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本文梳理并歸納總結了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獨有的特點,在多維度剖析貴州省少數民族醫藥文化發展及少數民族傳統醫藥醫學現狀的基礎上,分析在其在傳承過程中所面臨的困境,基于此淺析對貴州省少數民族醫藥文化保護、傳承及發揚的路徑與對策。
關鍵詞: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醫藥 醫藥文化 傳承路徑研究
歷史上,貴州的經濟、文化、政治、交通等一直相對滯后于中原地區;在醫療上,防治與治療手段密切結合當地少數民族傳統醫藥。經過數百年本土少數民族醫藥的發展,貴州省獨特的少數民族醫藥文化逐漸成形,以“簡、便、效、廉”而聞名遐邇,尤其在一些地方病、常見病、疑難病等有顯著的療效。獨特的地理自然環境滋養著豐富的民族醫藥資源,這是貴州省民族醫藥的自然優勢資源。近年來,隨著我國醫藥事業發展推進,以及弘揚我國優秀民族文化工作的進一步開展,保護和傳承優秀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彰顯出特殊的時代意義。
一、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的概況
貴州是少數民族聚居生活之地。貴州有49個少數民族,3個少數民族自治州,11個自治縣,253個民族鄉。全省少數民族人口達1255多萬人,其中,苗族人口有397萬,是貴州省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在貴州的悠長的歷史歲月中,各民族交融生活,漢族與各少數民族之間長期和睦相處且互敬互重,文化、政治、經濟等交流頻繁。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少數民族醫藥文化在貴州省逐漸得到發揚和傳承,成為貴州省得天獨厚的醫藥文化資源。
20個世紀90年代初,為了推動少數民族醫藥資源優勢向實際生產力轉換,促進貴州區域經濟發展,服務當地人民群眾,貴州省啟動少數民族醫藥研究工作,開啟了以苗藥為代表的民族醫藥的研發與推廣。這一批民族藥劑投入醫療后,因效果顯著而得到認同,同時也帶來了不錯的經濟效益,自此,貴州民族藥產業逐年發展。近年來,少數民族醫藥產業受到了貴州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將其列為支柱產業來重點扶持。
二、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的發展現狀及面臨的
困境
經過幾十年的大力扶持發展,雖然在產業上規模繼續擴大,但實際上目前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傳承發展現狀并不樂觀。隨著科學技術日新月異,全球化步伐加快,人們的生活方式、健康理念、就醫行為也在不斷發生改變。在“現代化、國際化、標準化、科學化、規范化”思潮的影響下,以經驗積累為主要特征的少數民族醫藥被社會視為“偽科學”,受到部分人們的質疑,因此在其在發展中遭遇激烈的沖擊。尤其是一些人口不多,或是沒有文字的民族醫藥,在這樣的強烈的時代和文化交流碰撞中處于弱勢地位。這些缺少文獻記載、僅僅依靠心口相傳的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正面臨著生死存亡的考驗。
(一)少數民族診療技術面臨逐步失傳的困境
少數民族醫療專家創造或掌握的極具民族特色的診療技術及醫療學術思想是少數民族醫藥文化的精華,也是貴州省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傳承的精華,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無可替代的民族文化地位。事實上,大多數民族醫學診療技術的掌握者或是繼承者普遍年事已高,大量少數民族醫技和醫術正逐漸因老專家的離世而消失。此種情況在沒有文字的少數民族中尤為突出。這是貴州省少數民族醫藥文化傳承中存在的難題之一。
(二)民族醫生醫學水平發展受限
目前,貴州省少數民族醫學主要以三種類型存在:第一種納入國家醫療體制的少數民族醫院 (比如苗醫院),第二種是少數民族醫學特色診所,最后是處于“地下”狀態的民間醫生。第一種類型能獲得社會的認可,在國家法律的保護范圍內,其發展受到國家的扶持。但是,目前在貴州后兩種類型存在的數量更多,規模更大,覆蓋面更廣泛。在貴州許多少數民族聚居地區被人們普遍接受。
實際上,在貴州,許多少數民族醫藥的真實價值未能充分發揮其作用,更未能得到足夠的重視,許多客觀存在且真實有效的少數民族醫療資源和醫療技能未能納入國家醫療體制之中。隨著國家“城鄉醫保”的不斷推進,老百姓到醫院就醫,醫療費用能夠得到一定比例的報銷,因而出于經濟考慮和醫療保障,不再需求部分少數民間醫生的診療。
(三)缺乏科學技術的支持
