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文網
有關重陽節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先秦典籍《呂氏春秋》之《季秋紀》。那時的九月需要有一天用于國家級的重大祭祀,以提醒統治者愛護百姓。在經歷了漫長的春秋戰國時期后,重陽節才逐漸成型。
屈原也曾在《遠游》中寫道:“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歲歲重陽,今又重陽,適逢佳節,不妨來品味一番重陽詩詞,感受一回先祖文人的風雅。
【唐】崔曙
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
三晉云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
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
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
賞析:漢文帝筑有一座高高的望仙臺,這天登臨時曙色正要散開。三晉的云山都向著北方,二陵的風雨從東邊過來。當年守關的令尹誰認識?河上公一去就不再回來。不如就近尋找彭澤宰,一起暢飲,陶醉在菊花酒杯中。
魏晉時期,重陽節日氣氛漸濃,有一個文人叫做陶淵明,他不僅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尤以愛菊出名。“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賞菊、飲酒、作詩,后人爭相效仿。南山黃花隱,誰人不思陶。
【唐】李白
九日龍山飲,黃花笑逐臣。
醉看風落帽,舞愛月留人。

賞析:九日在龍山宴飲,黃色的菊花盛開,似在嘲弄我這個逐臣。醉眼看看秋風把我的帽子吹落,月下醉舞,明月留人。
重陽聚會飲酒,從漢朝就開始了,三國時期,曹丕在《九日與鐘繇書》中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簡單說,就是在九月九日這一天,大家圖個健康吉利,呼朋喚友,小聚一場。痛飲之后,信手一篇五絕,無邊無界,無花無月,此仙人境,太白一人而已。
【宋】晏殊
芙蓉金菊斗馨香。天氣欲重陽。
遠村秋色如畫,紅樹間疏黃。
流水淡,碧天長。路茫茫。
憑高目斷。鴻雁來時,無限思量。
賞析:在節氣接近重陽的時侯,芙蓉和金菊爭芳斗妍。遠處的鄉村,秋色如畫中一般美麗,樹林間從濃密的紅葉中透出稀疏的黃色,真是鮮亮可愛。中原地區,秋雨少,秋水無波,清澈明凈;天高氣爽,萬里無云,平原仰視,上天寬闊沒有邊際,前路茫茫,把握不住。登高遠望,看到鴻雁飛來,引起頭腦中無限的思念。
民間把農歷九月稱為“菊月”,以其正屬金秋,菊花遍野。有詩言“滿城盡帶黃金甲”,形容的就是菊花繁茂的盛況。重陽這一天,借著節氣出門游玩,悠閑愜意,人間繁華,感覺生活充滿了歡喜。
【唐】王勃
九月九日望鄉臺,他席他鄉送客杯。
人情已厭南中苦,鴻雁那從北地來。
賞析:重陽節登高眺望家鄉,異鄉的別宴上喝著送客的酒,只感無限煩愁。心中已經厭倦了南方客居的各種愁苦,無法歸去,鴻雁又為何還要從北方來。
東漢時期,局部地區爆發了瘟疫,很多老百姓搬到山頂躲避疫情,后來的重陽節就開始有了登高的風俗。到后來,所謂登高,也可以是登高山、登高塔,詩人舉目遠望,感懷萬千,求不得,愛別離,種種情緒千回百轉。
【宋】李清照
薄霧濃云愁永晝,瑞腦消金獸。
佳節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
東籬把酒黃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
賞析:薄霧彌漫,云層濃密,日子過得郁悶愁煩,龍腦香在金獸香爐中繚裊。又到了重陽佳節,臥在玉枕紗帳中,半夜的涼氣剛將全身浸透。在東籬邊飲酒直到黃昏以后,淡淡的黃菊清香溢滿雙袖。此時此地怎么能不令人傷感呢?風乍起,卷簾而入,簾內的人兒因過度思念,身形竟比那黃花還要瘦弱。
如果說在詩的領域,仰望的背影盡是偉岸男兒,那么在詞的領域,卻有位女子一騎絕塵。重陽是歡聚的節日,那個女子卻被籠罩在巨大的孤獨里,李清照的這首醉花陰,秋上心頭,滿目皆愁。
【元】張可久
對青山強整烏紗。
歸雁橫秋,倦客思家翠袖殷勤,
金杯錯落,玉手琵琶。
人老去西風白發,蝶愁來明日黃花。
回首天涯,一抹斜陽,數點寒鴉。
賞析:面對著青山勉強整理頭上的烏紗,歸雁橫越秋空,困倦游子思念故家。憶翠袖殷勤勸酒,金杯錯落頻舉,玉手彈奏琵琶。西風蕭蕭人已衰老滿頭白發,玉蝶愁飛明日黃花,回頭看茫茫天涯,只見一抹斜陽,幾只遠飛的寒鴉。
元朝的詩詞作品不顯,人們的目光一直聚焦在唐宋,其實這個在文學史上一直被低估的時代,也留下了很多驚艷的散曲作品。同樣是在重陽節寫離愁,這曲《折桂令·九日》文采意境,不遜唐宋。
【唐】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飛,與客攜壺上翠微。
塵世難逢開口笑,菊花須插滿頭歸。
但將酩酊酬佳節,不用登臨恨落暉。
古往今來只如此,牛山何必獨霑衣。
賞析:江水倒映秋影大雁剛剛南飛, 與朋友帶上美酒一起登高望遠。塵世煩擾,平生難逢讓人開口一笑的事,滿山盛開的菊花我定要插滿頭才歸。只應縱情痛飲酬答重陽佳節, 不必懷憂登臨嘆恨落日余暉。人生短暫,古往今來皆是如此, 不比像齊景公那般對著牛山獨自流淚。
古詩所以雋永,在于其凝練。煉字煉句,恨不得數行字概括萬語千言,而那數行字,又同樣把萬語千言才能描繪的景致,極盡地呈現在了眼前。這是怎樣不可思議的文字藝術。只有扎根于歷史土壤,了解文字背后故事的中國人,才能幸運地感受到千年之前,古人眼前的美。
【唐】白居易
滿園花菊郁金黃,中有孤叢色似霜。
還似今朝歌酒席,白頭翁入少年場。
賞析:一滿園的菊花好似郁金黃,中間有一叢卻雪白似霜。這就像今天的歌舞酒席,老人家進了少年去的地方。
重陽節不僅是一個概念,它還是一個場景,這個場景不光是文化的記憶,不光是民族的記憶,它還是我們每個具體的人的記憶。這首詩描繪的是一次宴飲上的場景,菊園中一束白菊,就如老人與少年,歲月有別,不失真趣。
【唐】孟浩然
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
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
開軒面場圃,把酒話桑麻。
待到重陽日,還來就菊花。
賞析:老朋友準備豐盛的飯菜,邀請我到他田舍做客。翠綠的樹林圍繞著村落,一脈青山在城郭外隱隱橫斜。推開窗戶,面對谷場菜園,共飲美酒,閑談農務。等到九九重陽節到來時,我還要來這里觀賞菊花。
生活中不僅有理想掙扎和春風得意,還有恬淡的日子和簡單的快樂,同樣是重陽節,也不僅是花團錦簇和滿目蕭然,一壺老酒,三兩老友,聊一聊無奇的閑事,才是普通人常樂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