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果 鄧鑫
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揭曉,“細胞感知氧氣通路”摘得桂冠
近日,2019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公布,哈佛醫學院達納-法伯癌癥研究所的威廉·喬治·凱林( William G. Kaelin, Jr.),牛津大學和弗朗西斯·克里克研究所的彼得·拉特克利夫( Peter J. Ratcliffe)以及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學院的格雷格·塞門扎(Gregg L. Semenza)獲此殊榮。這三位科學家曾共同獲2016年拉斯克基礎醫學獎。動物需要氧氣才能將食物轉化為有用的能量。幾個世紀以來,人們已經了解了氧的基本重要性,但細胞如何適應氧水平的變化一直是未知的。今年諾貝爾獎獲得者的開創性發現,解釋了生命中最重要的適應過程的機制。他們為我們了解氧水平如何影響細胞代謝和生理功能奠定了基礎。他們的發現也為開發抑制或激活氧調節機制的新藥,抗擊貧血、癌癥和許多其他疾病的新策略鋪平了道路。
癌癥免疫治療領域又取得突破性進展
來自以色列魏茨曼科學研究院的Yardena Samuels與美國國家癌癥研究所的Eytan Ruppin聯合團隊發現,在黑色素瘤中,腫瘤內異質性(ITH)越高,免疫系統抗癌的能力就越容易被抑制,癌癥進展得就更快。而且,他們還發現,在黑色素瘤中,相比于腫瘤突變負荷(TMB)等因素,ITH對免疫治療的效果影響更大。甚至腫瘤內異質性對免疫治療療效的預測,比TMB更好。說起腫瘤免疫治療,我們都知道,在腫瘤免疫治療領域有個非常重要的假設:腫瘤的突變負擔,也就是TMB越大,新抗原就越多,腫瘤的免疫原性就越強。也就是說TMB越高,免疫治療效果應當更好。去年,全球首個Ⅲ期前瞻性臨床研究表明,TMB可以作為免疫治療療效的預測方法。但與此同時,很多科學家也觀察到,TMB高的患者對免疫治療的反應也不一致,很多TMB低的患者對免疫治療也有反應。于是人們懷疑TMB是否靠譜。而新研究則發現,ITH是個很好的預測黑色素瘤療效的標志物,而且可以與TMB聯合使用。 Journal Cell /細胞雜志
我國科學家首創新型無毒超低溫細胞保存技術
近日,天津大學校化工學院張雷、楊靜團隊成功研發新型細胞超低溫保存術,首次實現低成本無毒副作用超低溫保存人類軟骨細胞,有望成為細胞治療領域的重大突破,為血液病、癌癥患者等人群帶來福音。細胞治療是指將細胞在體外培養后移植到患者體內,以修復或替換人體受損的組織或細胞,從而達到治愈目的。將細胞超低溫冷凍保存用于未來“喚醒”與治療,被稱人類醫學發展史上最具想象力的“后悔藥”。其原理為:在-80℃或-196℃下使細胞新陳代謝完全停止而處于“假死”或“休眠”的狀態,從而實現長期保存細胞的活性和功能。目前相關技術存在嚴重“瓶頸”:降溫過程中形成生長的冰晶會給細胞造成致命的冷凍損傷。楊靜在研究中創造性地選取天然兩性離子甜菜堿作為細胞內凍存保護劑,成功實現了人體軟骨細胞的超低溫保存,細胞復蘇成活率可達90%以上,從而創造了新型超低溫細胞保存技術。Biomacromolecules/《生物大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