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朔的朋友圈
多個信號指向金價將持續進入上升通道。
10月11日,美聯儲宣布將自10月15日起,每月購買600億美元短期國庫券;將持續購買國庫券至明年第二季度,以維持儲備余額長期充足。雖然嘴上不承認這是QE,但身體很誠實。
10月6日,還在黃金周,國家外匯管理局宣布自去年12月起,中國央行連續10個月增持黃金超100噸。距離上一個增持周日已經過去近3年。官方大額持續增持一直是民間看漲的長期因素。
再看金價,無論國際、國內,都在“漲漲漲”:從今年6月以來,國際金價連破1300美元/盎司、1400美元/盎司、1500美元/盎司3個整數大關,從年初至今漲幅達17%。再看國內,現貨99.99%黃金較去年國慶前夕(9月27日)的266.7元/克,上漲至今年同期344.5元/克,漲幅達29.2%,按照技術要求,漲幅超過20%就為牛市了。
加上地緣政治緊張,貿易摩擦的不確定,特別是負收益資產的急速上漲,黃金的避險功能再次凸顯。
在所有看漲的數字中,有一個數字令人清醒:10月8日,中國黃金協會的報告顯示,2019年上半年,全國黃金投資消費中,首飾消費量達到358.77噸,同比增長1.97%;金條為110.51噸,同比下降17.29%;金幣2.90噸,下降29.27噸。曾經與華爾街大空頭對戰的金條和金幣,這次卻“涼”了。
“中國大媽”因2013年“掃貨式搶金”,一戰成名。
2013年4月12日與15日,國際金價突然暴跌,直接從 1550美元/盎司(約合RMB307元/克),下探到1321美元/盎司(約合RMB261元/克),導致中國投資者和消費者購金情緒亢奮,掀起掃貨狂潮。
不僅在本地金店,有些投資者還飛往香港,去比內地金價便宜的香港金店掃貨。由于游客扎堆,一度導致部分金店斷貨。這批瘋狂的搶金客以中年婦女為主體。
《華爾街日報》等媒體以“Chinese Dama”為專門指代2013年年中搶金潮的主力。
這股力量確實不可小覷。短短10天,“中國大媽”瞬間出價1000億元,購進黃金300噸。
2013年五一長假期間,在上海、北京等金店,消費者呈現出“一次性購買多件黃金飾品”的特征,其中金條的銷售成為熱點。金條10萬元起步,也被消費者買斷。
“中國大媽”以鯨吞黃金之勢,使得國際金價出現企穩跡象,紐約黃金期貨價格大幅上漲4.2%,收于每盎司1453.6美元。
這“彪悍”的背后是什么呢?有文化的因素,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黃金視作財務安全與榮耀的象征。
現實的數字更透露了購買力的秘密。2013年,我國GDP為52.3萬億元,經濟年增速為7.8%;城鄉居民收入持續高速增長,全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311元,比上年增長10.9%,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8.1%;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955元,比上年增長9.7%,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2014年,住戶存款額也達到了50.3萬億元。

縱觀全球,2013年黃金消費需求達到3864噸,同比上漲21%,其中飾品需求達到2209噸,同比上漲17%;而金條金幣的需求達到1654噸,同比上漲28%。也就是那一年,中國黃金消費量超越印度,成為全球黃金消費量第一國。
這個超越,“中國大媽”功不可沒。
不過,“中國大媽”聲名來得快,壞得更快。
在進行短暫調整之后,國際金價的持續下探趨勢延續到2015年年底,到達1046.23美元/盎司(約合人民幣212元/克)。“中國大媽”也難逃厄運,如果算上手續費等費用,一公斤黃金損失達六七萬元。
“中國大媽”的標簽自此變色:缺乏專業的投資能力、盲目跟風以及“賭徒”。
“慘敗”是事后很多人對這場多空大戰后“中國大媽”的評價。
其實,你看看2013年那一波黃金行情,慘敗的何止是“中國大媽”?南非的黃金企業安格魯阿散蒂采金公司(AngloGold Ashanti)股價蒸發了60%;華爾街知名投資人約翰·鮑爾森(John Paulson)手握全球最大的黃金ETF——美國SPDR Gold Trust從2013年年初的1350噸跌至年末的800噸。
2015年7月中旬,金價還是創新低,一度達到1086美元/盎司。這一波走勢距離“大媽”的止損點1369美元漸行漸遠,也是從這時,中國央行開啟了第四次增持黃金。
電影《金礦》有一場發生在破落富二代威爾·肯尼思和地質學家邁克之間的一段對話:
邁克:你看過哥倫布日記嗎?
