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欣格 賈琬麗 楊軻云 陸海天 高暉

摘? ?要:為滿足不斷上漲的教學需要,多數高校在校內或校外進行零散的加建改建,使得大部分高校老校區存在“拼貼化”的問題,本文從拼貼化問題的提出、表征、影響等三個方面研究分析了校園環境拼貼化現狀,并鑒于學校建設現狀及費用問題,提出通過景觀介入與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微改造”,微建、微調校園環境,緩解校園拼貼時期呈現的各種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關鍵詞:歷史性校園? 微改造? 拼貼化? 北京林業大學
中圖分類號:TU984.11?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 ? ? ? 文章編號:1674-098X(2019)06(c)-0132-02
1? 拼貼化問題的提出
由于高校擴招與城市緊俏土地資源之間的矛盾,高校老校區只能通過加建改造原有設施以滿足不斷上漲的教學需要,高校校園存在“拼貼化”的問題——校園舊有元素(建筑高度、材質,街道尺度,植物景觀)與校園建設新元素產生矛盾,新舊程度、文化風格差異巨大而使校園環境割裂,特色不足,存在功能問題,難以令人產生校園歸屬感的狀態。對此,我們借鑒城市更新,建筑新老元素的綜合利用等案例,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力圖用微建微改的方式對校園景觀面貌進行梳理,加強校園特色,增強環境的整體感、營造校園環境的文化氛圍。
2? 拼貼化問題表征
通過對于校園的實地考察、校園環境歷史研究、訪談等方式我們發現校園環境拼貼主要體現在功能拼貼、環境拼貼、規劃拼貼三個方面。
2.1 功能拼貼
2.1.1 校園與校外城市功能拼貼
北京林業大學創辦于1952年10月16日[1],學校所在地五道口,原定位為較為純粹的大學集中地,但隨著地鐵13號線的開通、中關村產業園的興起及城市的發展,周圍高密度的高層住宅,燈紅酒綠的商業街區與樸素單純的校園環境相矛盾,學校面臨與城市越來越頻繁的接觸,形成了校園的拼貼問題。
2.1.2 復合化校園功能使用現狀與舊有單一功能分區拼貼
幾經發展,北京林業大學校由建校初的幾個院系擴增至16個學院,學生擴展至32000人[2]。北林校本部僅僅有703畝,還需滿足日益增多的教學功能需求及學生生活需求,近年學校力求通過加建改建以滿足需要。但新建的地區難免會影響原有的功能布局及校園規劃,使得部分道路、區域人流密集、擁擠不堪,出現了復合化校園功能使用現狀與舊有單一功能分區拼貼的問題[3]。
2.2 環境拼貼
2.2.1 校園建筑面貌拼貼
由于校舍重建和新建的時代不同且時間跨度很大,使校園內房屋的外立面種類多樣。例如學研中心和東區新建食堂、宿舍均高60m左右與原先15~20m的校園建筑高度之間、框架-剪力墻結構與其他較早建造的砌體結構教學樓之間,以及平屋頂與傳統的坡屋頂之間形成鮮明的對比 。
文化風格上,圖書館及二教、行政樓以仿歐美國家的學院派風格,與新建13號樓、學研中心等富有現代感的幾何形式風格相沖突。高層建筑的加建使舒適寬敞的校園道路,顯得狹小擁擠,老建筑室外多加裝的空調管線和室外樓梯,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拼貼感。
2.2.2 校園綠地建設拼貼
從歷史發展看,北林的校園景觀建設隨著學校的建設多有調整,大致可分三個階段:單一的綠地建設轉向系統規劃,校園環境與觀賞性景觀互融,觀賞性朝著實用性景觀轉變。雖然建設的各個景觀為新建建筑的融入、道路體系的調整起到了積極作用,但由于不同時期的景觀風格及對于使用者的吸引力不同而致使校內景觀體系也存在著一定的拼貼問題。
2.3 新老規劃拼貼
2.3.1 規劃意圖拼貼
2003年北林校園規劃涵蓋苗圃、氣象站、賓館、專家樓,家屬區、小學,偏向“大學辦社會”,強調高校為師生提供食宿行醫等的生活后勤服務系統。而現存的大學老校區更偏向于建立“社會辦大學”,接納社會提供的服務系統,校園與社會更開放交融[4]。這兩種沖突的校園規劃意向致使校園中的出現新老規劃拼貼。
