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語 鄧鑫
夫妻創業也就是俗話說的“夫妻店”,國內很多知名企業也是所謂的“夫妻店”,如百度的李彥宏和馬東敏、SOHO中國的潘石屹與張欣,還有最近上了熱搜的當當的李國慶和俞渝。當然也有不少是普通人開的夫妻“小店”。很多人不看好“夫妻店”,覺得要么只能共苦,不能同甘,要么只能同甘,不能共苦,而且夫妻分手,還會累及事業,不是一個明智的選擇。真的是這樣嗎?
案例一:
小凡和大治是朋友眼中夫妻創業的楷模。兩個人都是廣告公司出來的,本來在一起也同事了很久,彼此在工作中早就非常默契了。兩個人辭職后,一起開了一家設計工作室,不僅轉型成功,而且很快就盈利了。大治一直是小凡的領導,出來創業后,也維持了這個模式。大治頭腦清晰,善于分析形勢,也非常勤奮,小凡則執行能力很強,也很會維護客戶關系,兩人白手起家但事業做得有聲有色,也并不讓外人感到意外。然而,自從有了孩子后,小凡感覺越來越力不從心了,尤其是老二出生后,小凡的時間被擠壓得越來越少。因為工作上的事情大治盯得緊,小凡必須全力完成,孩子很多時候就扔給了姥姥姥爺看管。等老大上小學后,小凡不停地被老師請去學校溝通,看著學習成績遠遠落后于同齡孩子的小凡,驚覺錯過了太多啟蒙教育機會,她只能咬牙親自開始盯孩子學習,從盯著做作業,到穿梭于各種補習班。小凡還暗下決心,不能讓老二重蹈老大覆轍。大治卻和從前一樣,家里的事兒不聞不問,兩個孩子也從不用他操心,對小凡現在的身份轉換視若無睹,工作上也一點都不放松要求。無數次小凡想要跟大治溝通她的想法,但大治不是推說工作忙,就是沉默不答。其實,因為工作室不大,核心業務也沒有合適人選可以接手,加上經濟形勢不好,客觀上也不允許她扔下工作去做全職媽媽。但由于大治在生活中的缺位,小凡一個人顧兩頭畢竟精力有限,各種壓力、各種情緒一起襲來。徹夜失眠了一段時間,小凡去醫院檢查后被告知,她患上了抑郁癥……
案例二:
丹丹一直是女強人的代表,她從偏遠的縣城只身來到北京,闖蕩了幾年時間,硬是開了幾家連鎖餐館,事業發展得紅紅火火。老公祥東一直被大家稱為有福之人,學歷、工作經歷平平,也沒做過生意,家里事無巨細也都是丹丹一人打點,上到奶奶,下到兒子曉東,都被丹丹照顧得服服帖帖的。雖然餐館在外人看來是個夫妻店,但祥東基本不用操心什么大事,也就是跑跑稅務,進進貨這些小事,緊要的后廚重地,他既看不懂,也懶得操心。饒是有這么能干的妻子,祥東也不知足,接二連三發生了出軌事件。最近的一次,祥東的外遇對象還直接找到了丹丹,說和祥東有了孩子,逼著丹丹和祥東分手。丹丹痛定思痛,決定離婚。直到這時,祥東才想到了丹丹的各種好,痛哭流涕發誓痛改前非。但這次丹丹真的寒了心,之前自己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給了祥東好幾次機會,但又如何?眼看著復合無望,祥東只能接受分手的事實。然而財產分割卻成了棘手的事情。公司法人是祥東,而且當時起公司的時候,也沒有認真考慮過股份問題,丹丹當時覺得這輩子自己一定不會離婚的,所以股份也是各自持有50%?,F在祥東背后不只有他一個人,還有他女朋友以及未來的孩子,那個姑娘也不是省油的燈,先是借著說祥東現在住的地方在郊區,必須開車,催祥東把他名下的汽車要走了。而因為北京的限購措施,丹丹每天要去幾個餐廳巡視,還要接送孩子上學,卻沒有車開,非常不方便。這幾家餐館究竟如何分割,一定不是那么輕松能解決的。丹丹真是悔不該當初,把人心想得太簡單,沒有提前考慮到會有今天……
