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春保
我國的網民數量和網絡規模均居世界第一,網絡已經深度融入人們的學習、生活、工作。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移動互聯等技術的發展融合,導致安全風險復雜疊加并快速演化。維護我國網絡安全,對于保障我國改革、發展和穩定,維護國家網絡空間主權、安全和利益,都極其重要。
網絡安全形成中的特點
從互聯網建設開始,安全即登上網絡舞臺。我國網絡安全工作在遵循普遍性要求基礎上,體現了自身的特點。
網絡安全在思想解放的啟蒙中產生。改革開放和思想解放,為我們認識世界、打破束縛、接受互聯網, 提供了社會條件,奠定了思想基礎,促使我們由“封閉”到“開放”,由“對抗”到“對話”,擺脫了思想桎梏,強化了開放意識和發展意識,增強了維護網絡安全的信心。1989年我國開建互聯網,1994年5月完成聯網,網絡安全伴隨互聯網健康發展,與改革開放的推進,包括網絡安全在內的各種觀念的醞釀和思想解放不無關系。
網絡安全主要靠技術和服務來治理。互聯網是技術,也是媒體,必然會體現社會制度和意識形態。為了互聯網的世界性,我們更多借助安全軟件、安全硬件等技術和產品來保障網絡安全,運用建設和服務的手段維護網絡安全,初期運用中難免技術欠缺,管理較粗放,很難保證網絡運用中數據的完整、保密、可用,引起一些隱私泄露等問題。針對問題,創新技術,加強維護,保障安全。技術的改進和網絡質量的提高,彌補了網絡安全漏洞,改善了網絡安全環境。我國網絡建設沒有完全以資本、利潤、市場來決定,而是照應邊遠貧困地區和廣大農村的需要,正是網絡技術共享的理念和實踐,避免了網絡貧富鴻溝,保持了網絡秩序和安全。
網絡安全立足發展中大國的實際。我國比美國等發達國家鋪的網絡廣、建的基站多,城鎮、鄉村一樣建,從網絡角度改善了農村、邊疆的教育和醫療條件,提高了邊遠地區人口素質和文明水平,促進了扶貧事業的發展,減少了因貧窮發生各種風險的可能,更好地維護了安全和穩定。電商滲透到城鄉村落,解決了大量就業,縮小了購物成本,從網絡建設角度保障了人們的生存權和發展權。這些有益于群眾的事業自然得到群眾擁護,其實維護群眾和國家的利益本身就是網絡安全的目的。政府和企事業單位的信息公開和自媒體的發達,拓寬了獲取信息和社交溝通的渠道,保障了基層群眾的知情權。政府持續力推網絡提速降費,讓利于民,增強了公民網絡權益的獲得感。網絡成為群眾生活的一部分,群眾成了網絡安全最大的防護力量,防范了信息不公開、不對等引起的各種猜忌、思想混淆和惡意利用。
網絡安全發展中的成就
遵循國家網絡安全戰略,防范風險,管技結合,加強防護,保障了經濟社會發展和國家安全。
技術上打造堅實的網絡安全基礎。網絡高度依賴技術,維護網絡安全必須采取技術手段。一是夯實網絡主權和安全的技術基礎。在網絡信息、網絡安全和網絡人權保護技術方面,我們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核心技術和關鍵基礎設施受制于人,成為我國網絡安全的軟肋。這些年實施網絡信息核心技術設備攻堅戰略,推動高性能計算、移動通信、量子通信等研發和應用取得重大進展,改進了我國網絡安全的狀況。二是建立常態化網絡安全的技術漏洞修補機制。技術的局限性只有通過技術進步的方式克服,而不是通過否定技術本身的方式進行。在充分吸收技術成果中,消除技術運用中的垃圾堆積、隱私泄露等安全問題,形成良性循環系統。我國的網絡設備制造商、運營商和互聯網企業,創新各自涉及的技術,加強關鍵網絡設施維護,有效利用和安全處理網絡數據,降低違反安全法規的風險。政府積極主導建立信息安全和數據管理體系,促進了信息安全和開放共享標準更加規范,解決了數據失控帶來的風險。三是探索用大數據和區塊鏈實施監管的技術問題。互聯網、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AI等是生產力的新要素,而規劃、市場、考核等管理手段仍然陳舊。一些信息互聯網企業和平臺,嘗試將大數據、區塊鏈納入監管手段體系,為生產關系注入新要素,運用大數據讓過去把握不準的東西變得更加清楚。發揮區塊鏈去中心、多節點、防抵賴的特點,在電子商務、地圖導航、快遞外賣等方面,嘗試解決傳統管理出現的安全問題。
監管上致力于防范和打擊網絡侵權。解決網絡安全問題多措并舉,打防結合,凈化網絡,持續建設。一是對黨政機關和重要行業的木馬僵尸、惡意程序、網站安全、安全漏洞等網絡安全事件,加強網絡防護和治理。開展對計算機惡意程序的打擊,關閉控制規模較大的僵尸網絡,切斷黑客對境內感染主機的控制。二是對公民網絡隱私權問題,關注用戶投訴,督促處理和整改,由監督機構和司法部門處理網絡侵權行為。三是針對網絡傳播盜版影視作品、傳播色情、鼓吹暴力等問題,開展網絡安全教育,引導文明上網。查辦網絡盜版案件,實施行政處罰和刑事打擊。打擊制售、傳播非法有害出版物及信息的活動,凈化網上文化環境,維護未成年人權益。四是針對網絡詐騙,偵查網絡詐騙案件,查處違法犯罪人員,努力避免和挽回群眾損失。
