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網上有這樣一個段子——“70后炒股,80后炒房,90后炒幣,00后炒鞋”——反映出當下“炒鞋”已形成一種新的資本游戲。在這股市場引領的熱潮下,部分球鞋的市場價格突飛猛進,甚至出現了“勾子一反,傾家蕩產”的調侃。一雙售價1000多元的籃球鞋,幾經“鞋販子”翻炒,價格甚至飆升到1.3萬元,讓許多普通消費者望而卻步。
遠高于發售價格的“天價鞋”不僅在鞋圈引起震動,也引起了監管層的注意。日前,中國人民銀行上海分行下發了以《警惕“炒鞋”熱潮 防范金融風險》為主題的一份金融簡報,其中明確指出,國內球鞋轉賣出現“炒鞋熱”,“炒鞋”平臺實為擊鼓傳花式資本游戲,提醒各機構高度關注,采取有效措施,及時防范此類風險。最值得關注的問題包括:一是“炒鞋”交易呈現證券化趨勢,日交易量巨大;二是部分第三方支付機構為“炒鞋”平臺提供分期付款等加杠桿服務,杠桿資金入場助長了金融風險;三是操作黑箱化,平臺一旦“跑路”,容易引發群體性事件。實際上,與“炒鞋”模式類似的還有盲盒玩具、裙子等,都像是博傻的擊鼓傳花游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