2.3.2 交通規劃拼貼
由于機動車的增長,大學校園的步行+自行車慢行系統而逐漸受到影響,校園寧靜的學術氛圍被打擾,我校信息中心北部的洋白蠟大道,在學校興建新的教學中心第二教學樓后,有大量學生通過此路前往東區上課,同時從家屬區前往北林附小的小學生、從西區開往東區的車輛也經此路,大量的車輛停放占用了原有規劃的疏散空間與交往空間,道路規劃上的滯后致使這條道路存在多重功能拼貼問題而帶來極大的使用不便。
3? 拼貼問題的影響
為進一步明確拼貼化對于校園環境使用者帶來的影響,我們從來訪者、教師、學生三個角度以問卷、采訪等多種形式進行調研,并結合北京林業大學校園歷史發展分析得以下結論:
一是現在的校園由于歷史問題明顯存在著空心化,人流集中在東西兩端高密度建筑區,中部的空間交通簡單人流量少,使得不少具有校園特色的“流書播惠”亭,主樓大草坪等空間無法充分利用,而這些歷史景觀正是校園精神文化的重要依托點。
二是擴建增建,外部環境的逐步復雜以及開放的校園導致了校園環境一定程度地社區化。弱化了校園的秩序感和校園使用者的大學歸屬感,對于校園空間的需求反而降低。
三是校園環境的拼貼、新老建筑的對立,使得校園中心不明,行走于校園中時會因為“拼貼化”而產生校園環境不整體,缺乏秩序的體驗。
4? 以微改造的方式緩解拼貼問題
鑒于學校建設現狀及費用問題,我們認為應該通過景觀介入與科技手段相結合的方式“微改造”,微建、微調校園環境,緩解校園拼貼時期呈現的各種問題所帶來的影響。
4.1 從整體出發,梳理調整合理的功能布局
從校園整體的角度出發,在尊重原有校園空間架構延續的基礎上,整合完善功能區域,提高對于低利用區域的使用。例如校園中通常以大門、主樓、大廣場等對稱布置,形成一條中心軸線區域,以營造校園雄偉、莊嚴的氣氛,但是這樣的區域往往使用率不高。通過“微改造”的方式,提高這些類型區域的利用率,優化校園用地規劃。
4.2 對交通體系的分流與改進,平衡校園中道路使用頻率
學校應及時調整對外交通、梳理內部交通和組織靜態交通,減少“拼貼”及校內機動車數量的急速增長的負面影響。
北京林業大學擴招后,修建了二教、學研等新的教學中心。校園的教學重心逐漸向校園東區轉移,而師生住宿集中在校園的西區,東西向溝通的交通需求增大。對此,學校可以將原有溝通東西的道路拓寬,進行人車分流,同時更換植被,形成新的具有植物特色的校園道路,還可將校園草坪中,人踩踏較多、土壤已經外露的區域,選擇性地升級為硬質小路,使通行更加便捷。
4.3 利用互聯網等科技手段,增強使用者與場地的互動性
利用新技術讓參與者與場地發生更多的互動,減少拼貼化產生校園特色不鮮明等負面體驗。
可以在校園中設置標識體系,結合不同參觀訪問需求設計植物特色、景觀特色、建筑特色等參觀線路,利用互聯網實時導覽參觀人員,使其快速捕捉校園特色的戶外空間。同時可以借鑒Alpha地圖以地點鏈接用戶的方式,通過校園環境信息數字化,以校園各個地點為索引,鏈接植物導覽手冊、校園環境的歷史背景等,幫助使用人群認識到環境的復雜性并理解欣賞拼貼校園之美。
4.4 引入適當活動,激發場地活力
校園內引入合理適當的活動,促進師生更多利用戶外活動空間,重新激發校園場所的活力,讓各區域形成特有的場所記憶。
如可以定期舉辦校園內的尋寶游戲,鼓勵學生探索校園。同時推崇校內自發形成的場所活動,比如秋季銀杏大道攝影,已經成為北林獨有的校園文化傳統。也可以通過陽光長跑等體育活動,使學生每日都可以與整體校園環境接觸,形成懷念大學校園的獨家記憶。
參考文獻
[1] 北京林業大學校史編輯部.北京林業大學校史1952-1992[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1992.
[2] 北京林業大學.北京林業大學年鑒:2013卷[M].北京:中國林業出版社,2014.
[3] 倪慧.東南大學老校區的保護與更新[J].新建筑,2008(1):97-101.
[4] 胡楠.綠色校園視角下的校園綠地建設——以北京林業大學為例[J].風景園林,2018(3):2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