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遠航
摘 要:近年來,我國交通行業發展十分迅速,越來越多的道路工程不斷得到了建設,鐵路是道路工程中的重要部分,對人們出行和區域經濟發展有著直接的影響。而在鐵路工程建設中,往往會涉及到橋梁隧道的施工,由于此類工程具有著顯著的特點,為了確保安全和穩定的施工,施工灌漿技術得到了廣泛運用。本文就針對鐵路橋梁隧道施工灌漿技術應用進行探究,希望對相關工程建設提供參考。
關鍵詞:鐵路工程 橋梁隧道 施工灌漿技術 技術應用
橋梁隧道在鐵路工程建設中十分普遍,它是交通工程建設中重要的部分,但橋梁與隧道和傳統道路的交通建設又存在很大的不同,其施工環境條件比較特殊,對施工技術和施工方法有著更高的要求。而借助灌漿技術,能夠有效防止施工裂縫的出現,為安全穩定地施工活動開展奠定了基礎,而在鐵路橋梁隧道施工如何進行灌漿技術的應用,是本文主要研究的內容。
一、灌漿技術概述
對于灌漿技術來說,主要是借助高壓和電滲等原理對橋梁隧道中存在裂紋的部位實施灌漿處理。灌漿技術的形式也比較多,比較常用的灌漿技術包括填充灌漿、滲透灌漿、壓密灌漿、電動化學的灌漿等。此技術具有著顯著的功能,主要起到防滲、堵漏和加固的效果。借助灌漿技術能夠有效控制材料滲透性,對橋梁隧道滲透量不斷實施降低,從而來提升橋梁隧道抗滲的能力,促進橋梁隧道的安全和穩定施工。此技術通過一些材料來對裂縫實施填充,能夠對水流量高效實現堵截,達到堵漏的效果。此技術還具有著加固的功能,通過對橋梁和隧道存在的裂紋實施填充,能夠有效提升混凝土穩定性和橋梁隧道整體承載力,起到加固的作用。
二、鐵路橋梁隧道施工灌漿技術應用
(一)施工的準備
首先,對攪拌車和電機等設備工作的狀態進行試驗和確定,防止存在問題;其次,對裂縫或者斷裂位置確定,對裂縫或者斷裂成因實施分析,后做好灌漿材料的合理選擇和灌漿方案的合理制定;再次,以灌漿試驗對灌漿孔距和擴散半徑確定;最后,要明確灌漿的標準,要求對雜填土整體的承載能力實施提升,讓其超過130kPa,且淤泥承載力要超過80kPa,使工程的地基承載力符合實際的工作需求。
(二)布孔和鉆孔
相關人員要按照施工方案和放線結果對布孔位置實施確定,對鋼筋位置做好標記,對所確定好的孔位要依據順序實施編號,且每個孔位的選取誤差要小于2cm。
在鉆孔中,要求鉆頭截面的直徑在85mm左右。依據孔位的定位,調整鉆機的角度,讓鉆頭和地面有效對準,后按照加壓輕和速度慢原則實施鉆進操作,使孔位方向和角度滿足要求。在鉆孔過程,若遇到了粉性的土層,要先在鉆孔內置入相應導管,并做好對孔壁的保護,后通過撈砂筒一直鉆孔至黏性的土層,且對鉆孔數據做好記錄。
(三)孔口管的安裝
在對孔口管的安裝中,先鉆出引導孔,并在內部按外露的20~30cm實施φ50孔口管的置入,后用麻絲對孔口和管壁存在的間隙填充,再把漿液向孔內注入。在安裝中,要做好對孔口管角度的控制,并牢固安裝,同時為了避免灌漿管灌漿期間發生漿液的外溢,在灌漿管外側要裹設軟橡皮的材料。在完成灌漿管的接好后,要按照要求實施壓水試驗的開展,主要的木石是對灌漿管密封嚴實性進行檢查且對巖石裂隙沖洗,使漿液通路具有良好的通暢性和填充的密實性。
(四)灌漿施工
在灌漿前,要先做好漿液的攪拌,確保漿液滿足是員工的要求,漿液的放置不能太久,防止對漿液性能造成影響。在灌漿施工操作中,要依據從上到下把漿液緩慢從灌漿口向鉆孔內倒入,在漿液發生飽和后對灌漿口填滿,且放置超過30min確保漿液能夠完全地凝固。為了避免出現鉆孔串漿情況,可以采用分批灌漿法,依據先疏后密原則做好鉆一孔和灌一孔的處理。因為漿液的灌注常出現向下的擴散難和向上的擴散易特點,要先對隧道頂位置灌漿孔灌注,再對隧道的側邊位置灌漿孔灌注,最后對底板孔灌注。
(五)灌漿口封堵
在灌漿的壓力達到設計的終壓標準要求后,還要至少再進行10min的灌漿,在進漿量低于20L/min,對灌漿作業結束,后立即對灌漿口封堵處理,且在封孔后還要密切進行觀察。想要確保灌漿施工的質量,要按照漿液固結面對鉆孔內灌漿情況實施檢查,看是否存在空白區;還要對灌漿量和灌漿的壓力等記錄檢查,對灌漿效果實施判斷;最后按照5%灌漿孔數進行取孔,實施壓水試驗操作,對較差地質條件和嚴重冒漿的孔要重點實施檢查。
綜上所述,在鐵路橋梁隧道施工中,灌漿技術的應用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它能夠有效實現防滲、堵漏和加固的效果,為安全穩定施工活動的開展提供保障,為了確保灌漿技術切實發揮其技術功能,還需要在施工中嚴格把握好技術要點,做好技術標準的規范落實,為后續施工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吳天華.鐵路橋梁隧道施工中灌漿技術的應用研究[J].工程技術研究,2019(20):62—63.
[2]高軍,林曉.鐵路橋梁隧道工程施工中灌漿法加固技術研究[J].建筑工程技術與設計,2018(36):1821.
[3]閆忠峰.鐵路橋梁隧道工程施工中灌漿法加固技術的應用分析[J].價值工程,2018,37(16):149—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