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蓮琴 蘇州市吳江區黎里小學
在當下新課程改革的理念下,一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確實有了明顯的進步,無論是在教學語言或是在設計課堂環境等方面;但是也有小部分教師的課堂教學脫離了原有的軌道,而進行了突飛猛進的“革新”,多的是小組合作的討論,多的是嘩眾取寵的表揚,以及華而不實的教學設計……而我始終認為課堂要講究實效,要和學生的實際生活緊密聯系。
曾經聽過一位教師的新課引入,她的意圖是通過讓學生自然的進行觀察而導入有關新建房屋的問題。于是,她這樣提問到:同學們,放眼望去我們可以看到什么?于是,各種各樣的答案出現了,有的說可以看到小草,有的說是操場,還有的說是籃球架,公路……不管老師怎樣提醒就是沒有說出房子。顯而易見,這樣的引入沒有起到好的效果,因為老師沒有真正從學生的視角出發,從學生的實際思維出發。當然我們更多的老師能夠成功地運用學生周邊的事物,設計出一些精彩的引入,如“軸對稱圖形”這一課,一位老師采用猜謎的游戲導入,他設計了學生生活中常見的一些軸對稱圖形,有昆蟲類,日常用品等,讓學生根據一半的圖形來猜測這是什么。這樣的導入,有助于幫助學生根據已有的生活經驗猜出這個圖形,并很好地建構起了“軸對稱圖形”的概念,這樣的教學設計既激發了學生學習新知的興趣,又為新知的學習打下了一個堅實的基礎。正因為這樣,在這堂課上學生們設計出了很多富有新意的軸對稱對稱圖形,增強了學生情感,體會到數學的價值。
課堂教學中,教師對“錯誤”避之唯恐不及,尤其在大型觀摩活動中,往往都追求那種“對答如流,滴水不漏、天衣無縫”的效果。其實學習錯誤是一種來源于學習活動本身,具有特殊教育作用的學習材料,它來自于學生、貼近學生,教學時又回到學生的學習活動中,對激發學生的探究興趣,喚起學生的求知欲具有特殊的作用。
例如在教學工程的實際問題時:一段隧道長90千米,第一工程隊單獨修30天完成,第二工程隊單獨修15天完成,如果兩隊同時修,需要幾天完成?”課件出示習題后,我引導學生先分析數量關系并列出綜合算式: 90÷(90÷30+90÷15)=10(天),請幾位學生說出具體的數量關系,以及這樣列式的算理。然后誘導學生:“如果這段隧道的長改成180千米,那么時間是多少呢?”“20天。”學生不假思索地回答起來。“是嗎?那就請同學們通過計算來驗證下吧。”“這還用算嗎?”嘴上這么說但同學們還是認真地算了起來。計算結果出乎他們的意料:“10天。”隧道總長擴大一倍時間竟然不變!“如果隧道總長分別是30千米、120千米、270千米呢?”此時學生再也沒有剛才的不假思索,而是面面相覷,不敢肯定,又充滿疑惑。“既然靠猜測已經是不靠譜,那我們還是只能通過計算來解決吧,時間關系我們可以采取分組計算。”不一會兒功夫,三組同學的答案都算出來了——都是10天。 為什么隧道的總長在不斷發生變化,而時間總是不變呢?”“難道工程問題中的工作總量具體多少和工作時間無關?”“是不是不用知道具體的工作總量也能求出工作時間呢?”……“錯誤”引發了同學們對更多問題的深入、積極的探究,極大程度地調動了孩子們的學習熱情、思維的靈活度,孩子們在“欲罷不能”的濃濃的探究氛圍中開始了對新知識的學習。