案例三:
卓凡是自由攝影師,和時尚編輯出身的冬影結婚之后,鼓動本來就在公司干得不開心的冬影辭職,跟自己一起創業。卓凡盤算著自己除了攝影之外,還有后期和設計的技術,加上冬影的策劃和文案執行,應該能把現在的事業做得更大,而不會只局限于接一些攝影的活兒。但是做了一段時間之后,事業并沒有如卓凡預料得那樣做大做火起來。在這個新技術、新事物不斷迭代的時代,卓凡和冬影之前做的工作都屬于傳統行業,和客戶談業務拓展,并沒有太多優勢,冬影自己也并不太擅長與客戶的溝通。運行了一段時間后,客戶還是那些老客戶,但經濟大勢不好,收入不僅沒有增長,還銳減了不少。冬影基本屬于“閑置”人員,除了給卓凡拍攝時打打下手和做做簡單的后期,自己擅長的能力并沒有得到發揮。自從雙胞胎出生之后,本來還過得去的生活一下子吃緊了,兩個人的矛盾越來越多,對彼此的抱怨也越來越多。而冬影離開職場已久,還要照顧雙胞胎孩子,再返回職場的可能性也越來越渺茫。卓凡也感到茫然,覺得日子越過越吃力……
夫妻共同創業,面臨哪些風險?
1創業初期的財務風險
如果一方創業,另一方繼續打工,家里有保底收入,即使創業失敗,也不會影響到全家的生計。共同創業,意味著雙方都沒了退路。假如創業不順,事業和家庭就會同時承受巨大壓力。
2共同創業,打破了原有的關系邊界
“夫妻共同創業”不是問題,夫妻在一起相處時間多了,發生沖突的機會也更多了才是問題。經營家庭和經營公司不同,創業是一種放大個人弱點的過程。每個人都會清晰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以及伴侶的缺點。也許李國慶和俞渝沒有在一鍋湯里攪和,也不會有今天這么難看的結局。相比起來,沒有在一起創業的夫妻,每天沒有那么多時間在一起,也多了一些想念彼此的機會,而且家庭與工作也更容易拎得清。
另外,在創業時期,工作上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新問題出現,按下葫蘆起了瓢,這些工作帶來的壓力就會一直跟著彼此,從公司到家里,沒有隔絕和減壓的機會。工作的壓力外溢到了家里,家里的壓力也點滴滲入了工作。就像案例一里的小凡,公私無法劃清界限,也給她增加了雙重壓力。
3“夫妻店”為何不被看好?
對雇員來說,如果兩個老板發生矛盾,應該如何戰隊?畢竟老板是一家人,床頭吵、床尾和,站誰不站誰,都有錯,都有風險。許多經驗豐富的優秀人才不愿去夫妻店工作,或者在有機會跳槽時毫不猶豫地離開,就像坊間傳聞百度前總裁陸奇的離職就跟“夫妻店”有關。這給夫妻店的人才招募帶來了困難。
對投資者來說,夫妻店也存在很大隱患。夫妻關系緊密,對公司絕對控股,則很難引入其他合伙人或職業經理人。夫妻關系不好,在用人、經營、戰略上打擂臺,就平白增加許多內耗。一旦夫妻關系分崩離析,互揭短處,就會帶來公司經營上的巨大麻煩。所以許多投資者不愿投夫妻店。
4夫妻共同創業,為何地位并不平等?
