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雅雯
(太原師范學院,山西晉中030619)
板胡是在明末清初隨各地戲曲藝術的興起而產生的,其歷史相對于唐代始有記載的二胡(奚琴)來說尚比較短。板胡之名無疑是因發音體通過板面振動發聲得來的,但究竟何時何地開始起用這一稱謂,僅就現有史料似已無從可考。大約是因為板面樂器比皮面樂器發音宏大,其所具有的高亢、明亮的音色和極具穿透力的獨特聲響,在沒有擴音條件的幾百年前,能夠極大地滿足舞臺演出的聲場需求,所以板胡成為幾乎所有梆子腔劇種文場樂隊的主奏樂器,并被民間藝人形象地稱為“頭把”“頭弦”等。我國地域遼闊、民族眾多,各地、各民族在語言、習俗等方面的不同使其所形成的藝術形式及風格大為不同。因此,為各類地方戲曲藝術擔綱伴奏的板胡不僅稱謂不同,如“秦胡”“梆胡”“鋸琴”等,而且在樂器的形制和演奏方法上也各具特征。
20世紀50年代,在以劉明源先生為代表的老一輩演奏家、作曲家和樂器制作師的共同努力下,音樂板胡被定型為高音板胡和中音板胡,產生了一批膾炙人口的獨奏作品。音樂板胡除用于獨奏外,在不同民族民間音樂及歌舞、影視等現代藝術領域中的廣泛使用,使其不斷積淀了豐厚的傳統文化基因,特有的音樂語言具有鮮明的地域性和風格性。山西作為具有“民歌的海洋”和“戲曲的搖籃”之譽的文化大省,傳統音樂品種多樣、風格獨特。在民族器樂及多種藝術創作領域中一直倍受當代藝術家的關注。
板胡作品就地域風格及代表作而言,陜西有《秦腔牌子曲》《眉戶調聯奏》;河南有《河南梆子腔》《山鄉春來早》;河北有《河北花梆子》《河北風》等。山西雖也有傳統戲曲風格的板胡作品,但或因梆子腔源素材本身過于平緩,或因戲曲板胡與獨奏板胡之間音色差異過大,其影響力相對較小。
據記載,山西戲曲劇種的數量占到全國戲曲種類總量的六分之一,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中路梆子(晉劇)、北路梆子、蒲州梆子和上黨梆子等四大梆子。流行于晉南地區的蒲州梆子是戲曲歷史上被稱作板腔體劇種鼻祖的“秦腔”的一個分支,曾被稱為山陜梆子的“河東派”,彼此在藝術風格上一脈相承。流行于晉中及晉北地區的中路梆子和北路梆子是蒲州梆子一路北上被“本土化”和“地方化”的藝術結晶,二者曾為同一劇種,其間除主奏板胡略有差異外,唱腔、曲牌等多為共享共用。流行于長治、晉城一帶的上黨梆子在歷史發展的進程中雖也受到過蒲州梆子的影響,但實質上更多地是一種兼有昆曲、梆子腔、羅戲、卷戲、皮黃腔五種音腔的多聲腔劇種,俗稱“昆梆羅卷黃”,也曾被稱為“潞安宮調”或“上黨宮調”。上黨梆子與其他三大梆子相比風格迥然、自成一派,其唱腔高亢、粗獷,風格激越、奔放,被稱為“鋸琴”的主奏板胡音質清朗、音色明快。這大約可能是曲作者之所以選用上黨梆子作為山西風格板胡新作品創作素材和《宮調》之曲名來源的緣由所在。
上黨梆子唱腔以板腔體為主,也用曲牌體。板式中運用最多的是“慢三眼”“大板”和“四六”,其他還有“垛板”“緊垛板”等,其音階特點為缺少“Ⅳ”級音“4”的六聲宮調式。如所有原生態民歌和戲曲中的原板一樣,上黨梆子唱腔也是以長短相同的上下句為基本結構,上句常落在“3”音或“6”音上,下句常落在“5”音上,而過門則落在“1”音(宮音)上。調高通常為降E。
板胡曲《宮調》根據上黨梆子唱腔中的“慢三眼”“原板”“垛板”及曲牌音樂素材改編而成,結構布局沿用了“散、慢、中、快、散”的傳統音樂結構手法和板式變化原則,由引子、慢板、中板、垛板、快板、華彩、緊垛板及尾聲等段落組成,其主題動機采自幾乎所有過門音樂中無處不在的具有標志性意義的核心音調C-B-A-D。樂曲形象地展現了上黨人民堅毅、率真的性格,以及對生活的無限熱愛之情。
引子為散板,以C-B-A-D為動機,音樂剛毅有力,并以“急急風”般的語氣展開,節奏緊促、一氣呵成。
