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悅

[摘要] 隨著博物館事業的不斷發展,社會教育在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博物館逐步成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更是宣傳推介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本文通過深入分析現階段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社會教育現狀,如何把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引向社會需要,使博物館成為青少年學習的重要場所,談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關鍵詞] 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社會教育;公共文化服務
[中圖分類號] G269.27? [文獻標識碼] A? ? ?[文章編號] 1005-3115(2019)03-0183-04
博物館是教育、收藏、研究和展示人類文化和承載歷史記憶的重要場所,是構建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承擔著弘揚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使命。如何深入挖掘藏品中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如何研究好,展示好文化遺產,已成為博物館社教工作者深思的問題。筆者通過深入分析現階段張家川回族自治縣博物館社會教育現狀及存在的問題,對今后張家川縣博物館如何利用有限的文物資源,不斷創新社會教育方式,充分發揮博物館社會教育功能,讓其真正成為青少年教育的第二課堂和青少年進行歷史文化教育的重要基地,談一些自己的建議。
一、當代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博物”一詞,最早在《山海經》中就出現了,它的意思是能辨識多種事物;《尚書》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漢書·楚元王傳贊》中也有“博物洽聞,通達古今”之意。雖然“博物”二字很早見于典籍,但是與博物館的含義相差很遠。“博物”與“館”連成一個詞,作為一種文化教育機構在中國出現的較晚。在1933年以蔡元培為首倡建的國立中央博物院(今南京博物院),是中國第一座也是當時唯一一座現代綜合性博物館。當時國立中央博物院不僅是單純的收藏展示,而是以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為宗旨。由此可見,中國第一座博物館的建立就賦予了弘揚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精神的職責。“蔡元培對博物館的認識已不是一麟半爪或單純的概念,而是把握住博物館的本質,概括出博物館的一般規律?!雹僦牡聡膶W家歌德曾說:“博物館者,非古董品之墓地,乃活思想之育種場。”②隨著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博物館的職能也隨之不斷充實發展。博物館成了實施實物教育和精神教育的基地。在2015年頒布的《博物館條例》中說:“博物館,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收藏、保護并向公眾展示人類活動和自然環境的見證物,經登記管理機關依法登記的非營利組織。博物館開展社會服務應當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和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原則,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睏l例就博物館的職能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博物館不僅是收藏、保護機構,而是以教育、研究和欣賞為目的,服務人民,豐富人民群眾精神文化生活的場所。因此,在社會經濟迅速發展的當代,博物館應該根據自己的實際條件,努力滿足社會對博物館的需求,充分利用博物館資源所蘊含的歷史文化,真正發揮博物館的社會教育職能。
二、張家川博物館簡介
