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張恒
湄潭,中國茶海
“要喝沒有污染的茶,就到貴州來!”今年全國兩會上,貴州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孫志剛向全國發出邀請。一時之間,貴州“生態茶”“干凈茶”吸睛無數,也引得省外茶葉經銷商紛紛“搶購”黔茶。
數據顯示:截至5月底,全省各類春茶總產量達到15.8萬噸,各類茶葉產值282.3億元,已經為茶農帶來157.9億元的收入。春茶產量增加、產值提升、茶農增收的良好態勢,讓茶葉成為貴州最耀眼的綠色農產品名片。
貴州茶葉走俏,得益于良好生態環境帶來的十足底氣,也是始終堅持走茶產業高質量發展之路的必然結果。多年來,貴州充分利用得天獨厚的種茶優勢,堅持全產業鏈強力推進,做大產業規模、夯實產業基礎、堅守質量安全、提升茶葉品質、擴大市場做強品牌,貴州茶產業效益不斷提升,成為茶區經濟崛起和農民增收的一大亮點。
組織茶農采摘、穿梭收購茶青、晝夜加工生產、聯系各地客商、按照約定發貨……最近幾個月,普安縣的茶商張寧一直忙得不可開交。他所在的黔西南州富洪茶葉有限公司,今年又有數百萬產值的“普安茶”被賣到了俄羅斯、馬來西亞等國家。
“這些年政府大力發展茶業,‘普安紅’品牌越來越響,現在我們的產量產值都在不斷提升,銷售渠道更廣,帶動就業人員更多。”張寧深有感觸說。
普安縣是“中國古茶樹之鄉”,擁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四球茶樹2萬多株。“一流的產品一定要有一流的品牌。”近年來,依托古茶樹資源和品牌,普安以發展優質生態有機茶葉為目標,以“基地”和“品牌”建設為抓手,不斷提升“普安紅”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一方面,普安縣主打“綠色牌”“生態牌”,大力實施茶園綠色防控、生物防控技術,避免生物農藥和禁用農藥使用,保障茶葉品質;全縣已通過無公害茶園認證面積57690畝,有機認證的茶園面積3700畝。另一方面,制定茶業質量標準,提升制茶工藝,不遺余力打造“普安紅”公共品牌,同時與“正山堂”等企業聯手打造“普安紅”紅茶精品,提升品牌影響力。
2018年,普安僅干茶產量就達到2244噸,實現綜合產值9.95億元。今年,普安春季名優茶直接開啟邊生產邊發貨的動態模式,源源不斷銷往北京、上海、廣州、浙江、江蘇、山東、安徽、河南、福建、廣西等地。
“普安紅”只是貴州茶產業發展地圖的一角。依托低緯度、高海拔、寡日照、多云霧的地理優勢,貴州長期致力于通過重點品牌引領,構建黔茶品牌系列。特別是2018年8月,貴州明確提出重點發展“貴州綠茶”“遵義紅”“貴州抹茶”“貴州黑茶”等4個茶葉公共品牌。
如今,隨著“綠寶石”“遵義紅”崛起,“貴州綠茶”大地標申請,“鳳岡鋅硒茶”“雷公山茶”“石阡苔茶”“正安白茶”“梵凈山茶”“瀑布毛峰”等一批地方品牌異軍突起,以及“貴州抹茶”的亮麗登場,全省已經形成以“貴州綠茶”為引領,多品牌集群發展的品牌路徑。
每斤茶青比周邊茶園高2元以上,茶葉剛上市就被搶購一空……2014年從上海返鄉種茶的徐彬,近幾年嘗到了歐標茶園的發展紅利。
徐彬的歐標茶園正成為湄潭縣茶園的發展方向。“從2018年到2020年,湄潭將按照每畝每年200元防治標準,把現有茶園逐漸提升為歐標茶園,每畝茶產值再提高1000元以上。”貴州茗城農商旅集團公司董事長徐汝華說。
