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步云 馬政偉
(海軍大連艦艇學院作戰軟件與仿真研究所 大連 116018)
巡航導彈按發射位置可分為陸基、海基、空基巡航導彈;按攻擊目標可分為對陸攻擊、反艦巡航導彈;按飛行速度又可分為亞音速巡航導彈、超音速巡航導彈和高超音速巡航導彈[1]。不同種類的巡航導彈具有不同的技戰術特點,在實戰中發揮的作用也各不相同。作為一種重要的巡航導彈,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由于發射平臺離內陸距離遠、受目標威脅小,在近幾次地區局部戰爭的作用發揮愈加明顯,無論是在海灣戰爭、伊拉克戰爭中打頭陣的戰斧巡航導彈,還是在敘利亞戰爭中對敵震懾的俄羅斯口徑導彈及法國海SCALP導彈,無一不表明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在高科技密集的現代戰爭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介紹了國外幾種典型型號的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總結了共同特點,分析了未來該類導彈的發展趨勢并給出了幾點啟示。
戰斧多用途巡航導彈是一種兼具戰略和戰術雙重作戰能力的亞音速巡航導彈,可在陸、海、空多種平臺上發射。自1976年通用動力公司開始研制以來,戰斧導彈迄今已經發展了40多年,經歷了4個階段,研發了20余種型號。
第1代戰斧Block1射程700km~1000km,搭載20萬噸TNT當量的W-80核彈頭或454kg的傳統高爆彈頭,發射平臺為水面艦艇和潛艇;Block1打擊精確度較差,巡航速度慢,很容易被防空炮火擊落。1981年1月,美國開始對Block2進行全尺寸工程研制,1986年3月該導彈具備初始作戰能力。相比Block1,Block2換裝了傳統高爆彈頭,并引進數字影像區域比對系統,大幅提高了導彈命中精度,海灣戰爭中的實際精度達到15m~18m。
1988年12月,麥道公司開始研制戰斧Block3。該型導彈最大射程1600km,首次加裝了GPS接收機、戰術控制軟件等,能使多枚戰斧從不同方向攻擊同一目標,提高了導彈協同作戰能力;利用目標電視成像和數字地形匹配等技術進一步提高了命中精度,CEP達到10m;裝配了延遲引信的不靈敏戰斗部,提高了導彈的貫穿力[2]。
海灣戰爭后,美國開始研制Block4。Block4射程達到1667km,換裝了具有抗干擾能力的GPS接收器,并加裝了雙波段衛星UHF數據鏈,能在飛行過程中更改攻擊目標,提高了導彈打擊移動目標及時間敏感目標的能力;利用雙向超高頻VHF衛星數據鏈,導彈能在飛行中重新編程,打擊新的瞄準目標,執行預先規劃的其他新任務;數據鏈還能夠將導彈狀態信息傳回導彈發射平臺[3]。Block4在2004年進入美國海軍服役,在近幾次戰爭中已大顯身手。
目前Block5正在研發中,其目標是在Block4的基礎上,進一步智能化,使其成為“越來越聰明”的導彈。
2015年10月,位于里海的4艘俄羅斯軍艦向敘利亞發射了26枚口徑巡航導彈,導彈飛行1500km,成功命中了ISIS武裝分子的11處目標。這是俄羅斯首次在實戰中使用巡航導彈武器,也使俄成為繼美英(英國沒有自主研制的對陸攻擊導彈,使用的是美制戰斧)之后第三個在戰場上實際使用此類武器的國家,在全球范圍內引起了廣泛關注[4]。
此次使用的口徑巡航導彈是俄羅斯革新家設計局/諾瓦托設計局研制的一種多用途通用遠程常規巡航導彈(這是一個龐大的導彈家族,本文只介紹海基對陸型)。口徑巡航導彈的攻擊目標為地下指揮中心、機場、軍事基地、交通樞紐及沿海城市和軍事目標,導彈射程1500km(攜帶核彈頭時最大射程2600km)、飛行速度0.8Ma、陸上巡航高度約50m、海上巡航具有掠海飛行能力,導彈采用慣導+格洛納斯衛星導航+地形匹配+主動雷達制導,CEP達到3m;配備450kg高爆戰斗部,引信采用觸發式;推進系統采用1臺渦扇主發動機和1臺串聯在導彈尾端的固體火箭助推器,發射平臺為潛艇或水面艦艇[5]。