例題:用幾個大小一樣的小正方體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體?學生似乎很難講出。于是,我就出示了一個相對簡單的判斷題:用9個形狀和大小完全一樣的小正方體,可以拼成一個較大的正方體( )。有的學生反應很快,都認為是正確的。于是,我就把早已準備好的一袋同一規格的小正方體放在講臺上,從中拿出了9個,讓剛才認為正確的同學試著拼拼看。結果,肯定是拼不成,只能拼成一個大長方體。這時,有的學生在說:拿掉一個,8個就可以了。于是,那個學生把剛才拼成的圖形推倒從來,并聽從同伴的意見,拿掉了一個,果然就拼成了一個大的正方體。這時候,我注意到學生的情緒很激動,特別是那些提出拿掉1個小正方體的學生,在他們的臉上看到了前所未有的對學習的自信,對學習的熱情。在此基礎上,我又順勢引導:現在我們已經知道8個一樣大小的小正方體可以拼成一個大正方體,那么再多一點是幾個也可以拼成一個更大正方體呢?這時候,同學們開始指手畫腳,手腦并用激烈地探討起來,更有幾個大膽的學生在征得我的同意后,直接在講臺上借助小正方體在那邊拼拼湊湊。最終,同學們討論的結果是27個,我肯定了他們的答案。但是,光知道8個,27個,只是浮于知識表面的現象。為什么不是9、16,而恰恰是8和27個呢?這時,剛才在講臺上擺正方體的學生積極發言,告訴大家,剛才我們擺正方體的時候,如果長、寬、高各擺2個,那就需要8個小正方體;如果長、寬、高各擺3個,那就需要27個小正方體,以此類推,接下來應該是4*4*4=64個,5*5*5=125……噢,原來如此!學生們此時的心情是愉快的、灑脫的。我想,這樣自主的學習、探究一定是他們所喜歡的,這樣所掌握的知識也一定是有效的。
俗話說:“生活是最好的老師”。教師在教學中結合學生的年齡特征和生活中的實際情況創設一定的情境,能有效的強化學生的感性認識,也能很好的幫助學生理解一些復雜的數量關系。
蘇教版四年級下冊《解決問題的策略》這一單元中的例1,引導學生用畫線段圖的方法解決已知兩個數的“和”和“差”,分別求出這兩個數。通過多次練習,學生已經學會了用線段圖分析數量關系并能正確列式解答,即用(和-差)÷2,求出較小的數,再求出較大的數。
然而下一節的專項練習課中,出現了拓展題,很多同學都做錯了,原題是這樣的:小紅和小星一共有畫片92張,小星給小紅8張后,兩人畫片的張數同樣多。兩人原來各有畫片多上張?很多學生由于例題知識點的遷移,錯誤地把8張看成是兩個數量的差了,并且再怎么講解,有的學生也理解不了,怎么辦?情急之下,只能從學生最喜歡吃的巧克力下手了。舉例:你有一些巧克力,你給了老師8顆,我們就一樣多了。是不是說你比老師多了8顆?這時候那些學生就很快反應過來了,不是的,其中一位學生說道:“如果我比老師多8顆,全部給了老師,那么老師就比我多8顆,我們不可能一樣多。如果我真比老師多8顆,我最多給你4顆,不會全給你的。”“為什么?”“因為把多出來的8顆,平均分一下,給你4顆,我自己留4顆,這樣我們就一樣多了呀!”于是,我馬上抓住這個精彩的瞬間,導入剛才的題目,“所以,小星給小紅8張,肯定不是小星比小紅只多8張,他肯定自己還留了8張,所以他們相差多少?”“2個8張,16張!”同學們異口同聲地說道,就在這個不經意間,在“巧克力”的誘惑下,同學們正確的化解了這道題目的難點。
與其說是我給學生上課,不如說今天學生們給我上了一課。很多數學問題,其實也是生活問題,只要老師善于引導,引導學生利用生活中的經驗、本領來比較、思考,那數學對他們來說肯定不再是難題,看來要把我們的數學知識回歸于學生的生活,那么學生肯定是樂學,易學的!
多年的教學經驗告訴我,數學教學一定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實際知識水平,要貼近學生熟悉的現實生活;不斷融合生活中的數學與書本上數學知識的聯系,讓學生感知數學不是虛無縹緲的,曼妙的,靠猜的,是真實存在的,是和生活緊密相連的,你平時在生活中是怎么想的,那么數學就是怎么樣的。基于此,正確的目標定位、簡約的過程設計、精彩的課堂對話和扎實有效的教學效果必將是我們每位老師最終的教學追求,引領著我們開辟出一幅又一幅精彩的教學畫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