不僅如此,建立全省首支歐標茶園防控隊、利用大數據技術打造私人訂制茶園、技術改造讓茶葉品質更優更綠色……作為全國數一數二的產茶縣,湄潭正在通過推進茶葉標準園建設、茶園投入品管控、茶園病蟲害綠色防控、茶葉加工機械化清潔化標準化,專注于“干凈茶”的打造。
“生態、優質、干凈”,是貴州茶的獨特品質,也是貴州孜孜不倦的追求目標。早在2008年,全省就立志要給世界一杯“干凈茶”——對400多萬畝擬建茶園土壤取樣檢測pH值和鉛等7項重金屬指標,凡土壤重金屬超標的土地一律不得建園;全省茶園禁用農藥參照歐盟標準和日本禁限農藥標準,在國家禁用55種的基礎上,提高到120種,并在全國率先禁用水溶性農藥及草甘膦;以茶葉加工企業在制品不落地為前提,以機械化生產為基礎,以質量管理體系認證為突破口,推行茶葉清潔化生產,全省通過SC認證企業672家,通過ISO9001、HACCP質量管理體系認證企業164家,獲對外貿易經營資格106家;創建政府監管、行業自律、企業追溯、消費者查詢的貴州省茶葉質量安全云服務平臺,100多家企業錄入貴州省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系統。
2018年,貴州省農產品質量監督檢驗測試中心抽檢茶樣660個,農藥殘留及重金屬合格率100%。正因如此,生態與安全成為貴州茶產業提質增效、由大變強的關鍵。
全省有效期內“三品一標”茶園認定面積630萬畝,其中無公害587萬畝、綠色11萬畝、有機32萬畝。湄潭、鳳岡、正安、松桃、雷山、思南、普安、余慶、甕安等9個縣成功創建“國家級出口茶葉質量安全示范區”,占全國示范區總數的1/4。
與此同時,全省茶葉加工業也躍上了新臺階,2018年全省注冊茶葉加工企業(合作社)達到4990家,其中國家級龍頭企業7家,省級龍頭企業228家。300余家茶葉精深加工企業大力提升茶產值,開發出茶籽油、車用茶枕、茶酒、茶食品、茶護理品等眾多精深加工產品。
從“春來喜看貴茶綠”系列主題宣傳,到舉辦第十一屆中國·貴州國際茶文化節暨茶產業博覽會;從“黔茶出山·風行天下”茶產業主題推介會先后走進上海和南京等地,到貴州茶隨“山地公園省·多彩貴州風”文化旅游推介香飄南美;從“我有貴州半畝茶”宣傳營銷平臺,到《黔茶》在中央電視臺熱播……今年3月以來,自國內到國際、線上到線下,高密度、多元化的貴州茶產業推介,讓貴州茶打響了知名度,占領了市場份額,國內外茶企紛紛聞香而至。
黔茶出山,風行天下,大筆訂單源源不斷。在第十一屆“貴州茶一節一會”期間,俄羅斯、巴基斯坦、哈薩克斯坦、土耳其等“一帶一路”國家采購商簽下CTC紅碎茶1萬噸以上的訂單;聯合利華今年計劃采購貴州原料600噸;山東濟南名士多公司與黔茶聯盟簽訂50萬斤的大宗綠茶訂單;山西茶葉商會擬投資3000萬元在湄潭建設“晉商黔茶園”;濟南、哈爾濱、西安、蘭州等地茶商與鳳岡企業簽訂茶葉訂單5億元;貴州茗之天下茶業有限公司與摩洛哥兩家采購商簽訂2100萬美元的訂單,這也是近年來貴州茶葉出口最大訂單……
產業發展帶富鄉鄰,優質的茶葉暢銷海內外之余,也變成群眾的“金葉子”。“過了采摘期,還可以參加茶園管護,一年到頭都有事情干。”丹寨縣龍泉鎮馬寨村村民潘仁杰,前幾年回到家鄉一邊種地一邊到茶園工作,“每天在茶園參與除草、剪枝等管護工作,平均一個月能得兩三千塊錢的工資,這樣的日子也挺好。”依托茶產業,2018年全省近400億元的茶產業產值帶動貧困人口45多人。全省涉茶農民364萬人,人均1.54畝、收入約4337元。
立足生態優勢和產業基礎,遵循著貴州茶產業新標準,始終如一打造生態茶園,有效擴大增量、做大總量,全力提升行業整體競爭力。貴州茶,已經從破繭走向蝶變。
普安茶園