由于該型導彈在對ISIS實施打擊過程中表現出色,俄軍決定大量列裝該型導彈系統,2020年前交付的6艘22160型巡邏艦上均將裝備該系統,949A型巡航導彈核潛艇也將裝備最新型的口徑巡航導彈。
海SCALP(法國簡稱MdCN:Missile de croisière naval,海軍巡航導彈)是空軍 SCALP的海軍版,2008年11月完成了空氣動力試驗;2010年首次成功進行了艦上垂直發射,次年成功進行了潛艇試射;2014年10月完成了海SCALP最終鑒定飛行試射[6],進入裝備階段。目前該導彈已裝備在法國FREMM護衛艦和新一代的梭魚級攻擊核潛艇上。
海SCALP彈長6.5m,射程1000km,最大射程1500km,巡航速度0.9Ma,陸上巡航高度30m~40m,海上巡航具有掠海飛行能力;導彈利用慣導和GPS組合制導在高空飛向目標[7];飛行后段利用GPS輔助的數字地圖+地形匹配導航系統,提高導彈命中精度,高分辨率地形影像則由彈頭的紅外線熱影像尋標器提供;具備雙向數據鏈傳輸與目標自動辨識能力,使其能在飛行途中臨時改變攻擊目標,并可攻擊機動戰術目標,這點與Block4類似;導彈彈體經過隱身設計,有效降低雷達與紅外線信號,突防能力大幅增加;搭載250kg延時爆炸引信戰斗部,具備很強的穿透能力,可擊穿4m厚混凝土。
2018年4月,在對敘利亞的空襲中,法國發射了3枚海SCALP導彈,命中了既定目標[8],這是該型導彈首次在實戰中應用,標志著法國具備了空中、水面和水下“三位一體”打擊陸上縱深重要戰略目標的能力。
RBS15Mk3是由薩伯動力公司與迪爾BGT防御公司共同研制的一種多用途亞音速巡航導彈,用戶包括瑞典、德國、波蘭、芬蘭等國家[9]。
RBS15Mk3彈長4.33m,配備200kg近炸式引信高爆彈頭,巡航速度0.8Ma,最大射程200km,具備反艦和對陸攻擊兩種模式。RBS15Mk3采用了新型任務計算機、數字式自動駕駛儀、慣導+GPS導航系統、調頻連續波自適應雷達高度表和新型電氣伺服系統,能夠在不受天氣和風向干擾的情況下有效打擊200km范圍內開放海域、沿海地區和陸地固定目標,具備較強的目標識別能力和電子抗干擾能力。
德國是北約國家中第一個采購該型導彈的國家,主要列裝在德海軍K-130級小型護衛艦上;波蘭采購的該型導彈主要配備在風暴級導彈快艇上。
2018年4月薩伯公司在范堡羅航展上推出了RBS15Mk4導彈。與Mk3相比,Mk4射程300km,巡航速度0.9Ma,制導體制為慣導+GPS+地形匹配+主動雷達制導,彈體采用新型復合材料,具有適應高海情的掠海飛行能力和全天候作戰能力[10];導彈具備多導彈同時攻擊同一目標能力以及數據鏈傳輸能力和先進電子防護能力。
綜合上述海基對陸巡航導彈,可以總結出如下四個特點。
1)射程遠
作為打擊陸上縱深目標的重要武器,海基對陸巡航導彈需要從海上發射,在海上巡航一定時間后,上陸飛行至敵方縱深地區的高價值戰略/戰役目標,因此大射程是該類型導彈必須具備的能力(除受武器條約限制的出口型外),比如俄羅斯對ISIS打擊時導彈從里海發射,巡航跨越兩個中亞國家,大大超出常規巡航導彈的射程。
2)精度高
現役及在研的導彈具備慣導+衛星導航+數字地形匹配的組合制導能力,部分導彈加裝主動雷達、紅外等導引頭后進一步提高導彈命中精度,CEP最優可達1m,真正具備了“千里穿楊”的能力。
3)用途多
為節約研制經費,縮短研制周期,各國在研制海基對陸巡航導彈時都追求一定的通用性,導彈既可以陸射、也可以空射、艦射、潛射;既可以打擊陸上目標,還可打擊海上目標,如瑞典Mk3就具備對陸和反艦兩種模式等。
4)核常兼備
海基對陸巡航導彈不僅是一種打擊敵陸上縱深目標的戰術武器,同時可作為二次核反擊威懾的投放方式,因此不論是戰斧還是口徑導彈,它們可以裝配戰術高爆常規彈頭,也可換裝核彈頭,具備核常兼備的能力。
近年來,美歐等西方國家持續加大對海基對陸巡航導彈的研發和改進力度,未來導彈將重點向協同網絡、強化突防、智能作戰等方向發展。
1)增強導彈網絡中心戰能力
