慢慢普及;
(5)由于幾乎都是企業主導引入RFID 技術,所以應加強政府的主導地位,強力保證投入應用;
(6)由于我國的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還不夠完善,要想保證RFID 技術的普遍使用,應先確保法律體系的完善。
以RFID 技術為核心的食品供應鏈管理系統相對于傳統管理方式來說,具有很多優勢,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傳統的通過記錄檔案來查找食品信息的方式,不僅繁瑣容易出錯,還不夠及時高效。而本系統則更便捷高效,而且能夠進行實時監測。另外,該系統還能提供透明化的管理,確保整個過程中信息的公開化、透明化。使用該系統對多方有益,對于相關工作人員來說,能夠學習整個生產加工流程,對于消費者來說,能夠查詢到所食用產品的全部信息。
(2)一旦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出了問題,及時的發現能夠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傷害和損失。使用該系統就能實現這一目的。利用RFID技術,能夠全面監控種植、養殖及加工過程,保證信息的客觀真實,如果發現食品中添加了有害物質,就能及時報告給監控中心,從而及時止損。
(3)RFID 技術的應用,能夠做到信息及時共享,在此基礎上,就能做更深入的研究分析。所以,該系統不僅有助于及時解決潛在風險,還能高效評估預測可能出現的問題,從而建立一個預警機制,以保障食品安全。
綜上所述,以RFID 技術為核心的食品供應鏈管理系統能夠實現信息透明化,并能及時發現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的問題。
盡管目前來說,我國的RFID 技術應用還不廣泛,還需突破一些技術、成本難題,但是就目前來看,RFID 技術是最適合進行食品安全監測的,以RFID 技術為核心的食品供應鏈管理系統也具有極高研究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