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曳杉
最近幾年來,股市低迷,樓市受限,基金定投也適應時勢地開始火了起來。從某種意義上講,這是一件好事,但福兮禍所依,在一些基金定投的相關文章中也出現過不少錯誤的觀念,甚至被反復宣傳,也誤導了部分投資者。
今天,不妨和小編一同整理并分析、反駁一下那些錯誤的觀念。
我們必須清楚,這個世界上不存在最好的投資方法,沒有什么投資方式是絕對穩賺不賠的。指數基金定投可能是最適合大部分普通上班族、理財小白的一種理財方式,但我們也要保持理智,不能將其神化。每一種投資理財,都會有它的優點和缺點,只有理智并正確地認識了它,才能更好地去利用它,為自己帶來財富收益。基金定投也是如此,它同樣存在缺點,也很明顯。
首先,指數基金大多數情況下不會像個股那樣,連續漲停或連續跌停,的確在某種程度上避免了暴跌的可能性。但是,這也表示,指數基金的定投并不能讓你一夜暴富,它只是一種相對穩妥的投資方式。
其次,選擇基金定投,的確可以讓你戰勝市場上70%的投資者,但若是你想只憑借基金定投的收益就闖進前10%、5%以內,卻是難事一件。有一部分投資者都看不起指數基金定投,而選擇去買一些比較激進的股票。所以,指數基金定投所追求的年化收益率15%,也就成了一些比較崇尚穩健的投資者的首選。
最后,投資并不是你花費的時間越多,收益就越高,基金定投也只是一種資產保值、升值的手段,不能將全部的希望寄托于此。
股神巴菲特的話,被不少人奉為投資圣經,可事實上,巴菲特卻從未說過這樣的話,或者說他的本意并非如此。1993年,在寫給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的信中,巴菲特曾提到過,“通過定期投資指數基金,一個什么都不懂的業余投資者往往能戰勝大部分專業的投資者”。
2008年的伯克希爾哈撒韋股東年會上,巴菲特在回答觀眾問題時也曾提及,在有100萬的情況下,“我會拿這些錢都去買一個低成本指數基金,然后忘了這件事,繼續回去工作”。
同時,巴菲特本人的確也提到過自己辭世之后,將家族信托資金的90%都用于買入標普500指數基金,足見其對指數基金的信心。
但是,巴菲特的種種行為是建立在美國的金融市場行情基礎上的,而中國股市和美國股市不同。回顧美國過去近200年的金融市場發展歷史,美元現金的價值從1貶值到0.052,年化真實收益為-1.4%,黃金的年化真實收益為0.6%,長期債券為3.5%,股票為6.7%,相比而言,股票的回報的確算是最好的。
但是,這個規律在中國卻未必適用,中國的A股市場以散戶為主,理財投資的專業知識并不完備,優秀的主動型基金往往可以輕而易舉地跑贏指數基金。而自1993年算起,以截止至今的種種數據進行比較分析,中國股票的回報還不如同期的通脹率,所以其投資回報甚至是負的。所以,中美市場的根本差別決定了,我們不能去直接照搬美國的投資方法和規律。

這大概是每個參與基金定投的投資者都聽過的一句話,從某種意義上分析,這句話倒是說對了一半。基金定投的確是一項貴在堅持的投資,真正能堅持長期定投下去的人非常少,而能堅持下去的人也大都是金融方面的從業者。
事實上,常年定投虧損的案例不算多,但中途放棄定投然后虧損的案例卻不在少數,這主要在于中國股市并不是什么穩定向上的市場,大多數時候都是熊市或者震蕩多年,然后牛市一兩年。不過這個時候的牛市也是真的牛,盈利可觀。
基金定投需要堅持,卻不是只需要堅持,一直傻傻地定投下去顯然也是不理智的。基金定投也需要投資者的主動管理,這世界上沒有哪一只基金能牛市跟得上,熊市不虧損,流動性好,風險還低,只需堅持就能盈利。
中國的金融市場不比國外,其波動性很大,所以在定投中及時止盈是個非常重要的事情,否則在基金的“微笑曲線”達到峰值后,等待你的又將是一輪嶄新且漫長的熊市。在定投中,很少有人能做到在牛市最高點賣出,畢竟那種理想化的極端例子還是少數的存在。所以,做不到及時止盈的大多數投資者,可以選擇以一定的定點位為參考,低于該定點位就越跌越買,高于該定點位就少買甚至不買。
總之,基金定投是需要堅持的一件事,不要因為一時的虧損而放棄,也不能只知堅持而不懂止盈,選擇適合自己的基金,設定一個合理的定位點,低買高賣,方是良策。
這是一個很荒謬的觀念。每種投資方式都有屬于自己的阿克琉斯之踵,也就是死穴的意思,盡管基金定投是一種收益相對穩定的投資方式,但也是不能免俗。那么,基金定投的阿克琉斯之踵又是什么呢?
