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熙

林太太是一位30歲的職場媽媽,孩子剛滿3周歲,正準備上幼兒園。而她本人和愛人工作都正逐漸步入正軌,家庭年收入約45萬元。目前生活開支為孩子幼兒園學費5萬元、年生活費6萬元、贍養老人每年5萬元,交通及其它開支4萬元,最大的一筆開支是每年15萬元、連續20年的房貸。雙方父母均已退休,在老家居住,身體狀況良好。
林太太希望能合理安排現有資金和結余,進行有效的資產配置以及保險配置。
孔子曰“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不同的人生階段有不同的特點,亦有不同的守護與擔責,因此人生每個不同階段的風險配置也是不盡相同的。
通常根據家庭成員的組成形態,一般可以分為3個階段:第一階段,形成期家庭:新婚無子女階段,夫妻年齡大約在25—30歲。第二階段,成長期家庭:夫妻雙方年齡大致為30—50歲,育有子女,且子女都還在成長期。第三階段,成熟期家庭:這個階段夫妻雙方年齡大約是50歲以上,子女已經成年,獨立成家,家庭各方面相對都比較穩定。
對于目前大多數家庭來說,都處于第二階段即成長期,處于我們通常說的“421”家庭結構,即夫妻兩人,上面各有兩位父母,下面還有一個孩子。處于這個階段的家庭,對于支撐家庭的頂梁柱來說,正是處于上有老、下有小的夾心層的一代,面臨著撫養和培育下一代,同時承擔著照顧和贍養老一輩的家庭責任。在這個階段的夫妻所承擔的家庭責任和負擔最為重大,同時面臨的各種風險也最為集中。
一般來說,處于這個階段的家庭基本都承擔著以下的經濟負擔:房貸、車貸等債務;現在和未來家庭生活費用支出;兒女持續教育費用;老人的贍養費用;其他經濟支出。那么,哪些風險因素可能會引起家庭經濟結構的大動蕩,從而影響一個家庭的幸福指數呢?
1.家庭經濟支柱收入的突然中斷或終止,從而導致整個家庭經濟的崩盤;
2.家庭其他成員重病或傷殘,急劇加大家庭支出,導致家庭整體經濟因病返貧;
3.家庭資產配置失衡或重大投資失誤,導致家庭資產縮水,影響家庭生活品質;
4.整體經濟環境、市場環境變化所帶來的系統風險,如利率風險、社保養老金缺口等不可規避的風險因素,對家庭經濟造成的影響。
基于以上家庭經濟責任和所面臨的風險敞口,提前做好預期規劃,合理安排現有資金,平衡家庭經濟結構和資產配置,才能做到未雨綢繆,防范于未然。
當然每個家庭要求的生活品質和水平不同,在家庭資產配置和風險規劃上的重點及先后順序也不一樣,所以需要根據不同家庭的具體需求,進行風險配置及產品的搭配選擇。
結合林太太的家庭結構及家庭保障需求分析,可以歸總林太太一家目前所急需考慮的幾大因素。
1.家庭經濟支柱基礎保障;
2.父母基礎健康保障;
3.小孩基礎健康保障及未來教育金;
4.林太太夫妻雙方未來生活養老金。
考慮到目前林太太一家的家庭財務結余比率相對較低,所以優先考慮所有家庭成員的基礎家庭保障。同時林太太夫妻雙方年齡正處于事業上升期,在未來收入增加的同時,提高財務結余比率,為夫妻雙方未來養老提前做好規劃。基于以上考慮因素,為林太太一家進行以下產品搭配。

保險是現代家庭的必需品,是幸福家庭的風險守門員,對于每個個人和家庭來說,保險配置都需要遵循以下順序:1.家庭財務信息分析;2.家庭需求分析;3.確定險種和保額;4.產品選擇搭配。只有根據家庭情況合理做好保險規劃,才能為家庭撐起一把風險防護傘。
上述的林太太家,是個非常典型的夾心層家庭,上有老、下有小,前有房貸、后有車貸。面對重重壓力,家庭重擔如何減壓?美好生活該如何護航?
林太太一家年收入45萬元,有10萬元左右的結余,結余率約為22%,家庭負擔重,財務狀況較緊張,建議結余資金做好合理的資產配置。雖然林太太和先生都有社保,但作為家中的經濟來源,保障方面略顯不足,有待完善。此外,林太太因工作忙,未做任何投資產品的選擇,并不符合投資者的實際情況,建議優化配置。
1.留足備用資金,以防不時之需
緊急備用金是每個家庭或個人都要準備的,用來保障在發生意外時的不時之需,準備金額通常為3-6個月的日常支出。因林太太家庭收入穩定,建議預留3個月的支出,即15000元做緊急備用金,分別投資在貨幣基金和銀行活期存款中。
2.堅持長期基金定投,避免盲目投資
林太太一家的現有資金量不大,但是90%都用于銀行儲蓄,雖然安全性高,但是收益極低。而剩下的10%用于炒外匯這類高風險的投資,雖然炒外匯所需資金少,但投資風險過大,且收益并無保障,因此并不適合普通投資者。建議林太太一家可以把投資于外匯的資產置換為優質指數基金,優選1-2只大盤指數型基金堅持長期定投,穩健獲利的概率還是很大的。剩余的資金,可以暫時存于貨幣基金中,待有一定的積累后,優選債券基金配置,使基金投資更趨于穩健。
3.適當增加商業保險,做好風險轉移
建議家庭的保費支出控制在年收入5%~10%之間,即2.25萬—4.5萬之間進行保險產品的配置。林太太可以按照意外險+重疾險,或意外險+定期壽險的配置方案完善保障。
這里需要提醒的是,夾心層購買重疾險一定要匹配相應的壽險。
或許有人會有疑問:“我理解作為工薪階層需配置重疾保障,但為什么一定要在重疾險組合中配置壽險呢?這筆錢要百年之后,才能拿到對應的保額,換算下來年收益遠低于其他金融產品,壽險到底有什么意義?”