隨著雙向數據鏈、衛星導航、傳感器等高新技術的不斷應用,未來海基對陸巡航導彈將逐漸具備網絡中心戰能力。導彈不僅可作為精確打擊節點對敵目標實施殺傷,同時還可作為信息采集節點,為其他作戰平臺提供情報支持;導彈網絡中心戰能力的提升也有利于美軍“分布式殺傷”作戰概念的落地[11]。
2015年雷錫恩公司對Block4導彈進行了升級,提高了數據鏈傳輸速度。通過實時信息傳輸系統,美海軍前沿部隊可根據戰場需要呼叫戰斧支援;利用攻擊網絡的雙向超高頻VHF衛星數據鏈,它可以使導彈在飛行中重新編程,打擊新的瞄準目標;數據鏈能夠將導彈狀態信息傳回導彈發射平臺,形成了海上戰場的網絡化打擊格局[12]。
2)增強導彈突防能力
針對目標防御能力的不斷增長,巡航導彈的突防能力也必須相應提高。未來巡航導彈將采用降高、隱身、增速、電子對抗等技術及合理的戰術應用,提高突防概率。一方面通過導彈超音速巡航、降低導彈飛行高度、增加導彈飛行末端機動等手段,縮小防御系統探測、反應時間,減小防御系統抗擊次數和成功概率;另一方面提高導彈隱身能力(包括電磁隱身和紅外隱身等)和電子對抗能力,如新型Block4導彈加裝了抗干擾能力更強的8通道GPS接收器,具備了更強的作戰能力。
2018年12月,美國發射了一顆迄今為止美軍最強大的GPS衛星,該衛星的定位精度是當前GPS系統的3倍,抗干擾能力是當前GPS系統的8倍[13]。隨著GPS定位精度和抗干擾能力的不斷增強,依賴GPS導航的Block4將具備更強的抗干擾能力和更精確的打擊能力。
3)增強導彈目標識別能力
目前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綜合利用各種手段,能夠實現對陸上固定目標的精確打擊。然而不論美軍Block4還是俄羅斯口徑巡航導彈,對于時間敏感目標的識別和打擊能力稍顯不足。Block4導彈也只能通過彈載數據鏈,將更新后的目標GPS定位數據發送給導彈本身,實現對時間敏感目標的打擊。
未來通過先進的紅外識別技術、實時通信技術以及人在回路的飛行控制技術,提高導彈目標識別能力及智能作戰能力將是未來重點發展方向之一[14]。
目前海基對陸巡航導彈的研制和發展趨勢可以給我們帶來以下啟示:
1)在導彈性能方面,為實現對敵陸上縱深目標的打擊,一型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射程至少1000km以上,具備慣導+衛星導航+地形匹配等能力;為提高導彈命中精度,還應具備雷達末制導、紅外制導能力;為增加導彈作戰用的靈活性,導彈應具備雙向數據鏈、末端機動以及人在回路的飛行控制等能力;此外為提高突防性能,導彈還應具備較強的電子對抗能力。
2)在裝備發展方面,需要注重導彈標準化和多用性,這樣可節省大量人力、物力及財力,縮短系統研制周期,使導彈盡快裝備部隊。導彈研制成功后,稍經改裝即可裝備于不同發射載體,攻擊不同目標。導彈的標準化及通用化也有利于導彈的改進及后勤保障,任何一型導彈得到改進及性能提高,都可迅速應用于同系列其他型號。
3)在研制過程中,注重軍民融合,實現導彈研制的強強聯合。巡航導彈的研制是一個復雜大系統工程,涉及到材料、動力、信號處理等多個專業領域,在研制過程中,必須加強軍民融合,充分利用成熟技術和商用技術,采用模塊化、開放式結構,在提高導彈性能的同時降低導彈成本。如美軍在改進Block4目標識別能力時,就采用了成熟的商業紅外或視頻攝像儀探測目標并通過數據鏈進行信息傳輸,實現目標探測及毀傷評估。采用上述方式,導彈性能不僅得到了提升,成本也大幅度降低。
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是巡航導彈家族中的重要成員,目前世界上也只有少數幾個國家具備研發該類導彈的能力。利用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先行對敵機場、洞庫、指揮所等目標實施打擊,有效降低本方傷亡,為后續作戰行動掃清障礙,是未來非對稱、非接觸戰爭的主要模式和戰法。可以預見在科技不斷高速發展的明天,海基對陸攻擊巡航導彈的戰略、戰術地位將愈發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