A.市場波動風險
在持有指數基金時,會不可避免地受到股市漲跌的波動影響,而其波動值也偏高,平均每年在20%-30%左右。就比如2008年的股票市場受金融危機影響出現的大幅度下跌、2015年股災時的大幅度下跌,即便采取了基金定投的穩妥投資方法,也無法避免賬戶上出現的資金大幅下跌現象,即便只是暫時的。
當然,由于基金定投有著平攤風險的特點在,所以受到的波動風險仍是低于單筆買入基金的,只要堅持下去,回本的可能性還是很高的。
B.投資者的流動性風險
市場波動劇烈時,很可能會有部分投資者無法適應這種大幅度的下跌,從而選擇退出市場,做出錯誤的決定,造成一定的損失。
除此之外,如果投資者本身再進行基金定投時沒有事先規劃好自己的財務,那么很可能會因周轉不開而出現資金流緊張的情況,從而被迫中斷基金定投。如果恰逢股市低迷期,可能會因被迫贖回而造成損失,即便不贖回,也會錯過收割低價資本的絕佳時機,依舊是一大損失。
C.錯誤認知風險
基金定投是一項長期工程,而非短期用來獲利的工具,如果投資者沒有認識到這一點的話,選擇在市場短期波動時進行操作,那就很有可能造成錯誤的判斷,從而造成損失。
基金定投雖然與銀行理財的“存零取整”類似,但還是有著本質上的區別的,它無法徹底規避基金投資本身所固有的風險。如果投資者沒有認識到這一點就開始盲目投資,那么很容易產生強烈的心理落差,從而影響投資者的判斷和后續行為。
盡管關于基金定投存在著各種各樣的錯誤理念,但只要具備一定的分析和思考能力,還是可以進行正確的判斷的。畢竟,基金定投的核心邏輯其實很簡單,一言以蔽之,就是放棄擇時,持續小額買入,拉低申購成本。
那么,有的人又要問了,既然基金定投這么簡單,為什么也會有投資者賺不到錢,甚至賠錢呢?
之所以仍會出現一些賠本的現象,很大一部分的原因就是,他們不單單買貴了,還在不恰當的時候賣出了,也就是我們常說的高買低賣。試想一下,如果一個投資者在牛市高價時選擇買入,而在低價熊市時卻無人問津,那對他而言,賠錢不就是理所應當的事嗎?
所以,基金定投的一條重要的核心邏輯就是放棄擇時。簡而言之,無論你是在高點買入,還是在低點買入,都要堅持繼續買入。
如果在市場高點時買入,那么在下跌過程中選擇持續買入,就是在不斷地降低持倉成本,等市場回升超過不斷降低的持倉成本后,即可實現獲利;反之,如果是在市場低點買入的話,那就更好了,只要市場上漲,自然就會獲利,且獲利會更高。
不可否認的是,基金定投真的是一項收益相對穩定的投資方式,但它也是存在一定風險的。我們要認清這些風險,提前做好計劃和心理準備,同時不要聽信那些荒謬的關于基金定投的理念。
只有這樣,才能更好地進行基金定投,獲得更大收益的幾率也會大大提高。
本刊綜合石榴詢臺、華安基金、小白理財、銀行螺絲釘等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