其實,這也是很多客戶甚至是保險從業者的不解之處。我們需要從什么是壽險說起。
壽險,是指以壽命作為標的的保險產品,通俗的說就是死亡保險。保險合同訂立后,被保險人死亡,保險公司給付保險金。只要被保險人按期交納保險費,保險人無權拒絕續保。
當然這份保險到底保多長時間呢?我們又會根據保障的時間,將壽險劃分為“定期壽險”和“終身壽險”。所謂定期壽險,就是在規定時間內身故給與賠償,過了這一時間段就不再負責了。而終身壽險沒有時間限定,活多久是多久,直到人不在了那一天給予賠償的保險產品。
我們都知道人是肯定會死亡的,所以從這個角度上來講,壽險是一款肯定可以賠的保險。
壽險有什么用?“人都死了,要錢又有什么用呢?”
的確,壽險又是一份自己用不著的保險。壽險賠付的錢都會留給我們的家人,但壽險保障的卻是人類最重要的東西——生命。給自己買壽險,保障的其實是家人。賠付的時候,自己人已經不在了,這是一款為家人著想的保險。
壽險,可以說是溫情的存在。壽險的賠付是家庭財務責任的延續,這關系到經濟支柱倒下后,至少還需要多少錢來承擔家庭未來若干年的經濟責任。
以林太太和愛人為例,萬一遇到不測風險時,需要應對的風險都有哪些?
房貸。人走后,欠銀行的錢、房貸都得還吧?家人必須承擔這剩下的債務,還債壓力會非常大,自然要預留還債的錢。
子女教育費。人走了,孩子還得繼續撫養長大成人吧?而教育是改變人生命運最重要的投資,沒有之一。然而教育費是一筆巨大的支出,倘若我們對孩子有更高的期待,早早計劃著送孩子出國讀研,接受優質教育,這筆費用也需要提前準備好。以3歲孩子起步,家長規劃好其教育目標后,將其未來每年大致需要的學費支出進行羅列,到研究生階段要準備至少91萬元的教育資金。
家庭的生活支出。人在,維持家庭的生活開支;人走,家庭的收入陷入窘境,便難以生計。所以必須預留一筆錢維持整個家庭好些年的開支。至于具體需要預留多少年,不妨思考一下,還要撫養小孩至少多少年,孩子才可以自立自足?同時需要將通脹的因素考慮進來,計算出這筆錢的現值。你能說壽險沒有用嗎?
父母贍養費及其他。作為孩子,父母老了,我們需要贍養,萬一白發人送黑發人,也得留下一筆錢供老人繼續生活吧?
綜上,林太太的保險方案如下。
建議1:遵循家庭支柱優先原則,為林太太和先生配置各30萬元的終身重疾保險和意外險。因為夾心層的林太太和先生是年邁的父母、年幼的孩子最好的保障,父母的晚年幸福和孩子的快樂成長都仰仗他們是否平安健康。意外和健康隱患是人們面臨的最大風險,意外險具有“低保費、高保額”特質。但大病發病率的增加,會使治療費用以及康復費用水漲船高。除了前期的治療費,另外康復期的療養費也是一筆很大的費用,再加上生病期間的收入損失,這么一大筆錢加起來還是很重的負擔,所以提前做好規劃很重要,重疾險也不得不備。如果購買了商業重疾險,賠付直接到賬,家庭或許可以避免一場災難。
重疾險保額估算參考:重疾險保額建議大致等于大病的治療費用+離開醫院后的恢復費用+生病期間的收入損失。
建議2:在資金有限的條件下,給林太太和先生配置“低保費、高保障”的定期壽險,保額設定為100萬元,保險期間20年,能基本覆蓋還房貸、子女成年及父母養老的各個階段。
建議3:遵循先保障后教育,盡力而行的原則,盡早準備孩子的保險。
孩子發生意外的機率要比成人大很多,在父母的保障型險種備足后,還要重視孩子成長過程中的保障計劃。孩子投保,順序為意外險→醫療險、重疾險→教育金。
孩子投保年齡小、保險費率低,在條件允許的范圍內,盡量做滿額配置。同時,為孩子儲備教育金也很重要,用時間換空間,通過保險復利,實現教育金的穩定增長。
建議4:養老年金提前規劃。夫妻二人養老年金的規劃也必不可少。人的創富期基本都是25歲-60歲期間,因此60歲之后的養老費用就需提前儲備,給自己一個體面又有尊嚴的晚年。
總保費預算約4萬元,能基本覆蓋家庭主要風險,符合目前自身家庭經濟狀況,林太太表示非常滿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