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妹
常有讀者問,有些保險產品聽起來挺好的,可好多都是沒聽過的小保險公司在經營,靠譜嗎?
我們平時買東西都認準牌子,毋庸置疑,大品牌的產品普遍會比雜牌子好,售后服務也要好一點。
但是,保險是一種特殊的商品,保險公司的大小是否真的會影響我們的購買和后續的理賠呢?
很多人認為,沒有聽說過的保險公司是小公司,不靠譜。
其實不然。保險法第68條規定,設立保險公司應當具備的條件之一是:主要股東具有持續盈利能力,信譽良好,最近三年內無重大違法違規記錄,凈資產不低于人民幣二億元。
也就是說,想要拿到保險公司的牌照,股東得有一定的實力,干干凈凈的,而且凈資產不得低于2個億。可以說是準入門檻很高了。
大部分人口中的大保險公司大概就是平安、新華、泰康、中國人壽這幾家保險公司了。這幾家股東實力強、注冊資金大,實力是毋庸置疑的,廣告也打得響,所以我們很多人都知道。
但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實力也不容小覷。
比如,眾安保險的三大股東分別是阿里、騰訊和平安,華貴人壽的大股東是茅臺,瑞泰人壽是中國國電集團和英國耆衛保險集團合資,后者成立于南非,業務遍布全球43個國家和地區。
目前保險公司的實繳資本大都是幾十個億,真金白銀砸出來的牌照,所以,保險公司只有相對的大小,所有的保險公司都是很大的公司。
要說保險公司的大小是否影響購買,最大的因素就是保費了。
一份保單的保費主要由純保費和附加保費構成,純保費就是負責保障的錢,而附加保費包含保險公司日常運營成本的分攤、預留的利潤,還有代理人的傭金和廣告推廣的費用。
知名保險公司廣告做得多一點,品牌溢價高,分攤到我們身上的保費也就貴一點。
但是知名保險公司有一個好處就是線下的網點多,沒有太多銷售區域的限制,購買會相對方便一點。
不過,即使是在當地沒有分支機構的保險公司,線上也是可以購買它們的產品的,可以先填一個有分支機構的城市地址,過了猶豫期再聯系保險公司更改地址,理賠是全國通賠的,不影響。
有的人擔心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會倒閉,理賠不了。
其實,保險是強監管行業,同樣在銀保監會的監管下,聽過的沒聽過的保險公司是一樣的。
每個季度,銀保監會都會對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進行審查,如果不達標的話,銀保監會會想辦法把保險公司的償付能力提上去,比如股東增資、暫停開設分支機構、暫停發行新的保單,更有甚者,強制保險公司把手中的優質資產賣掉。總之,一定要保證理賠的時候,拿得出錢來。

銀保監會還設立了一個叫做保險保障基金的東西,我們買的每一份保險,都得抽出很小一部分來繳納這個保險保障基金,就是為了萬一哪家保險公司出事了,拿來兜底。
國內的保險公司從最初的2家,發展到目前的160多家,還沒有出現過一起破產案例。
退一萬步講,保險法還有規定,如果一家保險公司撤銷、破產了,它所有的保單,必須轉讓給其他保險公司;如果沒有公司愿意接收,銀保監會可以強行指定一家公司來接收,該賠的也照樣可以賠。
也有的人會擔心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服務跟不上,理賠拖的時間太長。
保險法第23條也規定了,申請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后,需及時作出核定;情形復雜的,應當在30日內作出核定。對屬于保險責任的,達成協議后10日內,履行賠償或者給付保險金義務。
也就是說,保險公司必須在30天內給出結果,確認理賠后,10天內錢要到賬。
由圖表內數據可以看到,無論是我們聽說過的保險公司,還是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理賠時效都不超過3天,可以說是效率很高了。而且,有些沒聽說過的保險公司由于成立時間短,反而在信息化改造上更靈活,可以在線理賠,更加方便快捷。
從獲賠率來看,各家保險公司均在97%以上,最高的甚至可以100%賠付。像北京人壽、海保人壽,由于理賠件數少,更容易達到100%的獲賠率。
總而言之,各家保險公司的理賠能力相差不大,只要符合理賠條件,保險公司都會按照程序賠償的。
所以,保險公司的大小可能會在購買、理賠時有一定的影響,比如保費,比如銷售區域,但總體來看,并不能起到決定性的影響,產品本身的好壞才是我們更應該關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