栗瑞鐸
摘 要:伴隨鄉村振興戰略的提出,新農村建設日益深受相關部門的重視。由于新農村建設工作是一項具備高度系統性與復雜性特征的活動,因而其擁有較長的建設周期和較大的建設難度,因而需要重視從文化產業創新角度出發展開思考,通過進行文化產業創新,對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進行深化改革以此促進新農村經濟社會實現進一步發展。為此,本文主要對當前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在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加以分析,在此基礎上,從文化產業創新的角度對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與深化的具體路徑進行探討,旨在提供具備參考意義的借鑒。
關鍵詞:文化產業創新 新農村建設 公共文化服務體系
對于新農村建設而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唯有構建完備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農村發展戰略目標才能真正得到貫徹落實,有利于充分滿足農村人民群眾日益多樣化的精神文化需求,促進農民群眾的思想道德素質與精神文化品格得到發展,從而為新農村建設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礎,促進農村社會實現穩定發展。然而,當前在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方面仍然存在著一系列問題,這些問題在很大程度上制約著新農村發展水平的進一步提高,這就要求通過科學分析把握問題成因,采取合理路徑對問題加以解決,力求增強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完備性,切實有效地融入文化產業創新的理念與要求,助推新農村經濟社會實現進一步發展。
一、現階段農村公共服務供給方面存在的問題分析
當前,農村在公共服務供給方面,主要存在著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其一,供給缺位。盡管當前農村政府日益朝著服務型政府發展,但由于在興辦公共文化服務事業的過程之中未能明確具體的職能,因而導致存在諸多缺位和越位的情況,難以保障供給效率與供給質量;其二,未能充分發揮農民群眾的主體作用。作為公共文化服務的直接對象,農民群眾在公共文化服務中占據主體地位,唯有從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出發展開公共服務供給工作,才能切實有效地保障公共服務供給的質量。然而,當前鄉鎮政府在供給公共文化時,存在著“包辦”的傾向,直接決定公共文化服務的供給內容、數量以及種類,導致農民群眾處于極其被動的地位,因而公共文化供給很難全方位滿足農民群眾的需求、將農民群眾的積極性與主體性調動起來;其三,當前農村缺乏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良好環境,在基礎設施和服務人員方面均難以滿足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其四,缺乏人才基礎。根據相關統計數據,盡管近年來農村文化事業從業人員數量呈現不斷增加趨勢,但是從整體上看,數量仍然不能滿足新農村文化體系的發展要求。
二、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構建與深化的具體路徑
(一)深化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革工作
首先,政府應形成對于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的深度認知,從文化創新角度出發,對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加以深化,重視結合農村文化產業的實際發展情況以及農民群眾的實際需求,著力做好基礎設施建設工作,發揮文化館和博物館的輻射帶動作用,促進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切實得到完善與深化。
(二)重視實現文化產業發展融資渠道拓展
構建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必須依托于充足資金。在此方面,相關部門應重視拓寬融資渠道,吸引社會力量和資金參與到新農村文化產業發展進程之中,確保擁有足夠的資金用于招納服務人才和建設基礎設施。
(三)打造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和產品
打造反映農村特色文化資源的公共文化服務品牌與文化產品,是實現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神話的重要路徑,不僅有利于充分凸顯新農村在文化建設方面的優勢,而且還能切實增強農村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可持續性,以文化品牌帶動文化產業實現進一步發展。在此方面,相關部門應重視對本地的文化資源進行深度挖掘,從而保障文化品牌真正代表本地文化精華。
(四)制定完善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制度
健全的管理制度,是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得到有效構建和深化的根本保障。為此,政府部門應從農村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實際情況出發,完善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管理制度,以制度的形式明確文化產業和公共文化服務發展的規范流程,具體工作人員承擔的具體職責,以此形成權責統一的工作范圍,切實推動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長效可持續發展。
三、結語
總而言之,針對當前存在于農村公共文化供給工作之中諸如供給缺位、不能充分滿足農民群眾需求、缺乏良好文化發展環境以及缺乏人才基礎等一系列問題,應重視通過落實神話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革工作、實現文化產業發展融資渠道拓展、打造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品牌和產品、制定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務管理制度以及構建專業公共文化服務工作隊伍等一系列策略,切實促進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創新發展。
參考文獻
[1]陳光.文化產業創新下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研究[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8(01):69—70.
[2]陳亞楠,邢潔.文化產業創新下的新農村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改善研究[J].魅力中國,2017(13):3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