鄒金堂 武漢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同時也積累了大量生態環境問題。經過多年的努力,生態環境雖有所好轉,但與人民的期待和可持續發展的要求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特別是一些地區嚴重霧霾頻發,已經成為民生之痛、心肺之患。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站在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和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戰略高度,針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多次強調要健全生態環境保護責任追究制度,以堅決的態度和果斷的措施遏止對生態文明的破壞。
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理念。生態文明建設不僅影響經濟持續健康發展,也關系政治和社會建設,必須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人類發展活動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否則就會遭到大自然的報復。這個規律誰也無法抗拒?!彼瑫r指出:“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因此,“只有尊重自然規律,才能有效防止在開發利用自然上走彎路。”
在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堅持和貫徹新發展理念,正確處理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像保護眼睛一樣,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p>
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2016 年,習近平總書記關于做好生態文明建設工作的批示中,要求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強烈意識,努力走向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2013 年9月7 日,習近平在哈薩克斯坦納扎爾巴耶夫大學發表演講時指出:“我們既要綠水青山,也要金山銀山。寧要綠水青山,不要金山銀山,而且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秉h的十九大報告進一步強調“必須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
綠色發展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基礎。推進綠色發展,要樹立發展和保護相統一的理念,堅持發展是硬道理的戰略思想。發展必須是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平衡好發展和保護的關系,按照主體功能定位控制開發強度,調整空間結構,給子孫后代留下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實現發展與保護的內在統一、相互促進。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重點是調整經濟結構和能源結構,優化國土空間開發布局,調整區域流域產業布局,培育壯大節能環保產業、清潔生產產業、清潔能源產業,推進資源全面節約和循環利用,實現生產系統和生活系統循環鏈接,倡導簡約適度、綠色低碳的生活方式,反對奢侈浪費和不合理消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是發展觀的一場深刻革命?!薄耙浞终J識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重要性、緊迫性、艱巨性,把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并且就推動形成綠色發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提出了6 項重點任務,即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加大環境污染綜合治理;加快推進生態保護修復;全面促進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倡導推廣綠色消費;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
自然生態是有價值的,保護自然就是增值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的過程,就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就應得到合理回報和經濟補償。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正確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牢固樹立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的理念,更加自覺地推動落實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決不以犧牲環境為代價去換取一時的經濟增長。”
把握人口、經濟、資源環境的平衡點推動發展,人口規模、產業結構、增長速度不能超出當地水土資源承載能力和環境容量。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我國經濟快速發展,同時積累下來的生態環境問題也日益凸顯,進入高發頻發階段。其中,水源污染、大氣污染、土地污染等關系國計民生的問題尤為嚴重。主要原因是在發展經濟的過程中,沒有處理好經濟發展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以無節制榨取資源、破壞環境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實際上切斷了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之間物質能量的交換循環機制,把社會與自然之間生動的辯證統一變成了僵死的分裂對抗。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按照人口資源環境相均衡、經濟社會生態效益相統一的原則,整體謀劃國土空間開發,科學布局生產空間、生活空間、生態空間,給自然留下更多修復空間?!?/p>
生態文明建設,是指人類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主動保護自然,積極改善和優化人與自然的關系,建設健康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旨在創建一種經濟與生態協調發展的新發展模式以及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新生活方式。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 年5月召開的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根本大計。中華民族向來尊重自然、熱愛自然,綿延5000 多年的中華文明孕育著豐富的生態文化。他在北京延慶2019 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開幕式,發表題為《共謀綠色生活,共建美麗家園》的重要講話,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這句話告訴我們生態與我們的文明息息相關,絕不是毫無關聯的,文明的發展依賴于生態。他還進一步指出:“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薄敖ㄔO生態文明,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p>
