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淑清 滄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左驍(通訊作者)滄縣風化店中學
關鍵字:醫學院 體醫融合 教學模式
大健康的理念已逐漸形成,而在該種形勢下,如何采取采取有效手段促使我國健康事業的發展將是重點問題。而在該種情況下,醫體融合理念將為其提供可靠保證,即通過體育運動及醫學醫療手段實施管理,以起到保證人體健康的根本目的。但是,哪些體育教學內容能夠符合體醫融合要求,在普通高等醫學院校體育教學中目前還待進一步的探究。本文將從醫學院體醫融合的教育情況進行研究,具體如下:
關于醫體融合的定義,學者在研究中存在不同的說法;目前較被認可的一種定義為在現有背景下,通過有效的體育手段,配合醫學的思路,以促進健康事業的發展,并起到預防或治療慢性病及改變人體生活健康水平的作用。從該方面來將,醫體融合概念的提出具有以下兩個特點:其一,運用體育手段,配合醫療思維和條件,改善現有醫療環境;其二,以提供基本公共服務的非營利方式為主,配合以體育產業等營利為輔的運行方式,提供現有居民基本素質及促進居民健康。從以上方面來講,對于醫學院學生開展“醫體融合”課程改革及對其進行教育,使學生建立“醫體融合”的思維及在社會中實踐,將為促使醫體融合方式在全民健康事業發展中的實施及應用將發揮重要作用;同時,醫體融合教學模式的開展也對促進在校大學生身體素質健康發揮積極價值。
關于醫體融合教學模式在醫學院實施,現各醫學院均已在日常教學中得以有效的實施,并取得了一定成效。而綜合現有實施情況,該種模式實施后所取得的成果也是顯然。具體而言,其實施的重要性主要包括以下幾點:
(1)提高醫學院學生的身心健康;醫學院學生的學習周期比較長,學習壓力比較大。應用體醫結合教學模式,醫學院的學生在學習體育課程的同時,可學習專業醫學知識,實現一舉兩得的效果,有助于減輕學生的心理負擔,提高醫學院學生的身心健康,使學生能在相對輕松愉快的教學場景下完成專業學習任務。
(2)提升醫學院學生的職業綜合能力;在傳統的醫學教學模式中,不同科的教學劃分清楚,學生在學習時常把自己歸為某一科的學生,而忽視了綜合能力的提升。在體育教學中融合醫學專業知識,可以讓醫學院的學生掌握更豐富的醫學知識,形成綜合性的醫學學習理念,并提升自身的職業綜合能力。
(3)促進體育醫學科研工作的開展;在醫學院的體育教學中應用體醫結合模式還可促進醫學院的師生開展體育醫學的研究。這一過程中,教師可強化研究,也可帶領學生開展相關的科研項目,對體育醫學科研工作的開展以及醫學院的發展具有促進作用。
醫體融合教學的模式已在高校得到了普遍關注與認可,其也在現有日常教學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而對于該種模式的實施與發展,筆者認為可從以下方面進行落實,具體如下:
(1)關于醫體融合模式的構建,學校應組建專業的由學校領導、醫學專業專家、體育教學專家為核心的教學改革小組,并提供充足的資源構建教學改革方案,以促進教改工作實施。
(2)醫體融合教學模式應結合現有醫學及體育教學模式,堅持以學生“德、智、體全面發展”為目標,在掌握體育健康理論與運動技能的基礎上,掌握醫學基本技能及健康服務等基本知識,以培養在醫療衛生機構進行醫療服務與實施健康教育的的專業化人才。
(3)醫體融合教學模式的開展應重點在體育與醫學的結合上進行考慮,如運動醫學、保健體育、康復醫學、醫學營養、健康評估、運動處方等方面,以上均屬于體育與醫學融合發展的產物,也是目前高校落實醫體融合教學的參考及突破口,實際實施中應靈活應對。
(4)醫體融合的實施,其教學模式是關鍵,制定合理的教學計劃及實施等;如目前一些高校在教學計劃找那個安排每天鍛煉一小時,并在教學內容中設置醫體融合的教學內容;同時充分利用課內知識與課外實踐的有效結合,從而實現較好的教學與實踐效果。
(5)醫體融合模式的實施,其關鍵在于教師如何對學生實施教育及培養學生的理念。在該種情況下,作為體育教師必須懂得一定的醫學常識;而醫學教育工作者也應熟悉常規的體育運動項目。只有在該種情況下,教師才可在日常教學中不斷將醫體融合的教學理念及模式進行應用,可對提供教學效果將 發揮積極的作用。
關于醫學院校體醫融合教學課程體系的構建,為保證其教學效果及發揮其教師教學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筆者認為可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考慮,具體如下:
(1)教學及人才培養目標的設立中,學校應確定明確的教學培養目標。如學校確定以培養健身咨詢與技術指導能力為主,具備一定康復與治療能力的以及了解社會市場經濟發展情況,能夠很好的適應健身行業發展的“會組織,精指導,能康復,懂管理”的多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為目標等,可為教學課程的設置與計劃的安排提供綱領。
(2)教學內容的設置;對于該類人才的培養,學生所掌握的知識應具有綜合性及專業化兩大特點;即從人文與自然科學基本知識、體育科學基礎知識、社會體育工作知識、健康管理與運動康復知識等知識結構層面進行著手,并將工具知識運用能力、運動項目指導能力、體育康復與保健能力等能力結構層面以及思想道德素養、文化素養及身體素養等素養結構進行輔助教學,以實現對“體醫融合”人才培養教學課程進行設計。
(3)教學評價機制的設置;如在該種教學模式下,應建立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考核評價機制。教學評價的方法有測驗、成果匯報、觀察提問、作業檢查等。評價不改變,教學沒改革,評價應有診斷作用。如全面客觀的評價工作不僅能估計學生的學習效果在多大程度上實現了教學目標,而且能解釋效果不佳的原因。其二,評價應有激勵與調節作用,評價的過程可以讓師生了解自己的教和學的情況,教師和學生可以根據反饋信息調整教與學的行為。
縱上所述,結合現有醫學院對學生教學工作的培養中,醫體教學模式的開展對實現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及提高教學質量起到了積極的作用。在該種情況下,積極利用醫體融合模式開展的優勢及對其課程體系進行有效的設計將具有積極意義。本文將綜合現有情況,對醫體融合模式在醫學院教學開展的情況及課程體系構建相關問題進行了分析,可為后期該種教學模式的應用提供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