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李閩晉
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中,每年的秋天,中秋與重陽兩個節日永遠是我們中華兒女的傳統。秋天有多少面容,這兩日便表達了多少情愫。今年的中秋佳節雖已是昨日黃花,但重陽卻不容錯過。
重陽節的歷史,源頭遠在先秦時期。華夏的農耕文化促成了“春播秋種”的人文思想,而重陽的形成,正是人們對于信仰的崇拜與豐收之后的欣喜。
在《呂氏春秋》中,最早記述了東周時期人們在重陽節的活動,是人類活動與神學、宗系等社會現象的高度集中,在之后的發展中才漸漸加入了更為豐富的元素。
在漢代到三國時期,重陽節加入了新的元素:敬老。所以在今天,我們提到重陽節的別稱,會有“敬老節”“老人節”等。
其始源的記載,多是在西漢時期《西京雜記》中。其中,賈佩蘭“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云令人長壽”,表達了人渴望得到長壽的思怨。
在三國時期,曹魏魏文帝曹丕曾在重陽節慶賀老臣鐘繇高壽,特御筆《九日與鐘繇書》:“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边@應是有史以來第一位被授重陽御筆的老人了!
而且,就在曹丕的這封手書中才正式為“九九”取名“重陽”,用的正是《易經》中對數字九的含義,所以之后“重陽”亦稱“重九”。重陽敬老的傳統延續到了今天,2012年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
對壽命的執念必要牽扯到“防災減疫”上,對于重陽節求取安康,是在漢代形成的。
提到這個元素,又不得不提到“茱萸”。沒錯!就是王維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寫道的“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中的“茱萸”。
插茱萸、佩戴茱萸的記載源于民間的神話傳說,講述了東漢時期,汝河這個地方鬧瘟疫,鄉人桓景帶領村民佩戴茱萸,登上高山躲避瘟魔的故事。
收錄于南朝梁《續齊諧記》中。如是才有了“茱萸”“登高”的傳統,且有民間認為九九“陽極必兇”,以佩戴茱萸表示祈愿的說法,顯示了人們對于安康的祈求,與“盛極必衰,否極泰來”的哲學思想。

菊花是象征秋天的花朵,唐代大文豪元稹有詩云:“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更是顯盡了菊花在秋日的崇高地位,可見菊花與重陽節的關系。
由上文來講,不過是釀酒的,而在民間生活中,不過當做草藥而已,并沒有重要的地位。但是菊花攀上了陶淵明這個“知己”,從此走上了“花”生的上坡路。
《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將菊花與酒的檔次放在了同等地位。
陶詩文中多有吐露對菊花的青睞,最是耳熟能詳的“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將人與菊全部推上了高峰,合為一體。
又在南朝劉宋的文人范泰的推廣下,賞菊文化正式加入重陽體系。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而在之后逐漸成為一種風尚,一種將美好品德系于菊花的寄寓。

重陽節被正式確立為節日,是在唐代。
唐人對先人的傳統的保護與遵循達到了極致,開放的唐王朝在重陽萬民齊樂,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可供考證的詩篇。
宋代仿市制度的取消與通俗文化的流通,使得重陽節變得更加熱鬧,重陽節在唐宋時期正值“黃金時代”。蒙古騎兵入主中原,造成了一定的文化斷層,但重陽依然活躍在民間生活中。
到了明清時期,重陽的恢復又促成了“吃花糕”的宮廷活動。到了現在,重陽烙印在所有人的心里。
唐宋元明清朝代交替到今天,中華兒女遵循著傳統,也加入了更多更好的元素。龍爭虎斗是“前人播種后人收”,過眼云煙罷了,而前人播種的文化被后人收獲,這無疑就是傳承。
今天的播種,興許留給后來人的,也會是傳統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