張家川縣博物館成立于1992年,是一座以教育、收藏、研究和展示為主的綜合性博物館。近年來,隨著我國博物館事業的蓬勃發展,張家川縣博物館也得到了全面快速的發展,尤其是2011年免費開放以來,張家川博物館結合縣域歷史文化,利用博物館藏品資源制定了陳展大綱,以歷史空間為序,全方位、多層次展示張家川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獨特的文化資源。基本陳列分為歷史文物陳列、民俗風物陳列、馬家塬遺址及墓葬出土文物陳列和館藏書畫精品陳列四部分,展出文物中珍貴文物200余件。展示有:特色鮮明的陶器;造型別致,異彩紛呈的秦漢青銅器;色彩絢麗、紋飾華美的宋、元、明、清瓷器;鑄造精湛,別具一格的明代阿文銅爐;風格迥異,彌足珍貴的古籍書畫;還有評為“2006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的馬家塬戰國墓地出土的豪華精美車乘,具有濃郁西戎少數民族文化的典型器物和堪稱國寶的青銅繭形壺等。這些器物不僅展示了張家川獨特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還謳歌了先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近年來,張家川縣博物館以免費開放為契機,創新工作思路,充分發掘文物背后的故事,以主題社教為出發點,全面發揮博物館公共文化服務功能,以學術研究為載體,全面提升博物館研究保護水平,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功能日益凸顯,使博物館真正成為人們共有共享的文化家園。先后被評為“全國文物系統優秀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張家川縣青少年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甘肅武警總隊紅色教育基地“、“天水市科普教育基地”。已成為教育和傳承民族文化的重要平臺,成為青少年教育不可或缺的第二課堂。
三、張家川縣博物館社會教育發展現狀
張家川縣博物館于2011年年底正式對外免費開放。自開放以來,主要接待對象以考察團、工作組、群眾、社會團體和中小學生等為主。2016年以前,博物館的社會教育是被動的觀眾自主參觀,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宣傳活動相對較少。自2016年以來,在省、市各級部門的關心和支持下,張家川縣博物館開拓創新,求實奮進,轉變發展理念,堅持“走出去請進來”的宣傳教育方針,大力宣揚優秀傳統文化,不斷擴大博物館的知曉率和知名度,增加博物館人氣。在2016年,共接待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軍隊、學校、社區及旅游團體近300個,開展“四進”(進學校、進部隊、進社區、進企業)活動12次,舉辦社教活動3場次,參觀者共計5.6萬余人次,其中機關團體約占到總參觀人數的50%,青少年參觀人數約占總參觀人數的30%。2017年,接待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軍隊、學校、社區及旅游團體360個,開展“四進”(進學校、進部隊、進社區、進企業)活動20次,舉辦社教活動12場次。共接待參觀者共計7.6萬余人次,其中機關團體約占到總參觀人數的35%,青少年參觀人數約占總參觀人數的35%,送展覽進基層參觀人數約占總參觀人的30%。2018年,接待各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軍隊、學校、社區及旅游團體近400個,開展“四進”(進學校、進部隊、進社區、進企業)活動20次,以“春節”“元宵節”“端午節”“母親節”“5.18國際博物館日”“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中秋節”“重陽節”等重大傳統節日為出發點,以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為主題的系列社會教育活動30場次。共接待參觀者共計8萬余人次,其中機關團體約占到總參觀人數的30%,青少年參觀人數約占總參觀人數的50%,日接待觀眾最高紀錄近2000人次,平均每日接待觀眾量為200余人次。
由此可見,近三年張家川縣博物館人氣漸長,但在這些參觀者中,青少年這個群體大多是邀請進來的,主動走進博物館的青少年屈指可數。為了吸引廣大青少年主動走進博物館,激發青少年求知欲望、探究精神,充分發揮博物館“第二課堂”的宣傳教育功能。張家川縣博物館就近年來開展的社會教育活動專題進行了調查,通過專訪、現場問卷、座談等形式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主要為中小學生,調查的目的是更好利用張家川縣博物館有限的文物資源,不斷創新社會教育方式,深入挖掘文物所蘊含的歷史文化,將愛國主義教育與傳統歷史文化有機地結合起來,讓深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活起來”,讓博物館這個能使青少年開闊視野、獲得知識的社會大課堂更好的服務青少年。現將調查內容進行分析:
通過問卷的整理分析,發現青少年對博物館的社會教育工作基本上是認可的,同時也反映出博物館在具體細節工作上存在一些問題:
(一)博物館在推廣宣傳方面有待提高。
如問題1.“你是通過什么渠道知曉本次活動的?”的結果不是很近人意,知道博物館的青少年不足50%,說明青少年對博物館的認知程度很低,博物館在宣傳推廣方面力度不夠。
(二)博物館在展覽講解和專題講座方面有待提升
如問題4“你最喜歡本次活動的哪個環節”無論是中學生還是小學生對手工制作的興趣很濃,這雖然體現了青少年活潑好玩的個性,但也說明展覽講解和專題講座的吸引力不夠,不能激發青少年的學習能動性。
(三)博物館與學校溝通交流不夠
如問題11“你對本次活動的建議”,不管是小學生還是中學生都希望館校能夠合作,多舉辦活動,這說明青少年有較強的求知欲,對博物館充滿著好奇心,但館校合作平臺未全面搭建起來,館校合作機制有待進一步健。
結合張家川縣博物館近幾年的社會教育情況和問卷分析,發現盡管主動發揮了博物館社會教育職能,不斷創新機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視的問題,主要表現在:一是青少年走進博物館的積極性不高,二是博物館展覽手段單一,三是教育活動質量不高,四是學校教育和博物館聯系不夠緊密。
四、對張家川縣博物館社會教育工作發展建議
隨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博物館的教育職能不斷突顯,特別是青少年教育顯得尤為重要。面對諸多問題,博物館要改變思方式、主動出擊、創造機會讓青少年主動走進博物館,讓博物館與青少年對話;利用其具有想象力和好奇心的特性,啟發誘導他們主動積極地參與進來,讓博物館真正成為青少年感知歷史,認識現在,研究未來的重要課堂。
綜上所述,怎樣才能讓學生主動地走進博物館,如何將博物館歷史資源和課堂教育鏈接起來,更好地發揮第二課堂的作用,我認為應該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博物館必須跟隨時代的脈搏
順應時代的要求,改變博物館陳列展覽陳舊的現狀,更新展覽內容,可以借助豐富的館藏文物來更新展品,通過一件組文物,講述一段歷史,生動的來展現展覽主題。至少通過在一定的時間更換部分展品的方法,來滿足參觀者的求知欲和新鮮感。其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吸引一定的青少年主動走進博物館,滿足他們對歷史知識的獲得感。
(二)改進陳展手段
舉辦專題展覽,全方位展現展品,激發青少年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博物館是通過收藏、研究、陳列的形式來為大眾展示一個富有歷史價值的情景再現模式。博物館中的每一件“物”都是歷史的見證,更是直觀的歷史實物。不僅是教科書的補充與延伸也是生動具體的實踐基地。讓數件文物能從不同層面反映各個歷史時期的不同文化,把文物作為一個射線的端點,以此端點可映射出好幾條文化線來,通過這些文化線能清晰的展現當時的政治體制、社會經濟、人民生活等各層面的文化。通過文物展現的多元化,對青少年學習歷史文化知識,培育社會注意核心價值觀等方面意義重大。
(三)樹立品牌社會教育活動
拓展文物資源。博物館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實現多元化發展。這就要求博物館要在創新上下大力氣,加強博物館自身建設,培養專業的社會教育活動策劃人員,做品牌教育,讓社教策劃人員深入挖文物背后的故事,文物所反應的歷史背景,文物所承載的制作工藝,文物在當時的用途及使用方式等各層面的文化,開展多種形式的互動式教育,比如,開辟了專題講座、出版讀物、電化教育、流動展覽等多種教育形式,為青少年提供動手操作、趣味問答等活動和游戲項目,青少年在博物館里,不僅可以參觀展覽,又可以結合自身的喜好最大程度上的參與進去,進一步調動青少年的觀展熱情,使他們能夠參與其中,主動地獲得豐富的知識。
(四)建立館校合作機制,拓寬社教渠道
如今博物館社會教育與學校教育的作用應該是相輔相成、相得益彰的。博物館要加強與縣城內中小學校的溝通交流,提升社會教育效益。在深入挖掘文物文化資源優勢的同時,加強與學校的協作,立足學校教育,讓歷史文物走進學校課堂,針對不同的群體采取不同的講課方式、讓學生更直觀的感知歷史。館校之間要建立長期合作機制,定期互換交流意見,解決突出問題,真正讓歷史文物知識成為學校教育的第二課堂。
總之,博物館要把樹立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徹到建設管理中;運營服務各方面全過程,使博物館成為人們共享共有的文化家園;積極探索讓文物“活起來”的思路和途徑,舉辦更多符合時代要求,體現新時代特色的精品展覽,增強青少年對博物館的認同感和歸屬感,真正使博物館社會教育活動成為青少年探求知識,健康成長的重要基地。
[注 釋]
{1}王宏鈞:《中國博物館學基礎》,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第6頁。
{2}君實譯:《博物館之歷史》,《東方雜志》,第15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