威爾:當然沒有。
邁克:哥倫布在說服西班牙女王的信中,提到“上帝”的次數是26次,提到“黃金”的次數是114次。
黃金在歷史上有著至高無上的價值,無論在東方還是西方,都是財富和權力的象征。在資本主義早期和戰爭年代,黃金對于普通家庭來說,意味著安全感。二戰以后,金本位崩潰,國際市場形成了美元為價值軸心的體系,黃金的價值也逐漸削弱。
2008年美國爆發金融危機,美聯儲頻繁使用QE,使得美元信譽下降,但美國經濟的根基并未破壞,國際機構對美元仍然充滿信任,它仍是占據全球央行儲備的60%的強勢貨幣。
黃金和美元的此消彼長以及期間的不確定性,導致黃金的巨大風險,“中國大媽”正是在金價的震蕩與下跌通道,成了接盤俠。
“中國大媽”的迅速崛起及迅速落下,體現了2013年以城市女性投資者為代表的財富管理的困境。
一方面,2013年是中國消費升級之年。那一年,中國成為紅葡萄酒消費的第一大國,進口量比2007年增長了7倍之多;那一年,出境游人數達9800萬,首次躍居世界第一位;那一年,留美學生達到23.6萬,遠超第二位的印度和韓國,創下歷史新高。中國人還買走了全球47%的奢侈品,約計1020億美元。
另一方面,2013年也是轉型升級之年,財富投資需求和投資途徑出現錯位。當時中國鋼鐵產能過剩,房地產受于政策制約,還不斷有企業老板跑路的消息。整個經濟轉型發展初期,導致像“中國大媽”這樣有強烈投資意愿的群體在紅酒等新投資中嘗鮮與冒險,很大一部分人則把眼光投向了傳統保值的黃金。
她們抄底黃金,是在經歷通貨膨脹之后,看中黃金穩定的購買力。中國人歷來對黃金有著壓箱底的天然好感。這里我們說的“中國大媽”,并非就是普通的中老年女性,從財富、消費特征而言,她們與普通中老年女性相比,更有錢、更有閑,她們應該被確切地稱為“城市女性”。
2013年的搶金潮不止一次。從黃金銷售的高點分析,除了4月中下旬,分別在10月初、11月末、12月末,出現黃金購買高峰。
不用說,主力依然是“中國大媽”。其實,這批中年女性還是偏愛高風險的投資人群。
從中國人民銀行自2009年至2015年開展的儲戶調查情況來看,女性儲戶將非儲蓄存款類金融資產投向金融資產的比例不斷上升,到達了121.8%,超過了傳統的銀行定期。她們在金融資產布局前5的,包括儲蓄存款、理財產品、偏股基金、股票。
57.9%的女性持有股票型基金,31.2%的女性曾經直接投資過股票。通過數據對比發現,女性對互聯網金融也更有興趣,P2P推出一開始,她們就進入了這個新領域。
2013年“中國大媽”還投資了比特幣。當時比特幣比剛推出的值漲了89倍,但根據中國比特幣交易網站數據,超過40%交易量在1000萬人民幣以下的賬戶屬于“中國大媽”。
最為集中的投資領域還是房地產。西南財經大學2016年出具《中國家庭金融調查報告》,在針對全國25個省份、80個縣(市)、320個社區入戶調查,發現中國家庭實物資產主要是住房,85.9%的家庭擁有自己的住房。
這場投資變革中,女性的主導力量日益上升。2014年女性購房比例僅為30%,到2018年,女性購房比例提升到46.7%,創下7年最高。而價值300萬元以上的置業者,30歲以上的大齡女性是絕對主力。
這一次金價行情上漲并未引得“中國大媽”心動,沒帶動量,這一景象和2016年的行情不乏共同因素。
2016年6月,因英國公投決定“脫歐”,金融市場觸發黃金避險機制,同時美國經濟緩慢上行,美聯儲加息時間表延后。6月,紐約商品交易所COMEX黃金期貨8月合約價格最高達到1377.5美元/盎司,創2年新高,中國國內黃金價格也漲至286.35元/克。
在火爆行情面前,“中國大媽”沒有出手,著名”搶金潮“也未出現。和這一輪上漲行情類似,在黃金價格上漲時,意味著價格越來越貴,投資成本較高,是一個相對更適合賣出而非買進的階段。
另一項調查也顯示,2016年5月女性參與黃金投資的熱情也不如前。在受訪者中,表示參與黃金投資的女性只占6.2%,如今城市女性對于黃金投資的積極性不高。
像前面說的現在投資渠道多樣且通暢,也一定程度上擠占了黃金投資的資金;另一方面也受限于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速下滑,對于不少當年的“中國大媽”來說,也有買不動的原因。
但有一點我們也應該看到,任何投資都是主要看預期價格,當預期看多時,“中國大媽”的消費沖動和熱情務必高漲,特別是當她們持續看好后續價格,可能還會出場。很多時候“中國大媽”購買黃金不一定就是短期出售,而是完成她們價值觀下的一次正確消費。如果把投資看成一種消費,收益就是效用。如果出現了“大媽”們認為正確的投資機遇,越多的投資也就能換來越多的滿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