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惠巍,林曉惠,王 健,姚衛(wèi)紅
(大連理工大學 電信學部,遼寧 大連 116024)
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fā)《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1],要求推進“新工科”建設,重視人工智能與計算機、生物學、心理學、社會學等學科專業(yè)教育的交叉融合,形成“人工智能+X”復合專業(yè)培養(yǎng)新模式。“新工科”建設是國家主動應對新一輪科技革命與產業(yè)變革的重要戰(zhàn)略行動。在《高等學校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行動計劃》和“新工科”建設背景下,將強化高層次人才培養(yǎng)的模式,推進人工智能教育發(fā)展。人工智能是計算機科學的一個分支,也是涉及數學、控制論、信息論、神經生理學、心理學、語言學等學科的交叉學科[2],需要學生具有較好的數學基礎、較強的邏輯思維和編程能力等。因此,對于缺少實踐的本科生來說,難以深刻理解課程中所涉及的比較抽象的原理和方法,導致學習效果欠佳,未達到課程的培養(yǎng)目標。所以針對本科生的特點,結合人工智能課程的實際情況,進行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究,對于“新工科”建設中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
美國高校非常重視人工智能人才的培養(yǎng)[3]。卡內基?梅隆大學面向本科生專門開設了人工智能專業(yè),除了“人工智能概念”(concepts in artificial intelligence)課程以外,還開設了大量新穎的人工智能相關的選修課程,如“智能產品及服務設計”等。該專業(yè)學生在完成4門人工智能必修課后,需額外選修4門人工智能方向選修課程,方可達到畢業(yè)要求。斯坦福大學開設的“人工智能:原理與技術”(artificial intelligence:principles and techniques)課程將對學生的考核重點放在平時作業(yè)和小組合作項目中,考試的比重僅占20%。平時的作業(yè)中引入了“吃豆人游戲”等任務,將搜索算法生動地引入課程與作業(yè)中,寓教于樂。同時需要學生自主編寫程序,旨在提升其動手實踐的能力。課程同時還包含一個小組合作項目,學生需要自由組隊完成自選的評測任務,意在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
國內很多高校也為本科生設置了人工智能課程,如清華大學為非計算機專業(yè)的本科生開設了人工智能導論。課程不僅介紹一般性的原理和方法,同時包含實踐性的作業(yè),通過編程幫助學生理解、掌握一些人工智能的基本方法。通過期末大作業(yè),學生將課堂學習的理論和方法用于解決現實中的實際問題。特別鼓勵學生將人工智能理論與自己的專業(yè)相結合。
人工智能課程的地位正隨著該技術的不斷發(fā)展和廣泛應用得到迅速提升[4],然而,在培養(yǎng)人工智能創(chuàng)新型人才方面,目前的教學還存在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5],主要表現為教學重理論輕實踐,注重知識的傳授,輕視能力的培養(yǎng),理論與實踐脫離[6]。
面向生物信息學專業(yè)本科生,開展人工智能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究,包括基于案例教學法的人工智能理論教學內容研究;探究式案例教學模式的研究與實踐,以及與生物信息學專業(yè)相關聯的分層次、分階段、循序漸進的上機內容的設計與實踐。
人工智能課程內容廣泛、理論多、概念抽象。對于剛開始接觸人工智能課程的初學者來說,難免感覺枯燥難學。目前人工智能理論教學中,常常強調基本概念理論的講解,而忽略了人工智能理論知識的應用背景。這種教學方法雖然能夠將知識抽象地傳授給學生,但是卻沒有將人工智能理論知識和其應用背景聯系起來,具有片面性,不利于學生科學素質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養(yǎng)。
構建人工智能理論教學案例庫,案例庫綜合涵蓋理論知識、專業(yè)領域應用和當前熱點問題,使教學過程更加生動,加強學生對人工智能理論的理解,加深記憶,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效率。
引導學生發(fā)現身邊的人工智能實際應用,例如在“概述”部分提出“圖靈測試”“阿拉法狗”等案例;引入幾次著名的“人機大戰(zhàn)”;介紹歷史上幾個著名的“機器人”,并配以圖片,將人工智能這一抽象的概念形象化,啟發(fā)學生將人工智能技術應用于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調動學習熱情。
在“知識表示”部分提出“猴子摘香蕉問題”“梵塔難題”等案例;在“應用領域”部分提出“手寫體識別”“八數碼難題”等案例。教師對案例作啟發(fā)式、提示性的講解,引導學生用所學的理論知識對案例進行分析和探索。例如,在狀態(tài)空間表示法的教學中,關于n元狀態(tài)表示、操作符的定義、初始狀態(tài)至目標狀態(tài)的操作序列、狀態(tài)空間圖等抽象理論知識,引入圖1所示“猴子摘香蕉問題”。基于“猴子摘香蕉問題”案例,生動形象地闡明常量定義、謂詞定義、初始狀態(tài)表示、目標狀態(tài)表示,引導學生思考并討論知識表示時需要考慮的主要因素等問題。

圖1 猴子摘香蕉問題
基于“一只尋找骨頭的貓”案例,將A*算法在經典的“八數碼難題”案例基礎上,更加生動有趣地展現出來。簡單易懂地解釋說明耗散值、估價函數等概念,讓學生更易于理解。
