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振宇
這個月我看到的最開腦洞的書是湛廬文化剛出版的《為什么需要生物學思維》,作者塞繆爾·阿貝斯曼是一位美國的復雜科學專家,也是專欄作家。在這本書中,他指出了我們這代人要面對的一個重要變化,就是空前的復雜性危機。人類的技術,從網站到交易系統,從城市基礎設施到科學模型,甚至是為大型企業提供配套服務的供應鏈系統和物流系統,都已變得過于復雜且相互交錯。
什么是復雜系統?
過去200年的現代化過程,復雜性是個常見的事情,人類社會總是趨向越來越復雜。就拿機器來說,從最早的幾十個零件到幾百幾千幾萬個零件,再到現在一架波音747飛機上面有600萬個零件,275公里長的各種管線。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人能徹底搞得清楚一架波音747飛機到底是怎么回事。
與此同時,人類也演化出了一個處理這種復雜系統的方法,吳軍提到的解決方式就是模塊化加上分層協作。每個人只負責其中的一個模塊,然后層層疊加,構成一個龐大的系統。出了問題也不怕,層層分解,也能找到問題所在。所以,即使像芯片那么復雜的東西,上面集成了數以億計的晶體管,但是人類還是可以設計它、制造它和控制它。復雜性看起來沒有這么可怕。
但是,這本書里講的復雜性和這不是一回事兒。一堆東西放在那里,即使很多很亂,那叫“龐雜”。但是當東西到了一定數量,它們之間還互相影響,發生“級聯效應”,那才叫“復雜”。一旦達到這樣的復雜,那是一個無法控制的,甚至是無法理解的系統。
舉個書中的例子。2007年,豐田汽車在美國出了一個重大事故,車子在行駛中突然加速,剎車失靈,最后致人死亡。多年以來,在豐田公司生產的汽車中,有多種型號的汽車都曾出現過此類奇怪且危險的故障:汽車在行駛過程中會“違背”駕駛員的意愿保持勻速,甚至還會“擅自”加速。事后,豐田請來專家調查原因,查來查去發現是軟件的原因。說到底,是因為豐田發動機軟件系統過度龐大、極度復雜,沒有辦法把事故責任明確地歸咎于某個設計或部件出了錯。
除了軟件系統外,人類現在社會的方方面面都被復雜性的濃霧籠罩了。比如,美國聯邦的稅法,總頁數超過74000頁,其實也就是說整個美國沒有人知道這個國家到底是怎么在收稅的。再比如金融業,一款金融理財產品,經過反復包裝、銷售之后,誰也搞不懂它是什么了。這個產品在什么時候可能引爆多大的金融危機,誰也不知道,連金融專家也不知道。
可見,就在過去這幾十年里,人類制造的系統的復雜性空前提高了,高到了人類既搞不清楚原因,也找不到罪魁禍首的程度。有句話說得好:雪崩時,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反過來說,雪崩時,因為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所以,也沒有一片雪花是要負責的。這就是我們這代人面對的復雜性。那怎么辦呢?難道就只能這樣束手無策?
這就是本書的價值。我們不能再用物理學的思維來看我們生活的環境,甚至人造的環境也不行,而要用生物學的思維來看待我們的生存。
本文轉自得到App《羅輯思維》節目第770期,內文有刪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