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航
今天我們來一起聊聊創新。當你找到一個合適的創業項目后,如何找到創新落地的第一刀呢?
接觸了不少創業項目后,我經常會遇到這一類的創業者。
他的夢想很偉大,要做一個偉大的公司,解決偉大的問題;過了半年你見他,他還在解決那個龐大的問題;再過兩年,依然堅持在做,但就是感覺他始終無法真正啟動起來。
為什么會做這么復雜?他們的回答大概是這樣的:說所處的行業有什么樣的特殊性,所以必須要做一個復雜的東西。
可既然是個創業公司,創業公司有什么特點呢?就是“三無公司”:沒錢沒人沒資源。所以,投資人憑什么拿錢給你呢?人才又為什么要跟著你呢?
因此需要認清這一點,創業初期就是屌絲公司,什么都沒有,這就是我們面臨的創業現狀,這時候越偉大的夢想,越容易遭遇嘲笑。
所以,把偉大的夢想藏在心里吧,比夢想更偉大的是你能不能找到犀利的第一刀。
能否找到犀利的第一刀是辨別優秀創業者和普通創業者的分水嶺,因為這很難,而且并不能通過訓練和學習獲得,更多的是天賦中的商業直覺。一個人的商業感覺好不好,跟他聊五分鐘就知道了。
好不好在于他能不能找到一個好的切入點,也許有可能很簡陋地解決了一個看起來不怎么樣的問題,但只要這個問題符合了我之前提到的普遍性、長期性、真實性這三點,其實也就有的聊了。
比如Facebook最開始起步的時候,是一個宅男有社交恐懼癥,不敢去party,又想認識女孩,于是躲在宿舍拿個電腦做了一個簡單且聰明的解決方案。怎么確保都是自己學校的人呢?注冊名、郵箱必須是EDU打頭的,之后才慢慢走出校園。谷歌的起步也是一樣,最開始在斯坦福覺得找資料太麻煩,沒有辦法去圖書館找資料,就先做一個學術搜索。
犀利的第一刀往往決定了成功的一半,但更大的挑戰在后面。
當你的公司取得一定的進展,在行業內有了一些知名度,資本隨之關注到你,這時你會面臨一個巨大的誘惑:到處有人跟你談合作,中間也可能會有政府的機構找到你,說要重點支持一下。
于是你到處尋找機會,每天忙得滿世界飛,恨不得一年200天都在飛機上,甚至還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專門設了一個BD部門。
可這些真的是機會嗎?
當一個企業剛剛走過“嬰幼兒期”,上了“幼兒園”,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誘惑。然而,大多數人認為這不是誘惑,而是機會,所以他開始各種撲騰,心中對未來充滿了希望,感覺迎來了大發展的機會。
不過,在我看來這些都是誘惑,絕大多數都是應該放棄掉的。
建議你看看微信是怎么做的。今天的微信雖然已經是一個DAU超過十億的超級APP,但是它走了近十年依然極其克制。很多想做的、在外人看來可以做的事情,微信并沒有做。
而我們卻總是不敢在一個方向上使勁,不敢迭代精進,總想做更多的事情。這是人性的弱點,而創業就是在不斷地戰勝人性。
我作為一個觀察者,看到很多互聯網的朋友做的事情都太多了,可很多都是沒必要做的。可作為當事人,卻總是會困惑于該做哪一件,以及哪個事情是最重要的。
一個CEO最大的責任和價值不是把握更多的機會,而是幫助公司選擇最正確的一件事情,放棄掉絕大多數事情。
經常有創業者說,我們公司最近發展太快了。我問怎么個快呢?他們一般會說,一年里團隊擴張了5倍,甚至10倍,100人變成500人,500人變成3000人,然后每天忙著招人、培訓、組織調整,再過兩天就要開人。這一來一去就太忙了,更有開不完的會。
我之前讀過一個故事:一個朋友經常往來硅谷,一次我問他:“這次有什么新的觀察?”他說:“去了一個大公司,發現他們不行。”我就問為什么,他說:“下午五六點鐘辦公室人都沒了,太懶了,我們天天996,一定能超過它。”
而我恰恰看到了反面,人家每天五點鐘就走了,還有很多個假期,結果日進斗金;我們天天996,每天都在激烈的競爭中背水一戰,結果大多數公司的盈利和成長模式似乎也并不是很好。
從這個角度考慮,是不是人家做了正確的事情,而我們忙活半天,絕大多數時候沒在做正確的事?
在我看來,這些紛繁復雜忙碌,實際上都是自己制造出來的。對此,我的建議是,管理的第一課是努力降低自己的管理負荷,不要肆意擴張組織。
我們再來算筆賬:每多招進一個人,你背后平均付出的工作量有多大?首先,你要發招聘廣告,預約面試。如果嚴謹一點,就要好幾輪面試。
面試還要入職、培訓、到崗,找人帶他,融入團隊,而且招人的成功率有可能不是那么高,過了三個月試用期,有的人不合適,就走掉了。起心動念想一下,招個人到融入公司,至少要半年以上。
算一下整體的工作量和成本,包括付的直接成本、工資,還有為了招這個人的間接成本,比如一個HR招100個人,花在這一個人身上的管理成本和工作量成本是多少?
算下來一個互聯網公司,一個人的綜合成本差不多是幾十萬,100個人幾千萬就出去了。仔細算一下這個賬是非常嚇人的。這么大的成本,把人招進來以后呢?人多了事也多,管的東西更多。

作為CEO,即便很多事情不需要你親自去管,但你肯定要對事負責。如果事干得不如你期望的,你就直接調動資源指揮,會很容易忽略了最關鍵的那件事情。
所以,你能不能保持禪一樣的專注,讓公司在一個時期就盯著極少數的關鍵任務做。華為說力出一孔,大家也把這句話背得滾瓜爛熟,但是你真的是那么做的嗎?現在華為是幾十萬人、千億美金以上的營業公司,我們和它比都做不到,這是需要反思的。
最后做下總結:在創業中,你怎么能夠找到犀利的第一刀,怎么能夠保持同一個方向的專注、迭代和精進,并且學會正確地放棄?
在我看來,能做到這些是一個高水平的創新型的創業,而不是一個追逐機會的創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