慢板音程逐句擴大,主題動機得以擴展,強有力的長音和墊弓,以及同音反復時不斷緊湊的節奏,使音樂張弛有度。第21小節開始板式由一板三眼轉為一板一眼,用做過門的短句在第三拍將附點節奏有意置后,使音樂性格平添了幾分活潑和風趣。(如:譜例一)
譜例一
中板旋律柔美,節奏自然流暢,音樂舒緩而又委婉。
垛板的第一樂段,語氣松弛、悠然自得。第二樂段綿延不斷、層層遞進。之后隨著速度的漸快和帶有明顯“皮黃腔”風格的旋律作為過渡樂段,將音樂引向熱情的快板。
快板部分緊緊圍繞核心音調C-B-A-D展開,情緒歡快而又喜悅。
華彩段運用連續的十六分音符進行寫成,音樂輕松、愉快。八七拍、八五拍和八三拍的巧妙滲透,給音樂帶來些許打破常規的新鮮感。
緊垛板運用了唱腔中的七字句句式,速度急促。4+3的不規則節奏交錯映射出二、三拍子的節拍交替,營造出更加熱烈的情緒,將音樂推向高潮。
尾聲與引子首尾呼應,板胡通過在宮音上大幅度的自由換弓,酣暢淋漓地結束全曲。
此外,為了使獨奏板胡與上黨梆子主胡“鋸琴”在音質上有所貼近,《宮調》選用了比高音板胡低一個大二度的次高音板胡作為獨奏板胡,這一做法不僅保留了高音板胡高亢、激越的表現力,同時也使獨奏板胡的音色更顯清朗和寬闊。
不同民族和地區都有各自不同的地域環境和生活習慣,這使得各自形成了自己獨有的審美情趣和音樂風格,即使是在同一地區,不同區域間的音樂風格也仍會有所差異,這些差異都通過特定的音階、節奏、曲調等予以呈現。經過長期的藝術實踐,戲曲板胡因區域和劇種的不同形成了許多獨特的演奏技法,這些不同的演奏技法彰顯了不同的藝術風格,也造就了板胡藝術表現力的多樣化。
板胡曲《宮調》的主要演奏技法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板胡演奏中最能凸顯情感表達的技術離不開各種弓法的合理運用,弓法的抑揚頓挫和輕重緩急是深刻表達作品內涵與情感的關鍵。《宮調》中漸弓的運用主要體現在慢板部分,當弓壓、弓速在一弓之內做最為細膩的變化時,不僅使或歡樂、或憂傷的情緒得以最充分地表達,同時也使演奏風格充滿聲腔化藝術處理的特點。
演奏譜例一中的慢板部分時,無論是分弓、連弓,還是長弓、短弓,幾乎無時不在使弓力由弱漸強,或再由強漸弱;使弓速由慢漸快,或再由快漸慢。這種細致入微的逐漸變換運弓張力的漸弓處理,使音樂顯得更加內在且韻味深長。
《宮調》一曲從垛板起,運用傳統推拉弓序來演奏連續十六分音符的篇幅逐漸增多。華彩段的起始處多使用軟弓子,力度適中、運弓輕盈,節拍交替后更強調每一拍第一個音通過推弓而獲得的重音感。樂隊進入后,板胡使用硬弓子,其大幅度、快弓速的連、分弓交替演奏,以及弱拍重拉等變化,不僅將情緒渲染的灑脫、興奮,同時也非常直觀地展現了上黨梆子激切豪放、剛柔并濟的風格特征。(如:譜例二)
下例第5小節至第8小節運用3+3+2式的不規則節奏與重音組合,使旋律具有了節拍交替般的動感,以至音樂氣勢磅礴,又色彩新穎。大臂與小臂力量的自如交替,又使節奏清晰,并具有持續的爆發力。
譜例二
《宮調》中除運用上滑、下滑及回滑等常規技術外,最突出的滑音表現在“3、7”兩音及其在不同把位互換時產生的移把滑音。這一滑音因存在于上黨梆子特性音程上,所以幾乎每次出現都有不同方向的滑音伴隨。它不僅使音樂風格得以強化,同時也使曲調連貫而流暢。這一手法在慢板和垛板中尤為多見。(如:譜例三)
譜例三
潤飾于特性音程之間的滑音,使旋律線條優美、生動,具有強烈的節奏感和語調感,音樂富有濃郁的鄉土氣息。
板胡的發展,離不開對中國傳統民族民間音樂的挖掘。《宮調》是作者通過對山西上黨梆子音樂素材精心提煉而創作的板胡新作,學習者應對上黨梆子音樂進行深入研究,才能更好地把握作品的風格和內涵,從而準確地演繹出作品所要表達的獨特神韻。憑借獨特的音色和不可替代的表現力,板胡成為民族樂器中最具個性的一種。今天,我們正處在全社會大力弘揚傳統文化的新時代,如何創作出既富有傳統文化精髓,又符合當代審美需求的板胡作品,以及如何更好地傳承和弘揚地方文化是值得我們新生代深度思考的學術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