一方面,由于受到地域、經濟及文化的影響,少數民族醫藥的發展呈現出極不平衡的現象,各個少數民族醫藥、醫技、醫術的繼承與傳承的程度也參差不齊。在貴州少數民族醫藥傳承與發展工作中,苗醫的科研與開發初具規模,是我國少數民族醫藥得到長足發展的典范之一。但貴州省內其他少數民族的民族醫學的研究還處于比較低的水平,其中大多數依舊處于收集、整理等初級階段。尤其是人口較少、缺乏文字的少數民族,我們對其傳統醫藥文化甚至還缺乏了解,存在底數不清的困境。
另一方面,由于地域和經濟等原因,大多數少數民族醫藥專家及傳承人、傳習人的教育程度較低,缺乏必備的科學素養,因此,其在少數民族傳統醫技醫術的整理、總結等方面的研究層次和水平普遍偏低,直接影響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的繼承與傳播。由于缺乏科學技術的強而有力支持,許多有效民族特色療法、藥物均未能得到充分地研究和開發應用。因此,在研究深度、臨床推廣、產業發展等方面,貴州民族傳統醫藥都面臨很嚴峻的挑戰。
(四)缺乏科學合理的管理
目前,在貴州一些較為偏遠的村寨,現代化醫療又尚不能全面覆蓋,當地的民眾會主動到口碑好且療效不錯的少數民族醫生處就醫,這種情況下就醫,病患支付給醫生的醫藥費無標準,多是醫生說了算,或“以物易藥”,通過饋贈醫生米、油等抵消治療費。這樣的民族醫生和診室的存在合理但卻不合法,通常處于“民間”的狀態,為當地衛生主管部門的管理帶來困難。
三、貴州少數民族傳統醫藥文化保護、傳承的原則及
策略
對于貴州省少數民族醫藥文化的傳承,有必要立足于民眾的實際需要。少數民族醫藥文化的生機與活力扎根于民族傳統,源于民族群眾中,民族醫藥服務于人民群眾,人民群眾才是民族醫藥的創造、推廣、繼承、發展的主體,人民群眾才是民族醫藥真正的擁有者和保護者。
基于對貴州省少數民族醫藥學文化發揚與傳承的路徑探討,筆者對保護、發展貴州省少數民族醫學文化提出以下
思考。
首先,政策上給予保護,大力加強政府的扶持力度。政府有必要從制度上為少數民族醫學正名,制定出具體并行之有效的制度或政策,在科學考察的基礎之上將少數民族醫學納入國家醫療體系之中。盡管現有的法律法規還很難完全覆蓋和保障少數民族醫藥學的繼承與發展,但應該認可少數民族醫藥學的民族性和地域性,承認其多樣性和復雜性。基于以上認識,應在少數民族聚居地尊重當地民族醫藥傳統習俗,并根據當地民俗,因地制宜制定合理的具體管理措施,規范少數民族醫藥的管理,有效地開展保護與傳承相關
工作。
其次,采取有效措施給予積極幫助,制定有效的科學管理辦法。科學甄別少數民族醫生,確保擁有民族診療手段的民族醫生具有合法身份,明確民族醫生的執業范圍,實現他們行醫合法化,制定不同民族醫生的執業地點和行醫范圍,明確其診治病種(如骨科、內科、外科、婦科等),最大程度地發揮其特長。此舉也有助于相關部門進行科學管理及對民族醫生進行職業培訓與管理,加強對民族醫生的科學指導,規范其行醫行為,最大限度消除醫療安全隱患,盡可能避免出現醫療事故,引導民族醫學向著科學的可持續趨勢
發展。
四、加強保護少數民族醫學傳承人,努力培養優秀傳
習人
建立少數民族醫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機制與制度,進一步保護民族醫學傳承人,培養優秀傳習人。對于少數民族醫學的傳承人和傳習人,給予明確的制度上和經濟上的鼓勵扶持。給予少數民族醫藥傳承人和傳習人一定的經濟補助,確保基本的物質生活,確保能夠專注于民族醫學事業;同時建議配備專業技術人員,對于當地的民族醫療技術、少數民族醫學思想進行梳理總結;在條件較好的地區開設少數民族醫務工作者職業素養提升培訓班,旨在提升少數民族醫務工作者的科學文化素養。
在另一方面,通過制度的規范化,逐步打破民族醫學家族內部傳承的局限,在充分尊重傳承人意愿的基礎上,遴選既熱衷于傳承和發揚民族醫學事業,又具備現代醫學知識新時代傳習人,避免民族醫療技術的失傳。
五、結語
少數民族醫藥學是我國傳統醫學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貴州這樣一個多民族集聚的省份,千百年來貴州人民享用著大自然帶來的優勢,享受著少數民族醫學帶來的普惠,我們有義務進一步繼承和弘揚優秀的少數民族醫藥文化,充分發揮本土少數民族醫藥的優勢,為全社會造福。
參考文獻
[1]蔣琳.貴州省少數民族地區保險業發展的現狀與對策[J].貴州民族研究,2006,26(01):99—102.
[2]李德建.貴州苗族地區經濟社會與文化協調發展的若干思考[A].貴州世居民族研究,貴陽:貴州民族出版社,2004.
[3]朱征明.貴州省民族醫藥現狀、問題及發展建議[J].貴陽中醫學院學報,2007(03):1—3.
[4]吳桂華,王歷.貴陽市民族藥業發展的思路[J].貴陽市委黨校學報,2009(02):39—42.
[5]譚學林.從苗族用火遺風看其早期醫療保健成就[J].中華醫史雜志,1998(01):40—43.
[6]譚學林.苗族早期醫藥活動特點初探[J].中華醫史雜志,2000,30(02):106—108.
[7]田興秀,關祥祖.苗族醫藥學[M].昆明:云南民族出版社,
1995.
作者簡介:艾容(1984—),女,四川南充人,漢族,副教授,碩士研究生,貴陽職業技術學院,研究方向:主要從事中國近現代文化、教育、人物及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