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鳥理財
驚天雷聲一響,機構也被人割韭菜了。
5月31日,光大證券發布公告稱,招商銀行已對光大資本提起訴訟,要求光大履行差額補足義務,涉及金額34.89億元,并申請財產保全。
兩大金融巨頭,就這樣掐起架來。而在此之前,光大早已與暴風掐架。
5月8日,暴風集團發布公告稱,光大對公司提起“股權轉讓糾紛”訴訟,請求向光大支付因不履行回購義務而導致的部分損失,合計共7.51億元。招行、光大和暴風三者之間的糾紛,源于一起收購項目的失敗,最終導致52億資金打了水漂。
在這個時代,看似光鮮強悍的大機構,也同樣是被命運擺布的對象。
2016年5月,光大證券旗下的光大浸輝、暴風集團等設立浸鑫基金,收購MPS公司65%的股權。其中,光大作為中間級出資6000萬元,暴風作為劣后級出資2億元,而招行則作為優先級出資28億元。2018年10月,MPS突然宣布破產,浸鑫基金無法按照原計劃實現退出。
規模高達52.03億元的浸鑫基金血本無歸,包括出資28億元的優先級招行。
今年3月26日,在招商銀行的2018年業績發布會上,招商銀行首次披露了涉及光大證券項目的資金規模和來源。
出資28億元的招商財富僅僅只是通道方,背后真正的出資人是招商銀行,而且資金來源于理財資金。按照訴訟金額34.89億元為本息和來計算,28億元本金的利息是7億元。28億元本金血本無歸,利息可能還要支付7億元,還是優先級,還是銀行理財資金,招行自己也是萬般無奈。
而早在今年2月,光大就有準備“賴賬”的想法。
光大在一份公告中表示,當時簽的保障協議有效性存有爭議,光大資本的實際法律義務尚待判斷。換言之,在打破剛兌的大背景下,光大為了錢,也一樣耍賴皮。
原本以為有光大兜底,也做了多重保障措施,但最后招行卻還是只能選擇把光大告上法庭。如果光大不給招行兜底,招行也要給投資者兜底。最后如果誰都不兜底,28億元理財資金就徹底掉坑里了。
招行和光大的糾紛還只是今年理財市場加速出清的一個縮影。
3月10日,中安民生實際控制人失聯。詐騙800套房子涉案20億元的“以房養老”騙局被曝光。那些想要靠投資養老的人,不但房子沒了,還背負了一大筆高利貸。
4月27日,金誠集團涉嫌非法集資被立案調查,并對實際控制人采取刑事強制措施。
截至2018年5月,金誠系募集資金規模高達300億元。截至2018年10月,未能兌付的規模仍超過170億元。
由于貨幣政策的轉向,最近兩年時間里,詐騙的騙局越來越難維持,都在資金鏈斷裂中不斷倒掉。
不僅是騙局倒掉,剛兌也被打破,被市場淘汰的情況越來越多。
號稱是專供富人也是最安全理財產品的信托,也在今年步入違約常態。今年5月,中泰信托至少有4款信托產品披露了臨時公告,相關信托產品融資人無法按照合同約定償付本息。
安信信托收到上交所的年報問詢函,直指信托產品違約和延期兌付問題。目前,已有3款信托產品面臨對付問題。長安信托因南京建工貸款違約,涉及信托資金28.5億元,也構成實質性違約。
除了信托,上市公司也是雷聲一片。
康美藥業300億元貨幣資金出了“差錯”,賬面只剩下10億元,身上卻背著120億元的尚未兌付債務。康美藥業深陷退市風險當中,截至3月31日,有28萬股東被收割。
康得新存在北京銀行122億元消失之謎還沒有解開,就被踩雷債券違約的張家港行、國泰基金集體訴訟了。
根據統計,2019年前4個月涉及債券違約金額高達392億元,約為2018年同期違約金額的3.4倍。真可謂是“荔枝香里說雷年,聽取慘聲一片”。
如果要給上面的所有問題找一個理由,最后最根本的原因,其實還是當下經濟發展的根本邏輯,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改變。
最近幾年,中國貨幣供應量增速從過去的兩位數一路減少,甚至跌到個位數的8%。這就是在告訴所有人,中國已經進入了減量發展的階段。
過去靠貨幣推動的粗放式經濟走到了頭,隨著國內宏觀杠桿率高企,老路已經難以繼續走下去。
以前那些靠拆東墻補西墻的各種理財和投資盤開始難以維系下去,于是劣質資產開始爆雷。去年在爆雷潮的影響下,貨幣政策轉向邊際寬松。雖然雷聲變小了,但是烏云卻更暗了。
根據社科院發布的報告顯示,2019年第一季度實體經濟部門杠桿率為248.83%,相比2018年末的243.70%有所增長。如果不減量發展,繼續盲目擴張,總有一天杠桿率將把經濟拖垮。
在去杠桿的過程中,銀行的監管成為重點關注目標。最容易滋生風險的表外理財,被銀行理財新規限制了。所謂的表外理財不能干了,都需要往表內騰挪。銀行好不容易通過同業加杠桿,結果同業也被限制了,被納入MPA考核標準里面,不能無序發行。
去年開始大火的結構性存款,也被監管盯上了。
今年5月17日,銀保監會發布通知,要求銀行清理整頓結構性存款,創新存款產品紛紛被叫停。
任何資產的邏輯都是一樣,背靠經濟和流動性。
因為杠桿的存在,爆一個雷,死的不是一個,而是一片。就像包商一事一樣,同業兌付的方案,并不是所有人都能百分之百兌付。
一個收購項目的失敗,背后能扯出14家踩雷機構,14家機構背后又能扯出一大堆踩雷的投資者。
在防風險的路上,央行已經祭出了殺手锏。5月24日,央行注冊成立存款保險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目的就是為了降低未來集體爆雷的可能。隨著經濟下行壓力變大,任何資產的變故,都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
詐騙的倒掉了,剛兌的打破了,房地產被調控了,表外理財不能干了,結構化存款又被嚴控,資產一個一個的消失和嚴控。在這個時代,即便拿著錢,也找不到可投的資產。
最好的投資就是保持足夠的現金流,降低收益預期,以成熟市場為主,保證市場規章制度的完善。
抱著高收益的心態,容易撞騙子懷里。保本保收益已經很難達成了,在打破剛兌的影響下,要對自己的投資負責,也要習慣凈值化的市場。
在經濟沒有反轉復蘇之前,資產荒將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
所謂資產荒,不是沒資產可以投,而是像以前那樣幾乎零風險還能高收益的資產將幾乎消失。
而且如果說真的高風險能換回高收益,估計很多風險承受能力高的客戶也都能接受,但現在的行情是:高風險也不一定能給你帶來高收益。
所以,在接下來,如何真正在一片荒蕪的市場中賺到錢,將越來越考驗個體和機構的專業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長線思考、布局和快速調整應變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