沃頓商學院的管理學教授南?!ち_斯巴德(Nancy Rothbard)在上世紀90年代調查過30對共同創業的夫妻,發現共同創業的家庭在家務分工上更不平等。共同創業的家庭里,83%的妻子負責所有家務,65%的妻子負責所有家庭采購。比如案例一中的小凡,就屬于這種情況 。而雙職工家庭里,只有49%妻子負責所有家務,36%的妻子負責所有家庭采購。
《美國社會學評論》(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2014年的一篇論文稱,傳統性別角色限制了女性掌權。當女性和丈夫共同創業時,女性大權在握的機會較少,懷孕生子更是會進一步削弱女性掌權的機會。妻子永遠需要兼顧家庭與事業,丈夫則可以一心撲在事業上。夫妻店剛開張時,丈夫妻子可能擁有相對平等的話事權,但隨著公司做大,妻子往往退居二線甚至完全退出,丈夫則獨攬大權,成為唯一的主導。
盡管有些夫妻看上去共掌大權,但假如深入調查,妻子的頭銜是何?薪酬多少?公司里的問題最終誰說了算?就會發現,表面平等的合作關系其實是復雜微妙而不平等的。很多共同創業的夫妻到最后,妻子往往將自己定位于“共同所有人”、輔佐者和支持者,而不是創始人或總裁。大部分妻子都平靜地接受了這樣的定位。比如案例二中的丹丹,雖然事業是自己為主打拼下來的,但是從來沒有好好考慮過自己在公司中的地位和利益。權力不均,除了帶來了關系里的不平衡,并最終在公司和家庭里都造成壓力。另外,在感情終結的時候,能不能“好聚好散”也是一個隱患,“撕”破最后一點溫情的,往往并不是因為出現了第三者。
夫妻到底該不該合伙創業?
正方:
1你想提升家庭收入,那么共同創業(在控制好成本的前提下)有可能讓你收獲頗豐。
2如果你們夫妻關系足夠緊密,有著共同的創業熱情,有著說不完的話,數不清的點子,看到彼此的付出,為自己的伴侶而感到驕傲……這樣牢固的婚姻,可以成為創業的堅實基礎。
3如果一對夫妻真的成功跨越了創業種種障礙,就可能收獲一段極其美妙的關系,不但共享家庭夢想,而且共享人生成就。
反方:
1創業是高風險的選擇,和伴侶一起創業更是超高風險的選擇。資深商業記者Azriela Jaffe的估計是,只有5%的共同創業夫妻獲得了事業家庭雙豐收。你敢篤定你們就是那5%嗎?
2如果物質基礎薄弱,或者完全不計成本地賭博心態,抵押了你們的全部財產,一旦創業失敗,你們能接受一貧如洗的生活,重頭再來嗎?“貧賤夫妻百事哀”可能就是你們的結局。
給夫妻共同創業者的幾點建議
1最好有一定的經濟基礎
物質上多一些準備,在預先考量到“失敗”的結局后,并不會影響到生計,尤其是在上有老、下有小的壓力之下,還能獨善其身。
2劃分明確的界限和權力范圍
決定共同創業之前,就要討論好夫妻雙方在公司和在家里的的權力、責任和利益分配。千萬不要礙于情面,黑不提白不提。
3尋求外部建議
夫妻共同創業,很容易形成一個交流閉環。當婚姻或者公司出問題時,當夫妻雙方都覺得束手無策而陷入僵局時,就需要引入外援了。外援可以是朋友、導師、管理咨詢公司、專業經理人、婚姻顧問……他們的反饋也許能讓你豁然開朗。
4要有全面的心理預期
一方面,和伴侶一起工作,可能意味著和伴侶形成競爭關系。雖然生活中,妥協是親密關系的常態,但在工作時,不妥協可能帶來更好的結果。另一方面,既然你們已經決定在一起創業,哪怕過程再艱險、經歷再多苦難和坎坷,你們也要提前做好心理準備,不要被現實打垮。
5保持良好的溝通
溝通障礙會增加彼此的猜忌,很多事情不是不說出來就可以息事寧人。再困難的話題,也必須坦誠溝通,而且要把這一點當成共同創業的“基石”和原則。否則,現在不談或刻意隱瞞,都會對彼此造成巨大的傷害,也為今后的關系破裂打下了“基礎”。
6享受過程
如果你們都欣然接受創業是一個結果不確定的事情,只要盡力而為,去實現自己的夢想就是值得的。心理學家陳海賢在他的新書《了不起的我》中所寫道:“人不會為走自己該走的路后悔,哪怕這條路崎嶇不平。人只會為自己沒有響應內心的號召后悔?!彼?,即使最后不能善終,相信你也會收獲頗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