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玲
我的一位粉絲曾對我訴說:“總希望孩子與我期待的樣子表現(xiàn)一致,一旦不一樣,我就很生氣焦慮!”可能很多家長都有同感,覺得自己做得夠多了,已經(jīng)很累了,為什么效果卻不好?這其中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我們常常把勁用錯了地方。如果我們把控制孩子的勁頭拿出來一些,用來提升自己,或許效果更好!
首先,家長對孩子過多的控制,本來就是家長自身問題的產(chǎn)物:自我價值感低、不安全感、自卑、成長經(jīng)歷中積累的問題、情緒管理能力差等等,所以這些家長的潛意識中,在用控制孩子來克服自己的自卑與恐懼。建議這樣的家長試著將關(guān)注點轉(zhuǎn)換到努力提高自己,也就是我們所說的“身教”,只有當父母對自己有高標準、且對孩子有高標準時,孩子才會把這個高標準內(nèi)化下來。如果我們只要求孩子,對自己放棄放縱,那孩子是不會真心認同這個標準的。
此外更重要的一點是:我們的標準是很有局限的,不一定就是適合孩子的,也不一定就是對的。所以我們優(yōu)化自己,不僅是優(yōu)化了給孩子的樣板,也是在優(yōu)化我們的判斷和標準。真的做到尊重對方的獨特性,需要的不只是心胸,還有能跳出來看、轉(zhuǎn)念、換位思考的能力。孩子每刻都在長大,他的需求和要求在飛速變化,我們要盡快提高自己,才能有能力提供資源、高度和視野,至少能跟上他!
反觀我們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你也能看到,家長終究不能強迫孩子做什么。你只能做你能做的,那就是——帶動、影響、熏染、提出我們的要求和期望、提供資源、給支持和幫助、改善我們的互動和回應方式。而且在我們和孩子之間,還時刻參雜了各種隨機的外界因素,大環(huán)境、小環(huán)境里的,它們像被風刮入你和孩子之間,參與進來(對此我們多半也無力改變),然后,所有這一切在發(fā)生化學反應,而我們必須尊重這結(jié)果,然后觀察它,繼續(xù)選擇,去做我們所能做的。孩子的成長,終究是需要他自己去體驗、試錯,他需要空間來長成他自己。有時,即使孩子按照我們的想法做了,貌似很正確,但他并沒有發(fā)展出自己判斷決策的能力。
所以我建議所有對孩子用力過猛的、焦慮的家長,先去做你最能做的事情——成長自己,帶好自己。當你變得更喜歡自己時,當你和孩子一起進步時,你才會覺得,你的孩子已經(jīng)是一個夠棒的小孩了!這究竟是因為你對自己更滿意了,還是因為他的確被你帶動得更好了,或者兼而有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