著力解決突出環境問題,是人民群眾最關心的問題。堅持全民共治,源頭防治,這是防治污染、治理環境的基本方針。大氣污染防治、水污染防治、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被稱為當今防污治污“三大戰役”。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了防污治污的具體目標:“持續實施大氣污染防治行動,打贏藍天保衛戰。加快水污染防治,實施流域環境和近岸海域綜合治理。強化土壤污染管控和修復,加強農業面源污染防治,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行動。加強固體廢棄物和垃圾處置?!?/p>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強調,生態環境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我們要積極回應人民群眾所想、所盼、所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人民福祉和民族未來,從黨和國家事業發展全局出發,全面總結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的歷史性成就、發生的歷史性變革,深刻闡述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大意義,明確提出加強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的重要原則,對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作出了全面部署,是建設生態文明、建設美麗中國的根本遵循,對于動員全黨全國全社會一起動手,推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邁上新臺階,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動綠色發展,建設生態文明,重在建章立制,用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管理體制,加強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監管,推進環境保護督察,落實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完善環境保護公眾參與制度?!?/p>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開展一系列根本性、開創性、長遠性工作,加快推進生態文明頂層設計和制度體系建設,加強法治建設,建立并實施中央環境保護督察制度,大力推動綠色發展,深入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行動計劃,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 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實施《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規劃(2014-2020 年)》,推動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歷史性、轉折性、全局性變化。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生態環境損害責任終身追究制。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強調,要按照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要求,用嚴格的法律制度保護生態環境;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保護必須落到實處,“要落實領導干部任期生態文明建設責任制,實行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明確各級領導干部責任追究情形?!?015 年3 月,黨中央還制定出臺《關于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這是繼黨的十八大和十八屆三中、四中全會對生態文明建設作出頂層設計后,中央對生態文明建設的一次全面部署。為資源節約、生態保護、環境治理提供了行動綱領。同年,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總體方案》,具體規定了生態文明體制改革的指導思想、原則、目標以及健全自然資源資產產權制度、建立空間規劃體系、完善資源總量管理和全面節約制度等,為實施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提供了政策保障。同時,對增強各級領導干部保護生態環境、發展生態環境的責任意識和擔當意識,推動生態環境領域的依法治理,不斷推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的講話中,明確提出新時代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必須堅持好以下原則。一是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堅持節約優先、保護優先、自然恢復為主的方針,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讓自然生態美景永駐人間,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二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貫徹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產業結構、生產方式、生活方式,給自然生態留下休養生息的時間和空間。三是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重點解決損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四是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要統籌兼顧、整體施策、多措并舉,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五是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制度創新,強化制度執行,讓制度成為剛性的約束和不可觸碰的高壓線。六是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形成世界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的解決方案,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
目前,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正遭遇前所未有的“生態”瓶頸。改革開放40多年來,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時,也付出了能源資源過度消耗、生態環境嚴重破壞的沉重代價,資源環境對經濟增長制約作用越來越大,經濟發展和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可持續發展的壓力越來越大。與此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質量日益成為人民群眾的重要需求,逐漸富裕起來的人民群眾對享有優美的生態環境、過上更高品質的生活表達了強烈的訴求。能源資源成為各國爭奪的焦點,綠色經濟正成為各國紛紛搶占的戰略制高點,綠色壁壘成為貿易保護的新形式。
黨的十八大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要求樹立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十九大進一步強調了“五位一體”的總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重要內容?!薄拔逦灰惑w”總體布局的確立,適應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新要求,滿足了人民群眾的新期待,彰顯了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執政智慧,昭示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進入了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標志著我們黨對共產黨執政規律、社會主義建設規律和人類社會發展規律的認識與實踐都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
總之,良好的生態環境是在人與自然關系上的一次進步,是人類文明形成和發展的基礎和條件。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歷史上的一次大變革和新躍進。生態文明建設,是保護和發展生產力的客觀要求,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更是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建設生態文明是一場設及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思維方式和價值觀念的革命性變革。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并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全黨全國貫徹綠色發展理念的自覺性和主動性顯著增強,忽視生態環境保護的狀況明顯改變。我國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大、力度之大、成效之大,在我國發展史上是前所未有的,生動詮釋了黨和國家事業發生的歷史性變革。黨的十九大進一步提出了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新目標、任務、舉措,進一步昭示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論述,形成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生態文明觀,為推進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建設美麗中國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