根據具體的知識點設計案例后,可以通過兩種方式結合知識點和案例:一是“案例-知識點”,即先給出教學案例,通過案例剖析以及討論、啟發(fā)等方式獲得理論知識,加深理論知識的記憶和理解;二是“知識點-案例”,即先講解理論知識,再給出案例問題,引導學生用所學理論知識解決實際案例問題,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為提高課堂時間的利用率,科學合理安排講解、討論及老師和學生互動時間。將設計好的案例提前發(fā)給學生,鼓勵學生課后學習和討論,以便加強課堂討論的深度和廣度等。通過“課上互動、課下討論”模式的案例分析,給學生帶來很多深入的感悟和理解。如上述“猴子摘香蕉問題”案例,通過學生們的深入討論,發(fā)現原課件“猴子摘香蕉問題的狀態(tài)空間圖”中缺少的一個狀態(tài)(V,1,V,0),如圖2虛線框所示,而這一狀態(tài)是以往書和相關網站資料中沒有的。

圖2 猴子摘香蕉問題的狀態(tài)空間圖(學生討論結果)
可見,通過探究式案例教學模式,學生對于人工智能理論知識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和感悟。這些認識和感悟不是老師通過單方的說教能傳授的,而是學生通過討論、思考、體會總結得到的。在這些互動討論中,學生獲得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將使他們終生受益。
針對生物信息學科的新發(fā)展、新熱點,將人工智能理論在生物信息挖掘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及時融入上機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這樣既可以拓寬學生的學習視野,又能鍛煉實際動手能力。上機實踐中,不僅涉及程序設計、數據結構、概率統(tǒng)計等以前所學的知識,還涉及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和方法,綜合性較強。如何合理布局基礎性和前沿性知識,深度結合理論和實際應用,同時提高學生的系統(tǒng)設計與實現的成就感,是培養(yǎng)學生不斷探索、勇于創(chuàng)新的關鍵。設計一套分層次、分階段、循序漸進的上機實踐任務,從基礎的搜索算法,到最新的人工智能技術,讓學生深入理解并動手實現課程相關的任務。
教師可以讓學生在理解深度、廣度優(yōu)先搜索算法的基礎上,自己動手實現。實驗給出了一個連通圖,需要學生自己編寫代碼(語言不限)實現對圖的深度、廣度優(yōu)先搜索,并打印出搜索路徑。該實驗可以幫助學生熟悉基本的搜索算法和實驗流程,為隨后更加復雜的人工智能實驗作鋪墊。
本實驗是在實驗1的廣度優(yōu)先搜索算法基礎上進行拓展,采用A*算法進行啟發(fā)式搜索,解決“八數碼難題”。學生通過動手實現,能夠掌握實現A*算法的具體細節(jié),加深對A*算法和不同估價函數的認識。學生根據自身的熟悉程度自由采用C++,Java,Python等不同編程語言完成,不拘泥于具體的實現方式,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
針對當前人工智能領域發(fā)展較快的深度學習方向,利用神經網絡技術,實現手寫數字識別系統(tǒng)。實驗讓學生自己動手實現經典的BP神經網絡,理解神經網絡中數據的傳播、誤差的計算、梯度的計算以及參數的更新過程,同時搭建了簡單的服務器和用戶界面,使學生可以直觀感受到基于人工神經網絡的手寫數字識別效果。
實驗由于需要搭建小型的服務器和用戶接口,存在一定的難度,因此只將構建BP神經網絡部分代碼空出留給學生完成,其余部分直接給出。實驗完成后,學生能夠直接通過網頁訪問數字識別界面,并可以在畫板中輸出數字進行測試。通過將神經網絡技術與簡單的實際應用相結合,增強實驗的趣味性,提升學生的成就感,從實驗過程和實驗積極性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本次實驗都展現出濃厚的興趣。
針對生物信息學科的新發(fā)展、新熱點,將人工智能理論在生物信息挖掘領域的新理論、新方法及時融入上機實踐教學環(huán)節(jié)。指導學生構建基于生物醫(yī)學知識庫的藥物-疾病關系抽取系統(tǒng)。本上機實驗,融合生物與計算機科學兩個領域的知識,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實驗采用知識表示學習方法(TransE模型),將生物醫(yī)學知識庫中實體對及其關系三元組轉換成為低維的向量表示。然后利用知識表示抽取生物醫(yī)學文本中蘊含的藥物-疾病實體關系。該實驗結合了生物信息抽取技術、大數據應用技術與自然語言處理技術,具有較強的綜合性和實用性,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生物信息抽取的方法和技術。
有些學生在使用TransE訓練的過程中,對知識表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學生主動查找表示學習相關論文并進行細致的閱讀。在深入理解TransE及以TransE為基礎的基于翻譯的知識表示學習算法的基礎上,還對Word2vec、GLoVE等詞向量表示學習方法進行學習總結。本實驗可以拓寬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對自然語言處理中各類不同表示方法有自己的認識和理解,同時也激發(fā)對生物信息挖掘研究的興趣。
針對生物信息學專業(yè)本科生的特點,我們對人工智能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模式、上機實踐等方面進行了探究,摸索出一套基于案例的人工智能教學法。基于人工智能理論的典型、熱點案例,通過討論、啟發(fā)等方式學習理論知識,引入循序漸進的上機實驗任務,增強了學生的理論和實踐相結合意識,拓寬了學生的學習視野,鍛煉了學生的實際動手能力,取得了預期的教學效果。人工智能課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教學模式探究,對于“新工科”建設中,新一代人工智能人才培養(yǎng)具有重要意義,為我國躋身創(chuàng)新型國家前列提供人才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