規范上推進網絡文化基礎上的建制立法。在網絡安全實踐基礎上,形成了包括虛擬、匿名、交互、廣域、迅捷等網絡秉賦的文化,開放、平等、角色多重、媒體性質的網絡社群禮儀觀念,網絡空間、網絡公民、網絡人權、網絡權利的網絡法治理念。在吸收網絡文化思想基礎上,形成了網絡方面的兩類規范性內容。一是網絡安全的法律法規,如網絡安全法、網絡信息保護決定等。二是網絡安全監管的行政法規和政策性文件,如信息網絡傳播權保護條例、計算機軟件保護條例、推動資本市場服務網絡強國建設的指導意見、政府網站集約化試點工作方案等。網絡法律法規的體系化建設,保障了網絡安全的規范和維護。
網絡安全展望中的趨勢
信息互聯網技術正從人人互聯向萬物互聯演進,現實世界和數字世界日益融合,需要把握網絡趨勢,爭取自主權,創造安全有序的網絡未來。
網絡安全將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的矛盾中曲折推進。全球化和互聯網發展是時代潮流。我國作為發展中大國,面對復雜的國際局勢和逆全球化,維護網絡安全將會步履維艱,但在開放環境下維護網絡安全會前景廣闊。一方面,各國主權范圍內的網絡事務應由各國人民自己做主。我們要與各國分享發展機遇、共享發展成果、參與網絡空間治理,加大在技術交流、打擊網絡恐怖和網絡犯罪等領域的密切合作,健全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推進建設網絡空間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任何國家都不能搞網絡霸權,不能搞雙重標準,不能利用網絡干涉他國內政,反對以國家安全為借口,利用技術優勢控制他國網絡和信息系統,收集和竊取他國數據,更不能以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要遏制威脅國際和平的網絡空間軍備競賽、網絡空間沖突和信息技術濫用,控制網絡安全風險,防止有特殊目的、針對性更強的網絡攻擊,保護關鍵信息基礎設施,和平利用網絡空間,依法治理網絡空間。
網絡安全將在與經濟科技文化社會的交融中前行。要統籌網絡安全和經濟社會發展,不能以經濟利益、科技創新、文化差異擠壓網絡安全。安全是發展的前提,任何以犧牲安全為代價的發展都難以持續。網絡上的技術、監管、執法、維權等問題,反映了網絡安全與經濟、文化、科技、社會等方面的關系狀況,我們要在網絡安全與各方面關系上,把握好整體與局部、長遠與短期的適度,加強網絡倫理和文明建設,發揮道德教化作用,打擊網絡詐騙、網絡盜竊、侵害公民信息、傳播淫穢色情、黑客攻擊、侵犯知識產權等違法犯罪行為。把維護網絡安全作為守護群眾生命和財產、捍衛國家利益和政權的重要內容。
網絡安全在線上線下的配合和交互作用中改進。網絡更新換代呈現出一波波新現象,需要我們借鑒傳統安全的維護經驗,有的采取拿來主義,走捷徑。把網絡安全作為社會共同責任,網絡安全工作者要注重客戶體驗,按照網絡安全等級保護技術2.0版本,以產品和服務融合的方式解決問題;網絡用戶要經常檢查自己的數據和分類,以防在動態中失去對數據的控制。建立線上線下配合交互的網絡安全機制,防止有人利用線上線下不同的特點和間隙搞投機,維護全方位安全。
網絡安全在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的挑戰中發展。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廣泛運用,要關注其帶來生活便利和經濟效益中忽視網絡安全的情況,關注工作崗位被人工智能取代后一些安全威脅,要把人工智能也應用到網絡安全上,使其自動檢測,整合問題信息,并在處置基礎上,推送疑難問題,提醒專業人員分析解決。要高度重視人工智能涉及人類進化的問題,把人腦與計算機、人腦與網絡的連接作為重要網絡安全問題,權威組織要盡早涉入,與科學家、未來學家共同預測,如有對人類威脅的可能,就要作出有利人類發展的決策,這是最重要的安全。
網絡安全在開放共享與管理秩序中博弈互動。網絡的開放共享與網絡的管理秩序互為條件。習近平同志說:“自由是秩序的目的,秩序是自由的保障。我們既要尊重網民交流思想、表達意愿的權利,也要依法構建良好網絡秩序,這有利于保障廣大網民合法權益。”沒有秩序就沒有平等、民主和共享,為此,要依照有關規章制度監管網絡,依法治理網絡,鼓勵公民拿起法律武器,捍衛自己的權利,維護網絡秩序,促進公平利用和共享網絡資源。
(本文作者系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發展研究中心常務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